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殺手的前世今生



無聲殺手的前世今生


2013年10月13日,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了禁止化學武器組織,這包含著國際社會對該組織在消除敘利亞化學武器以及一系列相關問題上的肯定和期盼,因為8月21日在敘利亞大馬士革發生的化學武器襲擊事件,讓人們再次感受到了化學武器對人類的戕害。

化學武器號稱“無聲殺手”, 主要是用化學工業合成的毒劑侵入人體,引起各種傷害。由於化學武器殺傷性強,殺傷範圍大,持續時間長,中毒者後遺症嚴重,而且對環境破壞也很大,因而多次被國際條約所禁止。

化學毒劑是如何害人的?

化學武器所用的化學毒劑主要有四大類,即神經性毒劑、糜爛性毒劑、窒息性毒劑和血液性毒劑。

神經性毒劑以沙林、梭曼和塔崩等為代表,主要通過侵入肌體攻擊人的神經系統,症狀表現為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伴隨瞳孔縮小、噁心嘔吐、呼吸困難、肌肉震顫等系列症狀,嚴重時幾分鐘內就會窒息而死,搶救後也可能造成永久性的神經損傷。

敘利亞化學武器事件中所涉及的化學毒劑就是沙林。這種學名為甲氟膦酸異丙酯的毒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研發的,它通過呼吸道或皮膚黏膜侵入人體,殺傷力極強。1980年1月中旬,入侵阿富汗的蘇聯空軍對當地游擊隊使用了神經性毒劑梭曼。1981年兩伊戰爭中,伊拉克軍隊向伊朗軍隊陣地發射了裝有神經性毒劑塔崩的炮彈,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

糜爛性毒劑主要代表是芥子氣、路易斯氣和氮芥類物質,主要通過呼吸道、皮膚、眼睛等侵入人體,破壞肌體組織細胞,造成呼吸道黏膜壞死性炎症、皮膚糜爛、眼睛刺痛畏光甚至失明等。

據統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敵對雙方消耗了1.2萬噸芥子氣,因中毒死傷的軍人達88萬,平民約130萬。當時身為參戰士兵的希特勒就曾被英軍的芥子氣炮彈毒傷而暫時失明。1935年,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亞使用芥子氣造成1.5萬名埃塞俄比亞士兵喪生。日本軍隊在入侵中國東北時對中國軍民多次使用糜爛性毒劑。據統計,日本在中國戰場上使用化學武器,造成中國軍民約8萬多人的傷亡。此外,日本在中國東北還成立了臭名昭著的“731”部隊,殘害了大量的中國百姓。

窒息性毒劑包括光氣、氯氣等,能損害呼吸器官,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水腫,造成窒息死亡。1915年4月22日,在第二次伊普雷戰役中,德軍向英法聯軍投放了18萬千克氯氣,這種黃綠色的毒氣隨風飄向法軍陣地,深入10千米,導致法軍1.5萬人中毒,5000多人窒息而亡。

這是人類戰爭史上首次在戰場上大規模使用化學毒劑。伊普雷化學戰引發交戰雙方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作為主要進攻和報復手段,並且導致化學戰的規模越來越大。1915年12月,交戰雙方都使用了光氣。據統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光氣毒死的軍民達70萬之多。1942年5月,日軍為了摧毀冀中軍民創造的地道戰戰術,在河北定縣坦村的地道內施放大量的窒息性毒氣,致使躲藏在地道內的800多名老幼婦孺中毒身亡。在朝鮮戰爭中,美軍也曾用B-29轟炸機投放光氣炸彈,無差別地殺傷朝鮮軍民。

血液性毒劑又名全身中毒性毒劑,主要包括氫氰酸和氯化氫。毒劑進入人體後,作用於細胞呼吸鏈末端的細胞色素氧化酶,使細胞能量代謝受阻,不能利用氧氣而引起細胞缺氧,細胞的氧化一旦中斷即造成全身性缺氧,迅速導致肌體功能障礙,特別是呼吸中樞會因缺氧而受到損傷。

中毒者在幾分鐘內便出現昏迷、痙攣和呼吸麻痺,嚴重時會立即死亡,所以這是一種速殺性毒劑。1916年7月,法國軍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向德國軍隊首次使用由瑞典人於1782年發現的氫氰酸。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在集中營裡用氫氰酸類全身中毒性毒劑殺害了約250萬戰俘和平民。

“窮人的原子彈”因何得名?

化學武器的殺傷效率是高爆彈藥的2.3倍,威懾範圍廣,並且其原材料容易取得,製造及運輸成本低,號稱是“窮人的原子彈”, 尤其被恐怖分子所青睞。

據以色列國際恐怖主義研究所的統計,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末,共發生化學恐怖襲擊35起,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尤其是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開創了恐怖組織大規模使用化學毒劑進行恐怖活動的先例。

進入21世紀後,雖然沒有成功的大規模化學恐怖襲擊發生,但恐怖組織謀求獲取化學武器的趨勢卻有增無減。美國情報資料顯示,基地組織及其附屬機構已準備在恐怖襲擊中使用非常規手段,而他們已擁有粗製的化學武器。2001年9-10月間,基地組織更是在訓練恐怖分子使用化學武器。2002年5月,美國有線新聞網披露令人恐怖的文件,顯示出阿富汗訓練營使用有毒物質做實驗的事實,被捕的艾哈邁德、拉西姆等基地組織成員也證實確有其事。

2001年10月14日,意大利警方秘密資料顯示,拉登的支持者曾計劃使用氰化物對歐洲進行恐怖襲擊。這些活躍在英國、德國、意大利的恐怖分子密謀使用裝西紅柿的罐子運輸這些化學品,但因一名利比亞籍主謀被捕導致計劃流產。2002年12月中旬,法國警方在巴黎郊區逮捕了數名來自北非的恐怖分子,在窩藏地搜出了有毒化學品和生化防護服。

2004年4月,約旦政府破獲了一起由基地組織制定的、準備在約旦首都安曼散佈致命性毒氣的“毒雲”化學攻擊計劃,警方總共繳獲了20噸各種化學品和一定數量的爆炸品。

根據計劃,攻擊將使用包含71種致命化學品的混合物,其中有可以造成3 級燒傷的腐蝕性毒劑、神經性毒劑和窒息性毒劑。這種攻擊以前從未出現,如果得手,將會導致多種嚴重後果。

消除化學武器有多難?

早在1899年及1907年召開的兩次海牙會議上,國際社會便達成一致協議,禁止在戰爭中使用毒氣。1925年,國際社會又在日內瓦簽署了《禁止在戰爭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氣體和細菌作戰方法的議定書》。

不過,這一協議並未禁止化學武器的生產和存儲。各締約國即使自己不打算用,也紛紛生產和存儲化學武器,作為報復性使用的準備。

1992年11月,第47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了《禁止化學武器公約》。 公約制定了全面禁止、徹底銷燬化學武器並嚴格審查的機制,而且要求各國公佈自己銷燬化學武器的時間表。

1997年4月29日,《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生效。這是第一個全面禁止、徹底銷燬一整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具有嚴格核查機制的國際軍控條約。根據規定,各締約國將在公約生效後10~15 年內銷燬所有的化學武器及其生產設施。

根據禁止化學武器組織最新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3月31日,55474噸化學武器被銷燬,佔已宣佈化武庫存的79.9%。

此外,截至2012年底,35931枚(件)遺棄化學武器也已被銷燬。儘管全球八成庫存化學武器得以銷燬,但化學武器的幽靈卻依然不時出現。如何將化學武器徹底埋進墳墓,將是人類共同面臨的課題。

首先,化學武器的銷燬技術難度較大。徹底的化學武器銷燬包括去武器化、毒劑銷燬、投射工具銷燬、生產和儲存設施銷燬等環節。僅是去武器化的環節就包括解體炮彈、移除化學毒劑、銷燬化學毒劑、銷燬炸藥及推進劑、銷燬武器外殼、銷燬相關附件、處理流出物七個步驟。

當前,敘利亞境內的化學武器種類多,包括易觸發的燃劑型、難拆除的炮彈型等,各自需要不同的銷燬工藝,因此也加大了流水線操作的難度。要在一年時間內完成銷燬敘境內的化學武器,面臨的困難十分巨大。

銷燬化學毒劑是銷燬化武的核心步驟,國際通行的有焚化中和、微生物降解、電化氧化和掩埋等銷燬方式。《禁止化學武器公約》要求必須採取無汙染的銷燬方式,掩埋方式雖然相對簡單,但會造成環境災害,其有毒成分的擴散會對人畜構成危害,這種方式不太可取。而其他銷燬方式則效率低、耗時長。

其次,公約本身存在制度缺陷。目前,加上今年9月加入的敘利亞和今年8月加入的安哥拉,全球已有190 個國家成為《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締約國。但是,埃及、朝鮮、索馬里和南蘇丹四個國家仍然遊離於公約之外,以色列和緬甸兩國雖簽署公約但未由國內議會批准。這些國家不乏國策偏狹、激進者,若擁有規模化的化學武器攻擊能力,將是對公約的最現實威脅。

而且,公約沒有明文禁止研究化學武器,有些國家會從安全戰略需求的角度出發,憑藉這個漏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進行新毒劑的探索研究,如新型非致死性毒劑的粉墨登場就給履約帶來了很大的難題。此外,公約允許本國基於執法目的使用有毒化學品,如控暴;甚至也允許控暴劑的國外使用,如美軍在伊拉克的戰後維和行動。這些都是公約本身的缺陷,凡此種種給履約過程帶來極大的混亂。

最後,科學技術的進步促成了新型化學武器的研製。大多數化學毒劑的前體化合物只是普通的化工原料,儘管形式上化學武器公約對這類有毒化學品規定了相當嚴格的監控措施,但這類有毒化學品的產量大,生產點多,難以精確統計,哪怕是1%的統計誤差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此外,一些新興化學技術有可能改變化學武器威脅的性質。

如同製藥行業通過“組合化學”篩選和發現有應用前景的藥物,通過對化合物毒性特徵進行數據挖掘,也可以找到一些可能成為化學毒劑的化合物,如化學失能劑一類物質便是通過這種手段發現的。

目前俄羅斯、美國和捷克等國都在研究化學失能劑,主要用於人員混雜的反恐作戰、人質解救等情況。

俄羅斯更是已將化學失能劑用在實戰中,2002年10月26日,在營救被車臣恐怖分子劫持的人質的過程中,俄特種部隊使用了一種能使人體失去知覺的無色、無味的氣體,這就是“芬太尼”, 雖然成功地解救了750名人質,但也有115名人質直接死於氣體作用的結果。

再者,化學和生物生產相結合也是化學生產中的一個趨勢。許多藥品公司正在開發“生物調節劑”,基於目前的研究,今後很可能出現改性的生物調節劑,在執法、反恐、城市作戰中使用,造成作用對象進入昏睡、紊亂、安定等狀態。

有專家認為,此類化合物的誤用或濫用,可能會造成未來警察或軍隊利用化學武器來控制人的認知、感覺、情感、動機、行為和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