我去留學了,爸媽秒變“空巢老人”,焦慮否?

我去留學了,爸媽秒變“空巢老人”,焦慮否?


我去留學了,爸媽秒變“空巢老人”,焦慮否?

九月既是新的開始也是分別的季節,很多畢業生的家長會在此時送孩子出國留學。送走了養育十幾年的孩子,不少家長會陷入類似“空巢老人”的焦慮情緒中。這種情緒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強烈,它或表現為對孩子的“控制慾”,或表現為對孩子離開的“失落感”,親子關係也會因此而緊張。如何緩解這種情緒?我們聽聽“離巢”幾年的留學生Emily怎麼說。


文|Emily Jin 編|曹新星

圖|Adobe、pixabay

我去留學了,爸媽秒變“空巢老人”,焦慮否?

對於我赴美留學這件事情,父母和我反應都非常自然。這一點,與他們一直以來對我採取的“放養式”教育方法有著很大的關係。

從小到大,父母一直給予我充分的機會去外面天南海北地探索和冒險。高中時期,我一個人去外國上夏令營,或是一個人參加學校安排的旅行,他們也完全放心。因此,赴美留學在我父母眼中,無非是從他們早已習慣的“分離一個月”延長成了“分離三至六個月”。

很多時候,我一個人在外面,可以幾天不與父母交流。他們偶爾想起來自己還有這麼一個孩子的時候,就在微信群裡發一句“吱一聲”,我也就配合地發一個“吱”,便相安無事。

儘管我自己得以倖免,但大學四年間,我也聽身邊的無數朋友苦惱地提起過,他們與“留守”父母的關係有多麼緊張——尤其是身為獨生子女的留學生。明明在離家前與父母關係和平,為何在自己離家之後,父母忽然展現出了極強的控制慾,有時甚至到了令人無法忍受的地步。

這種緊張關係的產生,在我看來是這樣的:父母把焦慮投射在了孩子身上,導致孩子產生焦慮;焦慮的孩子又將情緒反饋給父母,從而使父母更加焦慮。這樣一個惡性循環很容易變成死結,在雙方都缺少有效交流的情況下,纏得愈來愈緊。

父母的焦慮源自何方?從表層來看,他們主要是擔心孩子的安危和吃穿。從深層來看,這其實反映的是父母們的心理問題。

我去留學了,爸媽秒變“空巢老人”,焦慮否?

許多家長一直把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屬物”,孩子的一切人生選擇都由家長代替來做。他們不允許孩子有任何屬於自己的秘密,在他們面前,孩子必須是透明的、無力的。現在孩子出了國,勢必不會事事與家長商量,這個時候,家長髮現孩子脫離了自己的控制,不再是自己的“附屬物”了,心中必然會焦慮。

還有一種情況,家長害怕孩子在見到了外面更廣袤的世界之後,會變成離弦之箭,飛得太高太遠,把家和父母徹底拋在後面。換句話說,父母擔心自己追不上孩子的腳步,若有一天孩子認為父母太過平庸無趣,便會毫不猶豫地拋棄他們。

“理性的溝通”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渠道。這五個字看似簡單,但實際上,無論是“理性”還是“溝通”,其實都有著極難達到的標準。

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在理性對話,實際上說出來的話還是充滿了情緒。這種時候,我們不僅無法客觀地考慮問題,更是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換位思考,對方說的話壓根聽不進去。

這樣的話,就算雙方起初抱著溝通的念頭,對話也會難免偏離軌跡,從“試圖互相理解”變成了“相互大嚷”,從“想要好好聽一聽對方的想法”變成了“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對方身上,並希望通過怒火、哭鬧、威脅來使對方妥協”。事實上,單方面的表達不構成溝通,妥協更不代表認同與理解。

當然,我們自然不可能擁有純粹的理性,事事總會摻雜著或多或少的情緒。因此,情緒的表達便至關重要。困擾著我與許多同齡朋友的共同問題,就是父母有多麼愛發脾氣。好像不論發生什麼事情,父母都會一律選擇用“訓斥”和“怒火”來解決——歇斯底里的吼叫,甚至伴隨著毀壞東西和動手。

這種情緒化的反應也一直伴隨著我們的求學生活,無論是告訴父母自己生病、學習跟不上,還是粗心迷了路、丟了東西,很容易便會引起他們在電話裡一頓劈頭蓋臉的責罵。

然而,父母其實要比孩子們想象得脆弱很多。像我父母一樣的六七十年代生人,早已學會了把自己錘鍊得像鋼鐵一樣,來遮掩脆弱的情緒。他們不願哭泣,不願恐懼。在他們看來,所有的負面情緒中,只有看似剛強有力的“怒火”是能夠被允許的。因此,他們不管是擔心緊張,還是自卑孤獨,都只學會了用“發火”這一種方式來表達。

可恰恰是這樣,他們才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作為孩子,我們需要更耐心,耐心到願意去讀出父母那些未說出口的情緒和話語。而父母也應懂得適時“示弱”——願意在孩子面前表達自己並非無堅不摧,願意把自己的焦慮以及這份焦慮的真正源頭,像面對友人一樣對孩子娓娓道出。

我去留學了,爸媽秒變“空巢老人”,焦慮否?

想要緩解這種焦慮,不如換個角度來看。誰都不是誰的附屬物,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不應該為另一方放棄自己的成長。

有些孩子為了安撫父母的焦慮,不惜自斷羽翼留在父母身邊,只為了活成父母心中“可控的乖孩子”的模樣。

這樣的例子我們見過很多,可是父母呢?無數父母,何嘗不是為了孩子,自甘斷去自己的羽翼?如果父母的人生只圍著孩子轉,如果大家心目中的好家長就是事無鉅細、24小時全職,如果父母事事都將孩子看作第一優先,那麼在孩子離家後,父母的巨大焦慮是無可避免的。

我認為,一段健康的“離家遊子”與“空巢老人”之間的親情關係,應該是建立在雙方共同成長的基礎之上的。孩子正處於人生的第一個綻放期,正在經歷這世上各種各樣的廣袤壯美,而父母也絕不該沉淪在空巢的恐慌之中,而是該和孩子一起前行。事業?旅行?學習?和朋友喝下午茶?這些由於孩子尚幼而沒時間去做的事情,現在統統可以實現了。

父母可以是孩子的騎士、導師、引路人,卻絕不該是孩子的奴僕。

有些險峰只能由他們自己去攀,有些歧路只能由他們自己去闖。不論你多想為他們披荊斬棘、遮風遮雨,有些時候,你也只能夠學會最為殘酷的一種方式——袖手旁觀。

終於那一日到來了,你的孩子決意要去蹚一條滿是艱險的路。你所能做的,不是呵斥、阻止、禁錮他,而是用你的人生經驗為他指明前方會遇見的一切艱險,教會他如何處理,給他油燈、地圖、乾糧和一把劍。

然後你問他:“我已經將一切危險都提前說與你聽了,你依然決心要去嗎?”

他說:“是。”

那便任他去吧,去闖蕩、去摔跤、去翻山渡海、去與惡龍搏鬥。最後有一天,你會發現,那個被你當做珍寶一樣呵護著,哪怕一點磕碰都不允許的小孩子已經長成了頂天立地的成年人,身上滿是勳章般的傷疤。在外獨自求學與生活的經歷將他的鎧甲與寶劍打磨得閃閃發亮,他變得自信、勇敢、富有決斷力、光芒萬丈。你已經不用再去保護他了,你可以像面對一位最熟悉也最陌生的朋友一樣,與他碰一杯酒,和他細數這一路上的風霜。

我去留學了,爸媽秒變“空巢老人”,焦慮否?

從心理學角度,對父母的兩點建議:

1,在知道自己即將走入會引發焦慮的場合之前,可以找一個柔軟、有彈性的東西攥在掌心(如小玩具球),配合著呼吸的節奏收緊放鬆,重複直到平靜下來為止。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身體肌肉重複“緊張-放鬆”的過程,也會對心理認知產生影響,令人在心態上放鬆下來。

2,找一張紙,把所有令你感到焦慮的事情都真誠地、事無鉅細地寫下來,並且試圖為每一件事情都找到一個合適的深層原因。書寫的過程本身就能夠幫助人們更加直接、清晰地面對自己的內心,理解深層原因也有助於排遣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