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一個寫美食的專欄作者

過年時候,我收到了網易寄來的獎狀“年度最佳簽約作者”。

這已經是第三年獲獎了,我認認真真把三塊獎狀擺在一起,拍了合影,還發了朋友圈。對我來說,這幾年裡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把美食專欄堅持了下來。

如何成为一个写美食的专栏作者

幾年裡很多人都曾問我,寫飲食,怎麼會有那麼多內容能寫呢?為什麼寫來寫去,都是幾句“入口即化”“鮮香可口”,怎樣才能讓美食文字的表達力更豐富

雖然我並不是什麼大V網紅,只是個普通的碼字工,但看著16年剛開始寫美食時候可憐巴巴的閱讀量,對比今天一點小小的成績,還是想厚著臉皮,說一點自己的歷程和心得。

No:1

我並不是做美食出身的,事實上,我曾經是報業集團採訪旅遊新聞的記者,業餘喜歡寫點小文藝,來看看我當年為其他公眾號寫的文吧。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與美食專欄唯一的關係,只是都算碼字為生。

當時,我出沒的各大景區、旅遊局,在宣傳時常常喜歡找名人大咖參加活動。某次採訪的場合,我遇到了炙手可熱的蔡生蔡瀾和沈爺沈宏非,聽他們侃侃而談當地的美食。

兩位大師那天的對話讓我印象深刻。現場有人問:“一條清蒸魚,最美味的是哪個部分?”我內心盤算了一下答案:魚肚子?魚尾巴?腮幫肉?

但蔡生的答案卻出人意料:“當然是碗底的湯汁和鋪在魚身上的蔥薑絲啊。”沈爺的答案更有意思:“最美味的,難道不是和你一起吃的那個人的笑臉麼?”

是的,從那時開始,我就在思考一件事:文字需要描述的,到底是程式化的準確答案,還是放大個人的體驗。

食物是一件帶著強烈主觀性的東西,所謂“眾口難調”,一盆下料夠足、食材夠新鮮的紅油火鍋,喜歡的人謂之至味,厭惡的人謂之粗劣。所以要準確描述出食物的味道,幾乎是不可能的,“入口即化”“鮮香可口”這些形容詞,已經是前人兼顧大眾口味之後,登峰造極的發明。

但這些形容詞的問題也一樣明顯:太沒有個性了。

我覺得,描述某種食物,並不一定要苛求準確客觀。碼字的作者不是端勺的廚師,不必追求所有人都能認可自己的口味,相反,張揚出率真,表達出食物入口後的個性感受,才有可能獲得旁人的欣賞。

梁實秋是北京人,對豆汁兒、羊頭肉讚不絕口,對很多人趨之若鶩的臺灣小吃嗤之以鼻;汪曾祺是淮揚人,喜歡粗菜細做,清淡致遠的風格,最鄙夷酒樓裡的鮑參翅肚;蔡生是出生在南洋的潮汕人,他的觀點和梁實秋截然相反,多次提到北京菜“太糙”;沈爺則是上海人,喜歡讚美那些猛力加糖,濃油赤醬,外地人吃不慣的上海本幫菜。

No:2

想明白這一層後,我開了自己寫美食的公眾號,也就是今天的食味藝文志。

開號的初衷很簡單,只是想與大家分享,我做旅遊記者那幾年,在各地吃到的食物,與我自己個人的感受。

這本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也並不帶著功利的態度去做。但讓我驚訝的是,竟然有不少人愛看我的字兒,並且常常主動留言,指出我的一些片面的、先入為主看法,告訴我本地人對這些食物的吃法,探討某種飲食風尚在本地的存在的意義。

所以,我選擇把自己的微信號掛在文末,歡迎大家與我探討,這是碼字靈感的來源,也讓我收穫了這幾年除了公眾號之外,最寶貴的東西:朋友。

是的,我微信裡4000多號人,其中一大半是通過微信號認識的,全世界各地喜歡吃的朋友。他們中,有餐館老闆、有知名博主、有名校的博士、有傳奇大廚、有少數民族的學者。但更多的,是和我一樣,愛吃、對世界帶著好奇的普通人。

比如這篇兩面黃與方便麵,講的是我吃上海、蘇州兩面黃的經歷,但一位上海的中學老師告訴我,本地人年輕一輩其實已經很少吃兩面黃了,因為重油炸食品負擔重、製作成本又不低,在當地並沒有我想象的那麼流行。

更有意思的是,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華僑告訴我,在當地的廣式早茶鋪裡,有很多先炸、再澆滷的面,當地人謂之“伊府麵”,也許是老派的廣式吃法也不一定。

我查了查資料,果然,這種吃法是清朝兩廣總督伊秉綬的發明。不同派系的食物之間,看似做法、選材上是割裂的,但內部一定都有著不為人知的聯繫。

No:3 叄

寫的越多,就對食物越好奇。這一好奇,連同食物背後的風土、人文、民族、宗教、歷史一併好奇起來。

寫公號以來的這幾年,但凡有假期,我一定會帶著相機出門看看。拍下各地的風情和飲食,並把它們陸續寫到自己的文字裡。掰手指算算,四年不到的時間裡,一共走過四個大洲、十八個國家,超過了我之前三十多年人生的總和,哪怕我以前曾是專職的旅遊記者。

如何成为一个写美食的专栏作者

看多了,漸漸發現,其實食物真的是一面鏡子,它的味道,反映了各地的文化發展和物產流變,折射的是整個人類發展、繁衍、逐步多元化的恢弘圖卷。找到這些線索,並嘗試把它們梳理成文字,成了我新的愛好。來看看這個系列

食物是民族的地理,滋味是國家的記憶

去年下半年,我在新疆遊玩採風,騰訊新聞新疆站為我做了專訪。記者在微信裡問我:“你覺得新疆美食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我打了這麼一段話給他:“沒有一個人是孤島,食物也是,新疆美食特殊性在於,它同時受到了中國內地和中亞文化的雙重影響。小小一個烤包子、一盤大盤雞,裡面可能包含著兩種文明的相互啟蒙和影響。”後來,這段話刊載到了騰訊新疆站的首頁,也成了很多人認識魏水華的標籤。

事實上,在這個自媒體爆炸的時代,寫歷史文化的內容很多、寫美食的內容也很多。但寫食物背後的歷史文化,卻鳳毛麟角。無疑的,我的好奇,讓我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興趣的,且足夠垂直、足夠小眾的分類。

我認為,找到垂直的內容點,是這個時代,寫作自己專欄最重要的素質。

我的運氣很不錯,公眾號閱讀量慢慢變多了,粉絲也一直在往上增。沒多久,文章被網易的編輯老師看到,並丟來了簽約合同。

雖然第一份合同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多收益,只是一個老男人業餘的喝酒錢。但我還是要真心地說,感謝豬廠,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並認識到,踏踏實實對待每一篇內容,誠懇對待每一個讀我字的讀者,總會有好的回報。

No:4 肆

做自媒體馬上要四年了,算了算,一共發表了原創內容220篇,還接到了各種各樣的稿約,文字出現在二十幾個不同的紙質、網絡、乃至音畫平臺上。這讓一個習慣了在報紙、雜誌上發文的、曾經的小記者,有點受寵若驚。

讓我感到更高興的是,我的文字,還影響了周圍很多人。比如讀我文很久的甜怡,因為我的內容,開了喜馬拉雅的音頻節目,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關注,裡面的內容,很多都引用了我曾經寫過的觀點,甜怡同學又根據自己的經歷加以佐證強化,很有意思,大家不妨聽聽。

如何成为一个写美食的专栏作者

我還建了自己的讀者群,看著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讀者們,每天在群裡幾千條消息,暢聊當地美食,分享食物圖片,對一個喜歡吃、又正在減肥的中年男人來說,實在是莫大的享受和折磨。

如何成为一个写美食的专栏作者

有人問我:2020年了,自媒體多如牛毛,如果想要嘗試著寫美食,還有開公眾號的必要麼?我的回答是:公眾號不是關鍵,功利也不是目的,如果你有豐富的內心,和樂於分享的勇氣,什麼時候拿起筆都不晚。

畢竟,沒有人是孤島,世界也從不是孤島。分享自我、善對他人,永遠都是人類前進的動力。

最後,告訴下大家,我的讀者群滿了,但我開了讀者二群。掃碼可以進群哦,老魏本魏就在群裡,時刻等待大家與我探討美食和世界。

如何成为一个写美食的专栏作者

還有幾本由我撰寫了開篇詞和相當部分體量內容的《心·磐安》,講述了浙江小眾美食縣城磐安的一本很棒的書。過幾天,我會在群裡把簽名本抽送給想要的你們,嗯,掃碼就能加群了。

如何成为一个写美食的专栏作者

愛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