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房價是漲是跌?


疫情過後,房價是漲是跌?

疫情過後,房價是漲是跌?答案在這

疫情過後房價究竟是漲是跌?這不是一個小問題。

如果你靜下心來,環顧一下現下的境況,會發現用“風起雲湧”四個字來形容都不為過:

第一,疫情已然呈現全球蔓延之勢,東亞淪陷、中東淪陷、歐洲大陸淪陷……目前,全球新增新冠肺炎的確診人數已經超過中國。

比疫情蔓延更嚴重的,是很多國家仍未提高警惕……雖然不願意看到這樣的局面,但必須要說,新冠病毒的全球戰役,很有可能剛剛打響。

第二,受疫情影響,全球資本市場慘遭血洗。

2月27日,美國三大股指跌幅超過4.4%,均跌入回調區域,道指創下自2018年2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全球股市哀鴻遍野。

第三,國內疫情日漸平息。雖不能輕言勝利,但每日新增病例已經穩定在一個較低的水平,治癒率更是快速提升。

鍾南山院士表示“有信心在4月底基本控制”。

第四,國內樓市緩慢復甦。

受疫情影響,各地樓市在春節期間幾乎處於“凍結”狀態,而根據最新數據,近一週,重點城市的樓市開始陸續“解凍”。

這是一個信號,表明“買房”這件大事,終於又漸漸被人們提到日程中來。

如何概括?

全球危急,國內好轉,樓市復甦。

此時,確實是一個探討房價的好時機。

一、還是得看政府如何出手

樓市畢竟是政策市。最近以來的一系列出手干預動作,我想各位已經有所注意。

首先是調控政策鬆動。

有這樣三個典型城市:

第一時間出手的蘇州。

2月19日,蘇州宣佈住宅(商住)地塊不統一要求設置竣工預售許可調整價;超過市場指導價的,不統一要求項目工程結構封頂後申請預售許可,等等。

這一項政策對於購房人來說,直接相關性不大;但對於房企來說,力度很大。有助於恢復樓市流動性,提振信心。

率先提出降低首付的駐馬店。

2月21日晚,駐馬店提出降低公積金購買首套房首付比例、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給予購房補貼等17條政策。

降低首付,重在刺激市場需求,是非常直接的救市行為。除此之外,這項政策的出臺會鼓勵其他城市效仿。

果然,兩天之後,南寧就發佈通知,宣佈購房者在購買第二套房時可以使用公積金貸款。

其次,融資利率走低。

2月20日,央行宣佈一年期LPR下調10個基點,5年期下調5個基點。如果照基準利率計算,100萬元商業房貸,等額本息償還30年月供,降息後每月減少30.18元。

考慮到今年一季度的經濟形勢,政府大概率會出臺一系列如降息、降準等政策,房企的融資成本會出現明顯下降。

這也印證了在開篇所提到的——為何全球金融市場都深陷水深火熱之中,A股卻在夾擊間走出了獨立的上漲行情?

結合強硬的政策干預手段,我們或可窺知一二。

二、你還敢買嗎?

關於疫情後的房價走向,還有一個重要的猜測是:疫情會不會嚴重影響購房者的購房意願,從而造成需求的急速下滑?

貝殼研究院的一份購房者調查,大概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1、疫情之後還買不買房?

調查發現,僅有8.5%的受訪者表示受疫情影響取消買房計劃,絕大部分有購房計劃的消費者只是推遲或觀望。

其中,有38%的受訪者表示因疫情影響看房而暫緩買房計劃,有28.8%的受訪者認為疫情過後房價會跌,因而將買房計劃延遲到疫情之後。

由此看來,有近70%左右的購房需求都會延遲到疫情結束之後集中釋放。

2、如何看疫情後房價的走勢?

調查顯示,43.9%的受訪者認為房價會小幅下跌,27.6%的受訪者認為房價會保持穩定。

從需求端來看,有這樣三點是可以肯定的:

第一,需求只會延後,不會大規模降低。根據調查,消費者購房計劃推遲時間普遍不超過半年,且購房計劃推遲1-3個月的比例最高,因此疫情後的購房需求爆發,已經可以預見。

第二,剛性需求有可能增加。今年的節後返鄉,撞上疫情,“租房歧視”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由此可能會催生一部分租房群體的購房意願。

第三,投資性需求縮水。突發性災難,或許會改變部分家庭的資產配置模式,現金流被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但即使如此,也不至於出現大規模拋售的現象,只是投資性需求會明顯縮水。

三、以史為鑑

對於眼下情形,最具參考意義的還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歷史。

上一輪非典在2002年11月發現病例,2003年2月全球爆發,當年6月之後得到控制。

2003年的上海樓市, 3-5月份受非典疫情影響,上海新房、二手房成交量出現下降;

但是,從6月份開始,疫情一過,上海樓市立刻迎來大規模的回升:全年度房價同比大漲了20%。

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廣州,非典疫情期間,市中心房價也沒有太大變化。當時的郊區番禺,房價跌幅大約為1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