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今天要推薦一部冷門好片,該影片的導演勞瑞·德·克萊蒙特-託奈爾是名法國年輕女導演,雖然這是她的處女長篇,卻憑藉獨到的人文視角,獲得了第29屆哥譚獨立電影獎的獨立電影人獎。主角演員馬提亞斯·修奈爾曾有代表作《鏽與骨》,他也在影片中貢獻了真摯感人的表演。

《野馬》/ The Mustang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羅曼是關押在監獄的一名囚犯,他體形高大魁梧,卻總是形單影隻不與人交往.。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而心理醫生還是想解決他封閉自己的做法,將他從單獨監牢調到了集體牢房,雖然同牢房的刺頭兒對他無禮還總挑釁,他也都視而不見。

醫生還給他安排了份戶外的勞動,這份新工作就是鏟馬糞。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在這所西部監獄,很獨特的一點是會將一些野馬送進監獄,然後經由囚犯的訓練能讓人類騎用,再進行公開的拍賣活動。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羅曼工作的地方就是監獄裡的馴馬場。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這天,他被一個聲音吸引住了,這是一匹還未被馴服且單獨關在籠棚屋裡的野馬,它不時用蹄子踢著籠棚的木門板,發出重重的悶響聲。

羅曼從門洞裡看向馬的眼睛,不由得開門走了進去。但這一行為很快被馴馬場的老闆制止了,警告他野馬的危險性。但馬場主也看出他的勇氣,決定給他一個機會。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羅曼得以第一次走進馴馬場,已經是成熟馴馬高手的亨利先給他做示範,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他也按亨利的方法,開始放鬆肩頭,對著野馬張開寬闊的雙臂,用聲音制止馬的興奮,他做到了讓野馬安靜下來。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到了下一次馴馬的時間,圍欄旁已站了不少馴馬人旁觀,羅曼正想大顯身手,不料野馬這次沒有給他面子,無法控制馬的他也失控了,他將一記記重拳擊向馬的肚子,吃痛受驚的馬踹翻了他,繼而被大夥按住注射了麻醉劑才平息。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羅曼也因他虐馬的行為被關了禁閉。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直到這天黃昏,烏雲滿天預示著暴雪將至,馴馬師們要將戶外圍欄裡的馬都牽到室內,羅曼因人手不夠被放了出來,他緩緩靠近那匹未馴服的烈馬,試圖用最溫和的方式給馬套上牽馬繩,這一次馬溫順地跟上了他的步伐。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馬場主也再次給了他馴馬的機會,他脫掉了橙色的囚衣,換上靛藍的牛仔服,他開始從書籍上學習如何馴馬,也學亨利那樣給野馬取了名字:

侯爵(marquis)

而他與女兒的關係,也在馴馬的過程裡發生著變化。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12年前,年輕的他在與妻子發生爭吵時,情緒失控將妻子打成重傷而鋃鐺入獄。年僅6歲的獨生女則承擔了家破人殘的後果,自小就要討生活和照料癱瘓的母親。

來監獄探望他的女兒當然是懷有怨恨的,而羅曼看著因交往不靠譜男友,年紀輕輕就要當未婚媽媽的女兒,多年的自責和悔恨早已內化成難以溝通的個性,表現出來的也是與女兒相互言語傷害。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而這段馴馬的旅程和心理互助會的干預,讓他第一次對女兒敞開心扉,他回憶起那段被他刻意淡忘掉的暴行,檢討自己的衝動,為錯失身為父親和丈夫的責任而流下淚來。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他對女兒許下承諾,並邀請她前來參加即將舉行的馬匹拍賣會。

拍賣會這天,他騎上侯爵環顧觀眾席,卻未能找到女兒的身影,她生病了嗎?還是終究無法原諒自己呢?情緒產生波動的他也影響到了侯爵,突然一輛直升機轟鳴而過,侯爵受驚立起了前蹄,反應不及的羅曼也從馬上摔了下來,並被踢破了額頭,觀眾一片譁然。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侯爵也被認定為無法馴服,要被處以安樂死(這也是野馬被關進圍欄後的另一命運)。得知此事的羅曼奮力弄壞了兩道鐵絲網圍牆,將侯爵放了出去。

再次被關禁閉的羅曼收到了女兒的來信,女兒也在信中坦露了自小到大對他的牽掛,信中還附有她抱著新生兒的照片。透過窗戶的日光照著羅曼微笑平靜的臉。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他聽見遠處的鐵絲網發出陣陣聲響,循聲從窄窗看去,

侯爵竟然出現在那裡。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影片最後也通過老照片,提醒你這故事就曾發生在真實的人身上,其中一位演員就曾經服刑于美國內華達州,內華達州地形遼闊,遍佈荒漠和山脈,其中生活著全美一半的野馬,野馬數量的大量增長影響了平衡,自2000年,聯邦國土管理局推出了由輕微罪行囚犯馴養野馬的計劃,馴養成功的野馬可以進行拍賣,每年大約能拍賣出三千多匹,這些馴馬的囚犯也可能被聘請為馴馬師,開始新的生活。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圖片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佛羅倫薩的州立監獄

還比如在美國的科羅拉多州監獄,也在執行這一馴馬計劃,根據科羅拉多州勞改局和美國土地管理局間達成的協議,把野馬送到這裡,犯人要想加入需要先提出申請,經認可後就開始馴服野馬的工作,工錢也由勞改局支付。

土地管理局的女發言人謝里·貝爾說:“我們在監獄中建立了一種合作關係,給犯人一個學習新技能的機會,這也是為他們出去後能找一個可以養家餬口的工作,當然了,對我們也有利,他們馴服的馬我們可以賣。這真是一種成功的嘗試;同時,也讓犯人體會一下管教別人的難處。”

自從這一計劃實施以來,在該監獄所屬的8500英畝的農場裡就共馴服了2000多匹馬,差不多平均每年200匹。

馴馬並不像西部牛仔電影裡那麼驚險,只要有方法有耐心,大多野馬在犯人的訓練下,學習怎麼走路,小跑到慢跑,差不多需要兩個月的時間。

26歲的訓馬犯人曼紐爾·托里斯說:“這一計劃幫助我們建立起一種自豪感,這在以前是沒有的。真不知道是我們在馴服野馬,還是被野馬馴服。”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如果說影片很明顯隱喻了囚犯與野馬對自由的嚮往,不如說通過影片敘事詩一般的主觀鏡頭,讓我們瞭解到一名罪犯心理變化的客觀過程。

而單獨的個體又被放到了美國政策的大環境中,就讓我從三點為你深度展開:

一、美國西部的制暴史

直至20世紀初,美國西部還是無政府的三不管地界,這裡的年均兇殺率比東部城市和中西部農區高出50倍甚至幾百倍。

我們從大量有關西部牛仔的影片中,常常看到的是廣闊的紅褐色疆土,牛仔們騎著漂亮的駿馬奔騰,古銅膚色熠熠生輝。

可歷史學家戴維·考特萊特告訴你: “好萊塢西部片中牛仔的浪漫形象未必準確,但是他們展示的暴力卻是非常寫實的......為了讓牛仔成為美國經歷的象徵,道德美容是必需的。”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而牛仔除了冒險家的形象,他們實際上也曾經酗酒、賭博、嫖妓和鬥毆。

考特萊特還認為:人口構成和心理演化進一步加劇了西部的野性。西部的人口曾主要是年輕的單身男子,他們剛剛逃脫貧瘠的農場或城市貧民窟,力圖在荒蠻的新邊疆發財致富。而暴力罪犯也大多是年齡在15歲到30歲的男性。

為了降低男性的暴力,社會學家發現通過婦女和婚姻能教化青年男性,這也成了現代犯罪學的一個共識。社會學家羅伯特·桑普森、約翰·勞布和克里斯托夫懷默認為,婚姻確實是促進和平的動因。

同時,政府也在增加警源力量,逐步強化刑事司法體系。最有效也最殘酷的方法是讓更多的人在監獄裡待更長的時間。直到如今,美國監獄關押了200多萬人,監獄服刑率為世界之冠。監獄人口占美國總人口的0.75%。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為平息暴力採取了新措施,強調培養“文明的進程”的內在動力:共情和自制

二、共情的作用

影片中,心理醫生詢問在場的罪犯在作案前思考了多久,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有人回答1秒,或3秒,或22秒

......

這遠比我想像的時間要短,或者準確地說,我們會試著去想像一個罪犯的犯罪動機,卻很少會去考慮時間,而這被忽略的答案,也證實了很多的暴力犯罪行為就發生在一瞬間

他根本來不及思考或冷靜,僅憑直覺和衝動行事,直到事後才發現衝動是魔鬼,時光也難以倒回。

在你從影片中看到羅曼與馬的相處後,你不難發現他並非生性暴力和惡劣,只是他自一次難以挽回的錯誤後封閉了自己,而馴馬和心理學家的介入,讓他再次打開自己,甚至開始反省自己的曾經,學習共情,學會表達愛,還有寬恕自己。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什麼是共情?

哈佛大學教授/著名美國心理學家亞瑟·喬拉米卡利,在他的知名著作《共情的力量》裡這樣定義: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相應地做出回應的能力。

作為一名心理學臨床工作者,他研究如何利用共情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連接,給絕望的人以希望和安慰,修補因為誤會而受損的關係,讓失去自我的人重拾自信、信任和信念。

他也通過治療幾百位病患見證到了共情的作用,它能奇蹟般地緩和人與人的關係,包括個人理解自己與自我的擴展,體驗生命中最具意義的價值。

我對書中的一句話特別有感觸:“如果失去了彼此間的連接,如果只關注自己的需求,總是去評判而不是去寬恕他人,那麼對任何人來說,生活都會更加艱難。”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很多時候,無論是新建一段親密關係,或者是生活在一起幾十年的親人,都常常習慣過多地去要求別人,一個無傷大雅的小習慣,在情侶眼中可能只因為不能理解產生爭吵的事端,父母對子女的期盼常常過於安穩,忘了成年的孩子也有自己的追求。

如果說影片中是野馬救贖了羅曼,不如說羅曼最終選擇了寬恕自己。

而寬恕就意味著自由,肉身之外我們被無形鐵窗束縛的心靈,最終迎來了自由。

曾經的羅曼因為犯罪滿心羞恥和自責,從而逃避與外界的互動,失去信念的他將自己的世界不斷縮窄,當他開始學習如何共情,他也最終將自己從悔恨中解脫了出來,開始積極面對與女兒的關係,人生還可以從頭來過!

三、人與馬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美國是馬業超級大國,而我國也是存馬量很多的國家,隨著國內現代馬業的快速發展,國內運動馬的總數就已超過了5萬匹,馬術俱樂部也發展到了上千家。

申申馬術俱樂部的創始人這樣介紹馬術運動: 可以讓人具有積極的人生觀;健康的面貌和狀態;會合作待人以寬;學會做一個真實的人等等。

他也介紹了調馬和騎馬的不同:

騎馬主要需要的是騎手與馬的配合,騎手的騎坐和身體平衡都要和馬建立溝通。如果沒有做好與馬的聯繫,就不能理解感覺它,從而在馬上採取相應的行動。

調馬也是先與馬建立溝通,並通過行為訓練馬瞭解到人制定的規則,有賞有罰,讓馬最終控制住部分天性,變得溫順且願意與人親近,對載人沒有抗拒,聽從指令,這都是調馬的技術。調馬者也通過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去閱讀馬的身體語言,就像影片中的亨利,觀察到馬耳朵的動向、脖子的扭動、呼吸的變化等表達馬豐富情緒的語言。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而馬的天性,除了聰明敏感友好,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逃跑”來躲避危險,逃生是它的本能,強硬的控制不如讓它們對人產生信任。

“如果你關心每匹與你一起工作的每匹馬,把它們都當做生活中老夥計,注意到它們各自的個性,欣賞與它們不同的表現方式才是真的喜愛,也是對“馬格”應有的尊重。——趙吉平(國際馬聯認證的馬術國際裁判)”

與人產生連接的馬的行為,常常也反映出領導它的人的性格,可以說馬的表現間接來自於人的表現。

馬術被應用於輔助治療,也是近年來由西方傳至國際被推行開的療法。

西部暴徒與野馬殊途同歸,《野馬》的救贖

像影片中在監獄中實施馴馬就屬於一種馬術心理治療,這一療法通過建立人馬關係、學習新的情感和行為方式等,達到緩解或療愈病患的心理問題,包括已有治療自閉症兒童的成功案例。

還有比如通過騎乘活動、馬上體操等馬術治療項目,能對先天或外傷造成的脊椎、神經、肌肉等方面的生理障礙進行輔助干預,這也是我以前並不瞭解的。

參考書籍:

  • 《共情的力量》——亞瑟·喬拉米卡利
  •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為什麼會減少》——斯蒂芬·平克

這部影片目前在豆瓣僅3千多人標註過,希望通過分享讓更多人瞭解這部好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