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嘗五味,知人生滋味——紀念汪曾祺誕辰100週年

錯過了當日,但還是想在這個話題下寫點什麼。回想了下自己這幾年來看的書,多數是理論類、社會研究類,很少再讀文學或者散文。一覺自己功利心強了很多,難靜下心來看散文、文學,總想更深入去了解社會;二來感覺生活是徹底真實,每天都實打實砸在一日三餐柴米油鹽裡,風花雪月之於我只有偶爾喘息時才點綴下。年前買了一批書,因為選擇種類有限,也選了幾本散文。

遍嘗五味,知人生滋味

翻得多是汪曾祺這本《五味》,汪老說自己愛談吃,這本小冊子裡也都是一些食物/食材的記載和記錄。在他看來,談吃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也是對文化的態度,我深以為然。理論書籍社會研究類像正兒八經吃大菜,正襟危坐,公筷私人涇渭分明的嚴肅勞神;小冊子“咀嚼”起來很舒服,反而有種下午吃茶點,深更吃宵夜的輕鬆,真讓人心生閒適,難得鬆弛散漫。書裡大菜偶見,小菜常有,酸甜苦辣鹹,油鹽醬醋茶,書裡的文字就像是一個鄰居家的大爺,沒事兒和你聊上幾句,樸實但有滋味。

遍嘗五味,知人生滋味——紀念汪曾祺誕辰100週年

汪曾祺《五味》

汪曾祺談吃,從不僅僅是就食物論食物,那顯得太過淺白味道寡淡。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傳遞一點從吃引發的討論與道理,風味十足。在談到吃食和文學時,他寫了這麼一段話:

“一個文藝工作者、一個作家、一個演員的口味最好雜一點,從北京的豆汁到廣東的龍蝨都要嚐嚐(有些吃的我也招架不了,比如貴州的魚腥草);耳音要好一些,能多聽懂幾種方言,四川話、蘇州話、揚州話(有些話我也一句不懂,比如溫州話)。否則,是個損失。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五味·吃食和文學》

這一兩句話真於我心有慼慼。在文化領域,或者文藝工作者,最緊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有比常人更敏銳的捕捉力和感受力,能在“尋常”(take for granted)裡發現“不尋常”。只有對於各種文化形態、行為偏好、民俗風味有一個沉浸式感性體驗,才有了對話、討論的可能性與前提,也即能不斷磨礪想法(sharpen the idea)

。比如,吃了苦瓜,才體會甜;在外感受社會的現代化,到博物館看古代,才有對宏大敘事線索的描摹;聽了南北方言,才知道有些詞的來歷,摸清文化流傳的脈絡和路線,有時甚至對一種文化上的遙遠的相似性而感到竊喜和奇妙。外觀草木鳥獸,衣食住行;內察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遍嘗五味,知人生滋味——紀念汪曾祺誕辰100週年

汪曾祺畫作

過有靈性的生活

汪曾祺的很多書和內容,你可以說它“沒什麼用”,讀了既不能增加收入,也不能直接指導實踐。但是,請警惕“有用/沒用”本就僅是一個非常狹窄維度上的二元論標準而已,如果將世間萬物放入這個狹隘的框框,未免太過侷限。幾年前,無獨有偶讀到了一篇陳嘉映的文章,名為《過有靈性的生活》。當時不明就裡,囫圇吞棗。前幾日一邊讀汪曾祺,一邊又翻出來看,才覺深刻、直指人心。應該也能夠回答,“為什麼要讀汪曾祺?讀了有什麼用?這樣的問題”。不做過分闡釋,大概就是汪老的文字,是一種能夠將實在生活與靈性的美妙體驗相溝通的一種渠道和方式,是能夠隨時提醒超脫生活本身,還有一份靈性與自在。

遍嘗五味,知人生滋味——紀念汪曾祺誕辰100週年

傍晚@ma on shan海傍

我們常將生活分為物質和精神兩部分,之前流行的一句“詩和遠方”也是這個意思。但物質和精神是不是兩部分截然分開的?並不。但如何聯繫,如何從質樸到靈性。陳嘉映在文章裡作了很多論述闡釋。

“各種精神形態不管怎樣需要物質,總是以“精神自身的展現”為歸宿。希臘雕塑的美麗形體,不是意在勾引肉體的慾望,而是意在展現希臘精神。本雅明把藝術作品的這一特徵稱為aura,中文譯作靈暈、靈氣。其他精神形態也一樣。學術著作不管題材怎樣深重,論證怎樣嚴格,知音者自能感受到其中的靈動之氣。”——陳嘉映《過有靈性的生活》

【那麼究竟什麼是靈性?】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可以先回想下,有時形容一些人或者事物,會用到“靈氣兒”“靈性”這樣的形容詞。此外,對於“沒有靈氣/沒有靈性”大概是很容易描述的,乾癟、無生氣、無趣…諸如此類。缺少靈性的生活大概如冬天乾枯灰暗的樹枝一般,脆弱缺乏鮮活。文章裡形容靈性用了這樣一段描述,相信你一定有所體會。

“夏日午後小憩,你的眼光撫過地平線上的山脈輪廓,或撫過那將陰影投到你身上的樹枝,你就經驗到那些山脈的靈暈,那些樹枝的靈暈。…在中國傳統社會中,靈性更多融在日常生活中,融在勞作生產中,種地、蓋房、養孩子,都不單單以效率為準。隨著現代化轉型,靈性從各種活動中被擠壓出去——勞動過程從生活整體中分離開來,成為機械操作,日常生活在相當程度上從熟人社會分離出來,轉變為原子個人式的實務。”

遍嘗五味,知人生滋味——紀念汪曾祺誕辰100週年

午後@未圓湖

用《公羊傳》中的一句寫詩歌來源的話來概括,即“勞者歌其事,餓者歌其食”。換句話說,“靈性”的經驗從生活實在中來,但又不只是一種感受,更是一種覺嗅、基於感覺的認知和認識。也就是,從勞者之事、餓者之食到“詩歌”的過程和體驗。比如,在某個陰雨綿綿或豔陽高照的天氣裡,你或許寫了什麼話作為感受心情的一點表達;在吃到什麼極致美味的時候想盡辦法遣詞造句地向他人轉述這種體驗和食物的味道;在去到一個陌生地方,看到異於自己慣常生活之外的社會、生活、文化形態時,總會有一些超脫於具體實在之上的覺識。在那個時候,樸實生活之中,被加入了“靈性”。

遍嘗五味,知人生滋味——紀念汪曾祺誕辰100週年

現在,再來回答,為什麼讀汪曾祺,寫食物有什麼可看?汪老的書,就是把自己在食物/飲食/其他中經驗到的一些感受思考展示出來。也在於隨時提醒我們,在有時枯燥的生活裡,總要葆有熱忱、好奇、洞察力,捕捉自己超脫於油鹽醬醋茶、酸甜苦辣鹹之外的感受與覺知,過有靈性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