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世界》:一部歷經27年依然經典的催淚影片的魅力所在

這部上映於1993年的經典影片《完美的世界》,是一部根據真實犯罪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許多網友看過後,都表示這是“有史以來哭的最傷心的一部電影”,我也如此。

《完美的世界》是奧斯卡最佳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徳執導的作品,《不可饒恕》、《廊橋遺夢》、《薩利機長》都是他的作品,在美國屬於大師級別的人物。《完美的世界》是他作品中評價最高的一部。豆瓣評分9.1,好於99%的犯罪片,好於98%的劇情片。

《完美的世界》是一部堪稱教科書級別的公路電影。講述了一個越獄逃犯布奇劫持了一個小男孩菲利普的故事。為了逃脫警方的追捕,布奇帶著菲利普開車穿梭在德克薩斯州廣袤的原野中。一路上,布奇並沒有傷害菲利普,反而對他照顧有加,兩人的關係似乎更像是父子一般。

這部影片最大的特別之處,在於把一個犯罪逃亡的故事轉換成了家庭度假。而逃犯與被劫持小孩之間的感情線更是此片的精華所在,不但管吃管住,還負責思想教育,三觀正得出奇。觀眾的心情從恐懼的情境帶入溫情的世界,而後又引入無限的傷感中。經典電影之所以能成為經典,自然有著其與眾不同的魅力所在。今天,我將從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劇情呈現、主題思考三個部分來分析為何這部電影會成為經典之作。

《完美的世界》:一部歷經27年依然經典的催淚影片的魅力所在

01、布奇的人物性格:通過細節刻畫,布奇在觀眾心目中不再是一個危險的面目可憎的壞人,而是一個富有正義感和渴望親情的獨行俠

《完美的世界》並沒有採用複雜的表現手法,沒有特技、沒有激烈的爆發,導演只是隨著時間的推進,慢慢地陳述一個故事。故事在時間上的跨度也只有幾十個小時,但這幾十個小時,影片中人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卻都通過不同的側面和角度展現給了廣大的觀眾。

影片中有兩個主要的人物就是菲利普和布奇,與菲利普對比,布奇的人物性格更加豐滿,導演也是通過對布奇的人物塑造來實現對影片的定位和思考。

①邪惡與善良:布奇並非是窮兇極惡的逃犯,同時擁有善良和正義的力量

邪惡與善良通常是兩個對立的特徵,卻共同體現在布奇這一個人物身上。

布奇的成功越獄,成為逃犯,這種人物角色的定位決定了在布奇的性格特徵中有著某些邪惡的力量。隨後因為被鄰居發現而挾持了小孩菲利普。逃亡的路上,布奇殺死了對菲利普有威脅的皮爾。這些舉動的背後來源於其性格中已經存在的邪惡的因素。但是電影最大的看點就在於布奇並非是一個窮兇極惡的逃犯,他還擁有著一種善良和正義的力量。

在影片開頭,與布奇一起逃出來的同伴皮爾準備非禮菲利普的母親時,布奇趕到後一腳把皮爾踹翻,阻止了同伴對菲利普一家人的傷害,只是選擇了帶走菲利普。逃亡路上對菲利普予以了十足保護,布奇的善良並不比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見到的正義的人要差,甚至超過我們自己在應對現實生活中善良的分量。

本該代表邪惡的布奇表現出了善良又有正義感的一面,很多細節都體現出他將親情看的多麼重要。一個看似邪惡或者被認為邪惡的人,在其人性中也存在著善良的品行。

善惡是很高等的,需要很強的能力和悟性,更需要靈魂的決斷力。大部分人的一生里根本沒有善惡,也沒有需要啟動善惡的契機。在我們的人性世界中,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有著善良與邪惡兩種力量,每個人外在表現的,都只是某一種力量佔優勢時的外化,而在內心深處,都隱藏著另一種力量。

《完美的世界》:一部歷經27年依然經典的催淚影片的魅力所在

②父愛與不屈:父愛對布奇和菲利普是陌生的,兩個人都在尋找他們缺失的情感

父親是影片中的一個沒有明顯凸顯但是卻隱藏的題材,布奇對父愛的感受和理解、菲利普對父愛的感受和理解,都是一個抽象的愛的概念,一種無言的愛的表達,是這部電影不可或缺的元素。

布奇在妓院裡出身並長大,母親是個妓女,6歲時,父親離家出走,一直杳無音訊,8歲時,他為了保護母親,開槍打死了一個通緝犯。布奇的第一次殺人與母親有關,他對父親有著一種糾纏複雜的情感,布奇的童年中並沒有得到過父愛,他討厭生父卻又對其有所渴望。

但是他有一顆既堅強有溫柔的心,他越獄的目的只是想去阿拉斯加找他的爸爸,因為他爸爸給他寄來了一張明信片。爸爸在信中說,他的離開不是因為逃犯,而是找了一個很美的地方生活,希望他也能來這個美麗的地方看望自己。

菲利普同樣有一個缺失父愛的童年。正是因為如此,布奇對菲利普有著不同的感情,布奇在菲利普的身上看見了自己的童年,保護菲利普就像是保護童年時的自己。

在逃亡的路上,布奇用一個父親教育兒子的方法與菲利普交往,他教會了菲利普用槍,教會菲利普用男人的方式保護自己。還讓菲利普寫出平時想做但不被允許做的事情,他要想方設法帶菲利普去一一實現。在影片中有一段布奇將菲利普綁在車頂飛奔的片段,那是菲利普想要的時光飛船,而布奇用一種父親的方式來完成菲利普的夢想。

在我看來,影片並不是一場公路大逃亡&追擊賽,反而更像是一對父子兩人重溫舊時光。布奇在菲利普身上投射出自己的一部分,他帶給菲利普溫暖,彷彿在尋找他自己缺失的父愛。父愛是成長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不一定是由原生家庭給與,如果落下這一課,責任、勇氣、自由意志的缺失,這些也許需要我們用盡一生來追逐。

反抗在影片中並不明顯,但是從布奇的越獄到後來代替菲利普與母親的談判,都是對於現狀的一種反抗,這種反抗與環境有關。

《完美的世界》:一部歷經27年依然經典的催淚影片的魅力所在

③尊重與信仰:信仰是一個抽象的意識概念,但是卻有著無窮的力量,指引著布奇前行

布奇是一個尊重別人的人,這種尊重體現在他阻止同伴非禮菲利普母親的環節中,也體現在後來與菲利普的交往中。

菲利普作為他的人質,擁有的卻是充足的尊重。在菲利普不自信的時候,他鼓勵菲利普。讓菲利普自己選擇自己的假名,充分地尊重菲利普的意見。在逃亡的路上,布奇三番兩次詢問菲利普的意見要不要上車,每次菲利普都選擇上車。尊重是整部影片得以推進的重要品質。

信仰,是人心的燈,人怎樣信仰,就怎樣生活。對於布奇來說,影片並沒有著重地表現他的信仰,在布奇的世界觀裡,這個世界應該依舊是美好的,所以他才能如此對待菲利普。也許,布奇也有一個渴望追尋完美世界的信仰,這個完美世界是父親寄給他照片裡的阿拉斯加。

信仰是一個抽象的意識概念,但是卻有著無窮的力量,在信仰的世界裡前行,也許布奇最後的結局並沒有那麼哀傷,那是他追尋信仰的征途。信仰,往往是在追尋中體現價值。

正如《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中說:“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種東西,它比一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值得為之或者必要時,也值得為之獻身。這種東西必定是高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像日月星辰一樣在我們頭頂照耀,我們相信它並且仰望它,所以成為信仰。”

《完美的世界》:一部歷經27年依然經典的催淚影片的魅力所在

02、劇情呈現:故事線索清晰明朗,明暗兩線交叉敘述,互相影響,使影片更加飽滿

如果說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是一個個珍珠般閃光的“點”,那麼故事的線索就是將這些零散的 “點”有條理的穿在一起的“線”。 縱觀整部影片,其線索可分為 “明線”和“暗線”兩種。

①“明線”:線索不斷深入,為劇情的發展起到了指引作用

布奇和菲利浦行逃亡的路線——即警長瑞德等追蹤的路線即是“明線”。

在電影中,依靠這條警方追蹤線索,劇情一步步深入,一個個家庭躍入觀眾的視野,而家庭中長輩對孩子的粗暴對待也自然和布奇家庭所帶來的童年創傷及菲利浦的童年生活的壓抑產生不可避免的交鋒,因矛盾而引起的衝突一觸即發。

他們與農場僱傭工一家度過了愉快的夜晚,卻在即將啟程的時候被發現逃犯身份。不明真相的孩子想和布奇再玩一次遊戲,卻被滿心驚恐男主人狠狠的打了。這個場景刺激了布奇,最終導致了悲劇事件的爆發。

整個故事以時間順序,以布奇和菲利浦的行進路線為明線,為劇情的發展起到了指引作用,將故事主要人物的刻畫與次要人物的出場、事件的發生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對於故事情節的敘述。

《完美的世界》:一部歷經27年依然經典的催淚影片的魅力所在

②“暗線”:布奇與菲利浦二人的成長及受教育過程,突顯家庭與社會矛盾

影片中故事情節發展的“暗線”為布奇與菲利浦二人的成長及受教育過程。

布奇童年時代的成長及受教育過程一方面由布奇在與菲利浦的對話中透露出來,更多的則是由德州監獄的女犯罪學家薩莉在與警長瑞德分析案情的過程中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出來的。布奇的童年經歷與青少年成長曆程就是家庭與社會矛盾的結果,也為影片的結局做好了鋪墊。

相較而言,菲利浦的童年成長就是在布奇的指引下,在短短的幾天內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單親家庭,和母親一起生活,因宗教緣故,他們家從不過生日,也不過聖誕節,他從沒吃過棉糖,甚至從來都沒有進過遊樂場。

後來在布奇的幫助下,實現了過萬聖節的願望,享受了“過山車”的感覺,學會了開車、並且在擔心布奇會傷害黑人農工祖孫一家人時開槍射傷了布奇,這一切都貫穿著整個劇情的發展,使故事情節更加豐滿感人。

菲利浦的成長離不開布奇這位“通往‘完美的世界’”的領路人的耐心指導。毫無疑問布奇和行為舉止和教育對年幼的菲利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完美的世界》:一部歷經27年依然經典的催淚影片的魅力所在

03、主題現實思考:警匪的故事情節下,是引人思考的單親子女教育問題

《完美的世界》看似平常的警匪片,給人留下的思考卻是久遠的,折射出單親子女的教育問題也是令人深省的。

①缺失的父愛:父愛不足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情感障礙十分突出,容易養成膽小、意志脆弱、過於依賴別人的性格

心理學家格爾迪曾經說過: “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獨特的力量。”

布奇越獄的目的是要到阿拉斯加尋找他的父親,開始新的生活,最後卻被誤殺,對父愛的渴望和對完美世界的追尋變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布奇過早地喪失了童年,承擔了本不屬於他的責任,這是一件多麼無奈的事。

社會學的研究表明,許多罪犯都來自父親缺席的家庭。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父親對於一個孩子的發展,特別是對於其自我認同有重要的作用。

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八歲男孩菲利普雖然也被愛包圍著,但是那是一種殘缺的愛,沒有父親的關愛和保護,性格懦弱,又被宗教信仰桎梏在沒有童年、壓制人性的世界裡。從多處鏡頭中都可以看到菲利普猶豫的眼神和不自信的舉動。

隨後布奇父親般的關愛和教誨也讓菲利普經歷了一場非同尋常的成長過程。菲利普學會了自主,學會了堅持正義,敢於承擔責任,也找回了男人應有的自信。

《完美的世界》:一部歷經27年依然經典的催淚影片的魅力所在

②殘缺的人格:理性欠缺的布奇和陰柔寡斷的菲利普都與單親家庭環境密不可分

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缺席,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比如說,缺乏安全感和愛。一個沒有安全感和愛的小孩,在長大之後,很可能變得自卑、敏感、脆弱,情緒極易失控。

布奇在影片中有兩次情緒失控。一次是在菲利浦的家,他不能面對菲利浦的媽媽被非禮。他不惜與為了出逃而相互利用的特里決裂,與之拳腳相加,揮戈相向。另一次情感失控是一個喜歡用巴掌教育孩子的黑人邁克,使布奇異常憤怒。

這就是因為父母的缺失,導致了布奇性格的嚴重缺陷,失去父母關愛的布奇就像一株野草一樣瘋長,直到走上職業罪犯的道路。布奇的越獄就是他自控能力差和反社會行為的典型表現。

如果布奇學會了理性地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能夠很好地與人溝通,也不會在好心收留

他們的黑人農工邁克家裡施暴,也不會造成菲利普的誤會,開槍將他射傷。

《完美的世界》:一部歷經27年依然經典的催淚影片的魅力所在

③人性的不完美:人性裡的光輝或者灰塵,都值得我們瞭解,努力放大正能量,不斷減小負能量對我們的干擾,盡力追求完美。

《完美的世界》很多觀眾在影片的結尾是以眼淚收場,這是一部完美的,同時也是不完美的影片。

完美之處在於,一個惡人為了保護像他自己小時候的小男孩,為了不給他壞的影響,做了很多好事和努力。兩個主角在一段出走的經歷中,獲得彼此的信任,湧動心中的善意和愛意。

不完美之處在於,這份彼此間的理解和依賴並不被外人所理解。要維繫彼此的關係,必須通過傷害他人的利益去達成。最後菲利普親手開槍打布奇,故事貌似必須用這樣一種方式去結束。

影片把我們從緊張的情境帶入溫情的世界,而後又把我們引入無盡的傷感中。兩位主人都以特有的方式把對方引入“完美的世界”,當觀眾因此獲得溫情的滋潤時,一顆子彈結束了布奇的生命,對溫情的回味以及悲劇性的結局使影片在溫情的悲劇中得以昇華,由此凸顯出呼喚人性的不完美這一主題。

導演就是通過這種結局的落寞,讓我們在不完美的結局面前困惑和深思。正義與善良,是兩種不同範疇的社會價值。在不同的利益屬性之間產生衝突時,能否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來實現我們內心中不同價值力量的平衡,這是人類渴望的,但是在電影中卻是沒有實現的。

《完美的世界》:一部歷經27年依然經典的催淚影片的魅力所在

總結一下:

在我看來,這不僅僅一部犯罪劇情片,其中蘊藏的單親家庭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更是值得反思。如果我們僅從故事內容來解讀該片,實在過於侷限。因此,本文就從人物性格、劇情呈現、主題思考三個角度,由淺入深向大家展示該片的獨特魅力。

影片的最後,布奇被擊斃,菲利普被解救。逝者已逝,活著的人還要繼續追尋那個完美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但是我們可以給予我們在乎的人完美的愛。歡迎關注@阿若情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