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前國內“崇洋媚外”水果消費市場,看國產水果急需改變的現狀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從當前國內“崇洋媚外”水果消費市場,看國產水果急需改變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購買力的提高,國內水果產業的發展增速十分明顯,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00年我國水果產量僅為6225萬噸,而到了2019年,這個數字則已超3億噸,不到20年的時間裡國內水果年總產量翻了近4倍。這個龐大的數字讓我們在為農業生產快速發展慶幸的同時,也給我們出了太多的難題。3億噸的水果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國有14億人口,水果全部內耗的情況下,平均每人每年要吃掉428斤水果才能把3億噸的總量解決掉。但是這在消費者對水果需求量猛增的當下也是個難以完成的任務。有相關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國民每年的平均水果消耗量不足200斤(抽樣統計,不一定準確,但具有代表意義),從數據對比上看我國水果年總產量是總消耗量的一倍還要多。簡而言之我們的水果是過剩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家看到如此之多果品滯銷信息的根本原因之一。

而在當前國產水果過剩的情況下,國內年進口水果總量卻在逐年穩步提升,據我國海關相關數據統計從2010年至今,僅2016年水果進口量略有回降,其它年份均在增長,2019年我國水果進口量已超過600萬噸。在進口水果總量逐年增加名利雙收的情況下,農產品市場上出現了不同的景象和聲音,一方面是水果商家求賢若渴式的採購,消費者應著高價的瘋狂購買;另一方面則是埋怨進口水果對國產水果的衝擊認為它加重了國產水果的滯銷,更有甚者說進口水果的增量,體現的滿是國內農產品消費市場的崇洋媚外。

雖然說兩者均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從這些依據上看他們都沒有錯,只是“崇洋媚外”這個詞,多少有些言之過重了。

崇洋媚外從來就不是一個好詞,至1977年矛盾先生在《向魯迅學習》一文中寫下這四個字後,它一直都滿是貶義。而在當前這個世界貿易交流飛速發展的當下,賣進口水果和吃進口水果被說成“崇洋媚外”著實有些不恰當。我們還是從水果總量上談,600萬噸確實不是一個小數字,但是說它導致國產水果滯銷,600萬在3億面前,真的不止一提,更何況近年來我國水果出口量基本與進口量持平,因此滯銷是我們自己的事和進口水果關係不大。再談“崇洋媚外”,當前水果市場上確實有些“崇洋”但絕無“媚外”一說。依農認為與其指責所謂的崇洋媚外,農業人更該瞭解“崇洋媚外”的背後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奇異果能幹翻國內大部分獼猴桃,怎麼的車釐子就比大櫻桃貴?這才是我們該深究的問題。今天依農就和大家聊一聊水果的消費市場,看看“是什麼讓市場端對進口水果一副求賢若渴的樣子”

,聊聊“當前國產水果存在的問題”,最後再談談“對進口水果的“崇洋媚外”背後是農產品市場的“崇優排劣””,其實歸根揭底想說,除“崇洋媚外”之外我們還有一句話話叫“師以長技以制夷”。

從當前國內“崇洋媚外”水果消費市場,看國產水果急需改變的現狀

是什麼讓市場端對進口水果一副求賢若渴的樣子

國內進口水果消耗量的逐年遞增一定是有原因的,另外我國進口水果的種類絕不只是那些我們產量少或是不能種植生產的,相反的是獼猴桃、香蕉、橙等國內種植面積較大的水果,從近幾年的進口量上看都排在前十位。放著吃不了的3億噸,還去追求價格上高出幾倍的進口水果,那麼進口水果一定有“過人之處”,一定是迎合了銷售者和消費者的需求。接下來依農分別從進口水果本身、銷售者、消費者三個角度來給大家分析一下是什麼讓農產品市場端對進口水果一副求賢若渴的樣子。

  • 從進口水果本身看:進口水果主要有以下特點:“優質”、“標準化”、“商品化”和“品牌化”。有的朋友會說這評價是不是過高了,依農你這也有些崇洋媚外的嫌疑,國外的水果都“優質”、“標準化”嗎?“品牌化”和“商品化”不就是推廣營銷嗎?的確國外種植生產也多的是劣質水果,但“劣質”的我們不進口啊;另外推廣營銷有錯嗎?依農認為基於水果本身優良品質的推廣營銷非但無錯還極有必要。因此進口水果具有的這些優良品質,讓它能登上這個市場。
  • 從銷售者的角度看:銷售者喜歡賣什麼東西?無非就是“賺錢的”、“不易出岔子的”、“高品優質的”、“消費者需要的”,而進口水果兼有這些優勢,它們有品牌、有辨識度不用再去宣傳,它們高品、優質,雖然貴但有需求、賺的多。因此銷售者的熱衷讓進口水果有了前俯後擁的供給方。
  •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就像本文最初提到的,我國消費者的購買力是一直在增加的,我們有能力花更多的錢去追求更高品質的東西,水果就是其中之一,“吃上”早已被“吃好”替代。儘管消費者抱怨、感嘆各種“天價”進口水果,但與此同時他們在不停的努力著以實現“水果自由”。消費者購買力的提升以及對高品質水果的追求讓進口水果有了需求方。

綜合的來看,進口水果本身優質、市場端供給方、需求方都較為熱衷,因此對進口水果的不是一副求賢若渴的狀態才更顯得奇怪。

從當前國內“崇洋媚外”水果消費市場,看國產水果急需改變的現狀

當前國產水果存在的問題

看完了進口水果的優勢,我們來看看國產水果的不足,排除“過剩”這個短時內難以克服的困難,依農僅從生產端帶大家瞭解一下國產水果到底存在著那些問題:

  • 重量不重品:雖然我們一直在提“品質”是農產品、是水果的核心競爭力,但是時至至今,大部分種植生產者仍注重的是水果的產量而不是品質,盲目的產量提升導致了國產水果果品品質參差不一,大的大小的小、酸的酸甜的甜,如此這樣怎能去適應日趨標準化的農產品消費市場。年產3億噸,真的不缺了,我們多的是畝產萬斤的葡萄,但是吃一口就讓人忘不掉的少之又少。
  • 重產不重銷:對農產品的種植規模我們老想去爭個第一,有了什麼賺錢的新品種,短時間內就過剩了,大部分果農朋友只會悶著頭種不會抬起頭叫賣。我們總信奉一句話叫作“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水果生產現狀下,把這句話改成“酒香就怕巷子深”才更貼切些。我們有太多的地方種植柑橘產柑橘,可是有“名字”的柑橘少之又少。

有的朋友會說依農你一直在強調生產端存在的問題,這責任不該農民全擔,是農業大環境的錯。確實是這樣,當然我們也能把國產水果存在的問題,推給不完善的農產品市場,推給急需優化的農業產業鏈,但是作為源頭的生產端,作為農民朋友自己能把握的東西,它都不得以優化和改變,還談什麼優化市場、優化產業鏈呢?

從當前國內“崇洋媚外”水果消費市場,看國產水果急需改變的現狀

我們對水果的“崇洋媚外”背後是農產品市場的“崇優排劣”

從對進口水果求賢若渴樣子的原因、從國產水果存在的問題,我們回頭再看,所謂對進口水果的“崇洋媚外”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崇洋媚外,而是當今農產品市場中銷售者、消費者對優質水果的最求,對劣質水果的排斥,這才有了優質水果的暢銷和劣勢水果的滯銷。另外從某種程度上講其實就連“崇洋”都算不上,因為現當下國產的水果,同樣有優質的存在,它們有更好的營銷、它們價格更高、它們能供給出口、它們更被市場接受、它們正常情況下寡有滯銷的現象。意識到水果生產現狀急需改變的農業人也不再少數,他們重品、重銷,他們選擇去適應市場而不是讓市場適應他們,因為他們知道商品化的市場永遠不會去遷就任何人;同時可見的他們在賺錢。因此我們以為的消費者、銷售者對進口水果的“崇洋媚外”,只是當前國內農業生產現狀、農產品需求現狀下的“崇優排劣”罷了。

從當前國內“崇洋媚外”水果消費市場,看國產水果急需改變的現狀

寫在最後,有差距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面對和改變

依農相信水果市場乃至農產品市場“崇優排劣”的局面會繼續下去,會日趨嚴重,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劣質的水果、不懂叫賣的我們面臨的將不僅僅是滯銷,而是完全沒有市場。有人說農產品不該是商品,依農想說它就應該是商品,只有它的商品性更強,在農業行業中具備賺錢能力的人才能賺到錢,而對於不具備這些能力的人,說嚴重一點,就“活該”滯銷、“活該”淘汰,因為“優勝劣汰”在任何時間、任何場景下都是真理,。就水果的種植生產而言,您種的、產的和國內外優質水果,存在差距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面對以及改變,希望農業人共勉。最後依農覺得中國人能把一切做到極致 ,對於農業也應該是一樣,期盼有一天更多的中國獼猴桃佔領新西蘭,更多的國產大櫻桃能幹翻智利車釐子。

從當前國內“崇洋媚外”水果消費市場,看國產水果急需改變的現狀

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農村生活等類型的文章,那請關注、點贊 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贅述不詳,歡迎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