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種植技術,都在這裡,大家看看對不對


栽培技術

(一)整地

山區培育繁殖材料,選地後除淨雜草,就地燒灰作基肥,耕地深25cm左右,耖細整平,依據地勢和排水條件,作成寬1.7—1.8m的畦。

川芎種植技術,都在這裡,大家看看對不對


平壩地區栽培前作多是早稻,早稻前茬最好是苕子、紫雲英等綠肥。早稻灌漿後放乾田水,收割後鏟去稻樁,開溝作畦,畦寬約1.6m,溝寬33cm,深約25cm,把表土挖松耖細,整成魚背形。最好先用堆肥或廄肥撒施畦面,挖土時使之與表土混勻。

(二)繁殖方法

川芎用無性繁殖,繁殖材料是帶有節間的地上莖莖節,習稱“苓子”,主產區歷來在山區培育。

1.培育“苓子”

12月底至1月中旬,在平壩地區挖取部分川芎根莖(稱為“撫芎”),除去鬚根泥土,運往山區。栽種期不應遲於2月上旬。栽時在畦上開穴,株行距24—27cm見方,穴深6—7cm。每穴栽撫芎一個,小撫芎可栽兩個,芽向上按緊栽穩,穴內施堆肥或畜糞水,蓋土填平。

3月上旬出苗。3月底至4月初苗高10—13cm時亮蔸疏苗,扒平穴土,露出根莖頂端,選留粗細均勻、生長良好的地上莖8—12根,把其餘的從基部割除。疏苗後和4月下旬各中耕除草一次,同時施追肥,用畜糞水和腐熟餅肥混合澆穴。

7月中、下旬莖節顯著膨大、略帶紫褐色時為收穫適期,應選陰天或晴天露水乾後,抓緊採收。收時挖起全株,將受蟲害的和根莖腐爛的剔除,留下健全植株,去掉葉子,割下根莖(幹後供藥用)。把莖稈捆成小束,運至陰涼的山洞或室內,地上鋪一層茅草,將莖稈逐層放上,上面用茅草或棕墊蓋好。每週上下翻動一次;如堆內或貯存處溫度升到30℃以上,應立即翻堆檢查,防止腐爛。

8月上旬取出莖稈,割成長3—4cm、中間有一節盤的短節,就成繁殖用的苓子。依據苓稈粗細和著生部位不同,通常把苓子分為大當當、大山系、正山系、細山系、纖子、軟尖子和土苓子。其中正山系和大山系較好,栽後出苗整齊,長勢較佳;軟尖子和纖子是苓稈上部的節,多纖細,節盤不甚突出,貯存的養分少,最好不用。

川芎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長有密切的關係,據收穫時測定,莖葉乾重與根莖幹重成正相關,本田培育苓子須疏苗,必然影響根莖生長;莖稈貯藏期較長,莖節內養分消耗較多,並易遭蟲害;連續多年用本田苓子作種,還容易發生根莖變形等退化現象;所以只要有條件,川芎苓子仍宜在山區培育。

2.栽種

8月上、中旬為栽種適期,不宜遲至8月下旬。如栽種過遲,當年生長期短,會使入冬前根莖的物質積累減少。栽前應仔細挑選苓子,把受蟲害的、無芽或芽已萌發的剔除。栽時在畦上橫開淺溝,行距約33cm,溝深2—3cm。每行栽8個苓子,株距20cm左右;行間兩端各栽苓子兩個,每隔6—10行的行間密栽苓子一行,以備補苗。苓子須淺栽,應平放溝內,芽向上按入土中,使既與土壤緊密接觸,又有部分節盤露出土表。栽後用篩細的堆肥或土糞掩蓋苓子,必須把節盤蓋住。在畦面鋪一層稻樁或稻草,減少強烈日光照射或暴雨沖刷的影響。

近年有些藥農以中稻為川芎前作,乃採取育苗移栽的辦法;8月上旬把苓子密植於事先備妥的苗床,任其生根出苗,待中稻收割後帶土移栽於本田,效果亦好。

(三)田間管理

栽後如連晴不雨,可引水入畦溝灌溉,使表土保持溼潤。半月左右幼苗出齊,揭去蓋草,隨即中耕除草一次,以後約每隔20天再中耕除草一次。中耕時只能淺松表土,以免傷根。前兩次中耕應同時補缺苗,挖取密栽於行間的幼苗,帶土移植。1月上、中旬部分葉片枯黃時薅冬藥,先扯去地上部分,再中耕除草,並將行間泥土壅在行上。

前三次中耕除草後各施追肥一次,用畜糞水與腐熟餅肥或氮素化肥混合穴施;第三次施水肥後,還要用土糞、草木灰、腐熟餅肥等拌勻,施於植株基部。三次追肥須在栽後兩個月內施下,以及時供應地上部生長盛期的需要。第二年3月上旬可施一次春肥,用畜糞水加少量氮素化肥淋穴。四川省中藥研究所曾作過春肥試驗,每畝施豬糞尿750kg,硫酸銨7.5kg,硫酸鉀2.5kg,幹根莖產量增加了17.4%。

主產區給川芎施肥,特別強調施餅肥,甚至有“一斤餅肥增產一斤川芎”的說法。在餅肥缺乏時,以化學肥料全部或部分代替餅肥,同樣能獲得相似的甚至較高的產量。

川芎種植技術,都在這裡,大家看看對不對


注:農家肥與表14—39相同,餅肥是菜籽餅每畝100kg,化肥與表14—39的NPK處理相同。

病蟲害及其防治

1.根腐病

俗稱“水冬瓜”。使用根莖已腐爛的苓子作種,或雨水過多、排水不良致使土壤過溼時容易發生;通常近收穫時發生較多,對產量影響較大。染病塊莖內部腐爛,呈黃褐色漿糊狀,有特殊臭味,地上部枯黃凋萎。防治方法:在挖取撫芎和收穫苓稈時嚴格挑選,剔除已經染病者;田間發現病株立即拔除,集中燒燬;與禾本科作物輪作。

2.白粉病

夏秋季發生較多。葉背和葉柄密佈白色粉狀物,葉片逐漸變黃枯死。可用石硫合劑或甲基託布津或粉鏽寧藥劑防治。

3.葉枯病

常在5—7月發生。葉上呈現不規則的褐色斑點,嚴重時葉片焦枯。可用25%粉鏽寧1000倍液噴霧防治。

4.川芎莖節蛾

土名“臭鼓蟲”,是主產區的主要蟲害。在四川灌縣每年發生4代,第四代以蛹態在川芎殘株或地面落葉間越冬。山區育苓階段為害最烈,幼蟲從心葉或葉鞘處蛀入莖稈,咬食節盤,致使苓子不能作種。在平壩地區為害又造成缺苗。防治方法:育苓階段可用80%敵百蟲100—150倍水溶液噴霧,並注意著重防治第一代二齡前幼蟲;平壩地區栽種前嚴格選擇苓子,並用5∶5∶100的煙筋、楓楊葉(麻柳葉)和水,共泡數日後浸苓子12—24小時。

5.蠐螬

9—10月發生。咬食幼苗基部。稻田栽培的不常見,旱地栽培的有時發生較多。

採收與加工

(一)採收

栽後第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收穫。收穫過早根莖不夠充實,產量低;過遲則氣溫增高,雨水多時病害常易蔓延。收時選晴天挖起全株,抖掉泥土,除去莖葉,將根莖在田間稍曬後運回。

(二)加工

根莖運回後應及時乾燥,一般用柴火烘炕。炕時火力不宜過大,以免表面炕焦;每天翻炕一次,使受熱均勻。2—3天后,根莖逐漸乾燥變硬,散發出濃郁香氣,即取出放入竹製撞蔸,來回抖撞,除盡泥土和鬚根,選出全乾的即為成品。續炕時下層放鮮根莖,上層放半乾的,逐日翻炕,直至全部炕幹。炕幹率為30—35%。每畝產幹根莖100—150kg,高產的可達250kg。

川芎種植技術,都在這裡,大家看看對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