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行動的勇氣》:美聯儲前主席親述“次貸危機”救市內幕

《行動的勇氣:金融危機及其餘波回憶錄》的作者是美聯儲前主席本·伯南克

。在書中,伯南克回憶了2007年的次貸危機,以及他應對危機的具體行動。



一、伯南克的經濟思想和政策主張。



伯南克師從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奠基人費希爾,他的學術興趣集中在研究1930年代的大蕭條。伯南克認為,在經濟危機中,金融系統就好像一個恐慌加速器。銀行系統會把恐慌在消費者、企業和金融體系之間反覆傳遞,不斷加碼,最終導致整個經濟崩潰。這就是伯南克廣為人知的“金融加速器”理論。從這個理論出發,伯南克提出了一套新的政策主張——“通脹目標制”:創造一個目標明確的溫和通脹環境。


二、伯南克的美聯儲是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金融風暴的第一階段。

次貸危機迅速從歐洲向美國本土蔓延,給歐美很多金融機構造成大範圍虧損。面對這種局面,伯南克主要採取了三大應對策略:



首先是在國際上充當全球央行的角色,向歐洲國家央行提供資金援助,穩定金融局勢;


其次,敞開美聯儲貼現窗口閘門,向國內的銀行和金融機構敞開發放貸款;


最後,當大宗商品價格受金融危機牽累,出現下跌跡象的時候,美聯儲立即開始降息,不到1年時間就把聯邦基金利率從危機前的5.25%降到0。



危機第二階段:“次貸”危機演化為金融風暴。

2007年12月20日,貝爾斯登宣佈涉及“次貸”業務,出現鉅額虧損,成為大空頭們攻擊的目標。隨後各大巨頭相繼成為金融風暴第二輪衝擊的受害者。美國金融體系搖搖欲墜。在危機第二階段,伯南克的主要應對手段是動用美聯儲的巨大財力,直接向私營機構注資,救助“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機構。



金融危機第三階段,受到衝擊的是美國金融批發市場。

“次貸”危機嚴重打擊了投融資雙方的信心,“金融批發市場”的交易活動迅速萎縮,這種狀況得不到扭轉,必將形成真正的大蕭條。為挽救危局,伯南克針對性地推出了兩大機制,一個是授權美聯儲下屬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直接到市場上去購買商業票據;二是由美聯儲出資擔保,支持金融機構發放了近300萬筆汽車按揭貸款、100萬筆助學貸款、90萬筆小企業貸款、15萬筆企業貸款和數百萬筆信用卡消費貸款。


三、伯南克以及美國各界對金融危機的反思



在伯南克看來,這次的金融風暴沒有像20世紀30年代金融危機那樣將實體經濟拖入長期大蕭條,靠的就是美聯儲以及他本人積極干預市場的行動勇氣。


但是,與伯南克的自我肯定不同,美國經濟學界有很多人質疑美聯儲救市措施的實際效果。他們提出,這次危機的產生機制不同於1930年代,本次危機並不是來自於集體無意識的恐慌,而是來自於大型對沖基金做空。另一類批評,則集中攻擊伯南克救助“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機構,認為他破壞了市場出清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