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皇帝是怎麼過年的?原來我們過年堪比乾隆》

一、五福皇帝,唯有乾隆

過年過節,中國人都會講到“五福”這個詞。可問題在於:什麼是“五福”呢?“五福”這個詞又出自哪裡呢?


《五福皇帝是怎麼過年的?原來我們過年堪比乾隆》


“五福”這個詞,最早出於《尚書》。具體而言,指的是: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壽”是命不天折而且福壽綿長,“富”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攸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考終命”是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沒有遭到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安詳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

在古代,能夠做到“五福”的人還真的不是那麼多,就連御醫天天陪伴在身邊的皇帝,也很少有能夠做到“五福”的。以距我們很近的大清王朝為例,也只有活了89歲的乾隆皇帝配得上“五福”這個詞。

與古代相比,現今我們幸福太多,盛世之下衣食無憂,醫療科技發達,能夠與做到“五福”的人實在是太多,隨之的年味也被逐漸沖淡了。而今年春節,必勝客攜手故宮一起弘揚傳統過年習俗,帶來五福鬧新春,品鑑五福宴席,邀你體驗一把乾隆如何過大年。


《五福皇帝是怎麼過年的?原來我們過年堪比乾隆》


二、乾隆皇帝,宮中過年

首先,讓我們一起看下,常年生活在宮中的乾隆皇帝,是如何過大年的呢?

清朝的時候,皇室對於過春節,還是非常熱衷的。尤其是到了乾隆皇帝時期,逐漸形成了以下五項主要活動。

第一項活動便是“吉宴祈福”。

在乾隆年間,臘月二十三那一天祭灶之時,乾隆皇帝都會親自在炕上擊鼓拍板唱曲。關於這段典故,姚元之的《竹葉亭雜記》記載:“每年坤寧宮祀灶,其正炕上設鼓板。後先至。高廟駕到,坐炕上自擊鼓板,唱《訪賢》一曲。”這裡的“後”就是皇后,“高廟”即乾隆皇帝。臘月二十六那天,乾隆皇帝開始“封筆”和“封璽”——也就是,乾隆皇帝正式結束了一年的工作,我們今天所說的“春節”假期正式開始。

在這五天的“春節”假期裡,乾隆皇帝的日常活動非常豐富。

在大年三十早上,乾隆皇帝和皇后嬪妃要共進早餐,這也是一家人難得團圓的時候。嬪妃們給乾隆皇帝和皇后一一請安拜年,按照級別的高低依次坐下。吃的一般是黃米飯、餑餑,年糕等素食,頗有些憶苦思甜的味道。

豐盛的晚餐設在保和殿,乾隆是一人一桌,桌子用檀香木製成,桌邊是用金絲繡成的桌圍子,相當考究,緊挨著是皇后和皇貴妃,再下來是嬪妃才人。晚宴異常豐盛,雞鴨魚肉,山珍海味,應有盡有。一切就緒後,太監先給皇帝進膳湯,再給皇后貴妃等一干人。地位不同,碗的花樣也不同,湯的多少也不一樣,等級鮮明。當然,一同參與晚餐的,還會有一些朝中重臣參加宴席,一起恭祝皇帝新春吉祥如意。

對現代人來說,過年說吉祥話也是少不了的,特別是當美食與吉祥話兒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這次必勝客五福宴不僅頗有乾隆大宴的味道,而且每款菜品都有特殊的吉祥寓意。首推“名宴同款”芙蓉金沙鹹蛋黃鱈魚披薩,靈感來源於名宴菜 “鮮香芙蓉鱈魚舫”,入口細嫩鮮香,寓意吉慶有餘。由珍貴梅肉加以特製黑醬油、豉油、豆瓣醬等醬料,低溫烘烤而成的濃情蜜意黑叉燒比薩,完美復刻粵菜星級料理,含有萬福齊旺的祝福。加上祝大家牛氣大漲的Angus厚切牛排,吉事連綿的芝士拉絲焗小龍蝦,以及白玉添金的乾杯冰淇淋,簡直喜氣滿滿,好運連連。

第二項活動便是“開筆書福”。

據清代昭槤所著《嘯亭雜錄》記載:“定製,列聖於嘉平朔謁闡福寺歸,御建福宮,開筆書福字箋,以迓新禧。”每年臘月初,清宮過年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活動就是皇帝御臨建福宮,為迎接新年書寫“福”字以此祈福。寫出的第一個“福”字掛於乾清宮正殿,其餘張掛於宮苑各處。


《五福皇帝是怎麼過年的?原來我們過年堪比乾隆》


開筆書福之制分為年終和元旦兩個階段,程序非常講究。年終書福賜福自雍正後已成祖制,歷代清帝都必須謹遵。原寫福字多在除夕前數天,乾隆二年(1737年)開始定於十二月初一日在漱芳齋開筆書福,後歲以為常。元旦書福則更為講究。在清代,大年三十的子時是一年之始,清代皇帝要在這新年、新月、新日、新時飲屠蘇酒,舉行開筆儀式。開筆儀式的地點在皇帝處理政務的養心殿東暖閣的明窗。子時快到的時候,皇帝便來到養心殿東暖閣明窗前坐,親手點燃“玉燭長調”,親手把屠蘇酒倒入金甌永固杯,手握萬年青筆,書寫下新年的第一筆。除了“福”字之外,還有諸如“天下太平”、“風調雨順”等吉祥語。心情好的話,皇帝還會畫上兩筆。然後雙手捧起“金甌永固杯”飲屠蘇酒。如果大家也想嘗試下 “開筆書福”,今年必勝客門店特備源自清朝宮中皇帝的手書文物——五福紅線描字紙,你可以帶家人一起寫“福”集福氣,書寫未來一年的願望。


《五福皇帝是怎麼過年的?原來我們過年堪比乾隆》


《五福皇帝是怎麼過年的?原來我們過年堪比乾隆》


第三項活動便是“紅包”。

皇帝所書之“福”,先賜予王公大臣、翰林之直兩書房,後賜予皇子、宗藩。正月十五之後,再分別召御前大臣等重臣至重華宮、乾清宮分日賜福。書福所用之箋,乃以絹為質,傳以丹砂,繪以金雲龍。貼於宮廷的用“硃紅對箋,壽字箋,由江蘇按尺度制進”,頌次臣工的則用“南省方物所陳也”。“吉語贈福”的同時,乾隆皇帝還會給上述人等發“紅包”——那時稱之為“如意荷包”——是少不了的。荷包裡面,會依據地位高低,親疏遠近,有價值不同的賞品,如金如意、銀如意,銀錢等等。風俗沿襲至今,我們在過年期間依舊會給親朋好友贈送紅包。當拿到必勝客和故宮的合作款紅包時,放佛祝福都是從古到今的匯聚。


《五福皇帝是怎麼過年的?原來我們過年堪比乾隆》


第四項活動便是“歲軸朝福”。

所謂“歲軸”,器物名,是掛軸的一種。清代宮中習俗,每年臘月初一由詞臣擬五言吉語成聯,進呈皇帝御覽。皇帝選定之後交畫院,以彩絹設色,畫祥花、寶穗、鼎、卣、彝等物為圖,將所擬吉語聯句書寫於幀端。

本來呢,“歲軸朝福”這事,是由宮廷畫院的畫師完成的。可到了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看到江南文人過年時均貼《歲朝清供圖》,很快自己也成了過年畫畫貼畫——所謂“歲軸朝福”——的忠實擁躉,這本由宮廷畫院的畫師完成的事,也就逐漸由乾隆皇帝本人親自代勞了。有意思的是,乾隆皇帝每作“歲軸朝福”這事,一定要題詩,而這些題詩一概被他稱為“春帖子”。如果你也想要過過癮,體驗一把乾隆皇帝是如何歲軸朝福的也不是難事,必勝客特地準備塗色歲軸,隨時隨地就可以玩起來。


《五福皇帝是怎麼過年的?原來我們過年堪比乾隆》


第五項活動便是“門神迎福”。

過年的時候,門神和春聯肯定也是少不了的。當然,這就與咱們普通百姓人家大同小異了。但有一點,紫禁城的對聯是在木板上刻字刷漆做成的,顯得恢宏大氣。因為對聯是木板只能掛在門上。想不想了解一下大清皇室的門神是什麼樣子的?這次必勝客誠意推出和故宮合作的大清皇室門神貼,新春貼於正門之上,用以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


《五福皇帝是怎麼過年的?原來我們過年堪比乾隆》


三、新春五福,傳承經典

說完了乾隆皇帝在宮中過大年的那些規矩,大家是不是覺得還是非常有年味的,不用太羨慕,今年春節必勝客攜手故宮把越來越淡薄的年味重新傳承,品吉祥宴,送吉祥紅包、貼門神、寫福字、說吉祥語,以及體驗正宗的文物小周邊。

我覺得必勝客的中國味兒真的越來越地道,這次完全復刻了中國傳統過年習俗。春節年年過,歲歲有不同,相信如果帶爸媽和孩子在必勝客西餐廳中過一個地道的中國年,將是一個別出心裁的有趣體驗。


《五福皇帝是怎麼過年的?原來我們過年堪比乾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