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點7年!跨境支付業務資質終於由試點制邁入許可制


試點7年!跨境支付業務資質終於由試點制邁入許可制


試點7年,跨境支付業務資質終於由試點制邁入許可制。


3家試點支付機構相關人士向上證報透露,近期拿到監管部門批覆開展跨境支付業務的許可文件。與此前試點相比,正式許可明確了業務執行範圍、5年須重新審核等問題。


快速擴容的跨境電商消費市場,催生出不少針對跨境出口電商收款的非持牌支付企業;同時,這個市場也成為不少支付機構的重點佈局領域。從試點制到許可制,標誌著跨境支付領域將進入嚴監管時代。


正式許可近期已啟動


對於剛剛下發的跨境支付業務許可,有人將其理解為跨境支付(特指外匯)正式牌照,但業內人士對此看法不一。


一家中型支付機構人士認為,從來沒有“牌照”一說,就是經營業務許可的續展。“30家機構裡沒有新面孔,但是有不讓續展的。可能是因為有些公司沒有相關業務,或者業務開展不規範,就沒有得到許可批覆。”他說。


另一家在滬支付機構認為,相較試點業務許可,這就是一份正式業務許可文件。該公司拿到文件後,正在籌備跨境支付業務。正式許可文件中明確了可開展的業務範圍、每5年須重新審核登記一次等內容。


這符合去年4月外管局下發《支付機構外匯業務管理辦法》(“13號文”)的內容。根據“13號文”,支付機構可向外管局及分局申請辦理名錄登記,並向獲准登記的支付機構出具正式書面文件,登記有效期為5年。


文件還明確了支付機構可為境內個人辦理跨境購物、留學、旅遊等項下外匯業務。上述人士表示,“13號文”下發就是幫助跨境支付業務從試點平穩過渡到正式階段。


多方競逐 監管趨嚴


一家華東區跨境支付試點企業的高管告訴上證報,此前,涉足跨境電商收款業務的企業有兩種:一種是獲得跨境外匯支付試點批覆的境內支付機構,其本身擁有跨境外匯支付的資質;另一種則是持有境外牌照在境內並未獲得跨境外匯支付試點批覆的支付企業,這類型企業是以境外持牌機構的身份和境內有跨境支付資質的企業進行合作,為中國跨境電商賣家提供跨境支付服務。


在另一家滬上支付機構人士看來,“跨境這塊的‘紅線’是貿易真實性問題,也就是反洗錢問題。只要不觸碰‘紅線’,很多非試點公司還是可以從事跨境支付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市場已經孕育出一批業務體量較大的跨境支付機構,如連連支付、PingPong等。尤其為中國跨境電商提供海外收款服務的PingPong,憑藉1%的手續費,迅速在市場崛起,而它尚未獲得國內相關業務許可。


有業內人士用“無證駕駛”形容這些非試點市場主體。隨著跨境支付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容,該領域迎來逐步趨嚴的監管,近年來人民銀行和外匯局開出的支付機構罰單中,因跨境業務中的風控漏洞而被罰的機構不在少數,甚至還有機構被中止跨境外匯付款業務試點資格。(來源:上海證券報 ⊙劉筱攸 記者 魏倩 ○編輯 陳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