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對"智者樂山,仁者樂水"的別解,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南懷瑾先生對


萬水千山總是情。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這句話過去的人解釋為一個智者喜歡水,仁者喜歡山。如果照此解釋問題就大了,難道一個智者就不能喜歡山嗎?

南先生對這段話有自己獨到的斷句方式和見解,他認為孔子的意思應當是這樣的:"智者樂水",智者的性情會像水一樣,有流動性,有靈氣,氣質應當是飄逸靈動的;"仁者樂山",山的形象在人們的心中一般是穩健的,具有一種我自巋然不動的氣度。結合生活的經驗看,一般聰明的人多半是性格開朗、樂觀活潑的,具有水的氣質,仁者的性格多半是像大山一樣沉靜內斂。


南懷瑾先生對


水給人的印象是柔弱的,抽刀斷水水更流,可你知道它的韌性嗎?水滴石穿呀!多麼勇敢的鬥士也只能適應它,和它鬥氣的結果總是不太好。它沒有自己的形狀,別人的形狀就是它的形狀。把它放進河裡,它就成為飄帶;把它注入坑裡,它就成為平鏡;把它灌入大海,它就成為浪花。它總是沒有苦惱,太陽蒸發它,它就變成白雲;高山阻隔它,它就成為瀑布。風吹它,它就舞蹈;雨打它,它就彈琴。關鍵是它"行險不失其信",泥濘能夠蕩平,頑石能夠推倒,關隘能夠闖過,大山能夠繞行,懸崖能夠跳下,高處成瀑,低處成湖,深處成淵可藏龍,淺處為塘可養蝦。最不怕的就是陷阱,它填滿了一個又一個,最終還不得意,依然平靜如常。

再說山。你見過山在颶風中的姿態嗎?它的皮毛在風中飄搖,可它的軀幹動搖過嗎?你見過山在雷電霹靂中的樣子嗎?霹靂不但沒有削減它的高度,反而更加襯托了它的巍峨。你見過山在冰霜中的氣質嗎?它把冰霜作為自己最美的盛裝。陽光下,它沒有高傲,它讓人站在自己的頭頂上,找尋英雄的感覺;風霜雨雪中,它承載著它們,美化自己的環境,讓人們欣賞另類的風景。有了山的特點,能浮躁嗎?


南懷瑾先生對


照此解釋我們才能和接下來的兩句連起來,正是因為智慧的人活躍,什麼事都看得開,有水靈動和隨形的特點;仁德的人沉靜,能堅守自己,有山肅穆穩重的特點。所以,智慧的人永遠是快樂著的,而仁德的人善養氣能夠長壽。

進一步說,一個聰明人他靈活通透,對很多事情都看得很淡,因為他已經把這些看透了,看透了一切也就清楚了,所以就沒有什麼事能讓他想不開,因此他才會"樂"。仁者的性格因為像大山一樣寧靜安詳,也像大山一樣具有很博大的胸懷。一個人胸懷博大就會仁慈,對許多事不會吹毛求疵,很寬容。生活中那些長壽的老人絕大多數都是很豁達的人,沒有事情是他需要斤斤計較,長久放於心頭的,所以"仁者壽"。

在南先生的解讀下,我們終於明白孔子的真實意思,其實無關山水情,只不過要藉助山水的秉性來表達人的區別。這樣的解讀才不會斷章取義,更不會出現彼此解釋不通、互為矛盾的現象。現在看來,通篇都是孔子在知人論世,這需要有很高的人生修為,還要有獨具匠心的慧眼才能歸納出眾生相。


南懷瑾先生對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歡迎您在留言區交流。您的認可和鼓勵,是我們精進的最大動力!懇請您把今天的內容轉發給您的親朋好友。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