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需要學會理解他人

孩子也需要學會理解他人

很多時候我們不難發現,孩子會表現出他自私的一面,比如學校的玩具是共享的,但他看到自己的喜歡的玩具會想要獨佔不願分享,在公眾場合調皮搗蛋給別人造成麻煩,你教育他他卻覺得是你的錯。

讓孩子學會理解他人,這時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美國臨床兒科醫生簡·尼爾森認為,孩子還沒發育到可以明白同情心的意義。但這並不是說,你就可以不教他們什麼是同情心。就好像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這時你對他說:“你打了人家,人家也會疼,你前兩天摔跤時都疼哭了記得嗎?其他小朋友也會有這種感覺的。”讓孩子能聽得懂就可以,不用刻意強調理解。

說到這裡,那麼我們該怎麼教會孩子理解他人呢?

首先,可以先從孩子的行為上面給出反饋。

孩子也許還不能夠完全理解家長說的一些道理,但是在行為上可以更直接的明白怎麼做的是能得到認可的,怎麼做的是不正確的。

比如當你在和孩子外出購物回家時,看到你提了好幾大袋東西時,孩子願意主動接過你手裡的一部分東西時,家長們就可以立馬給予反饋“寶寶看到媽媽提這麼多東西,知道幫我一起分擔了,我好開心。”,孩子會從你的表揚中知道他的想法和做法是被認可的,他也就更願意這麼去做。

孩子也需要學會理解他人

所以當孩子做出理解他人的行為時,家長就可以及時肯定孩子,來強化孩子這一行為。

其次,教會孩子懂得換位思考。

要讓孩子學會理解他人,其實也就是某種意義上面的換位思考了,讓孩子懂得了解他人的情感,也能幫助孩子更好的和他人交往。

就比如一個酷愛唱歌的孩子,在大晚上的扯著嗓在家裡唱,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對她說:“我知道寶貝很喜歡唱歌,可是爸爸媽媽今天白天都辛苦忙碌了一天了,晚上就想要休息,寶貝在午睡的時候也不喜歡爸爸媽媽玩手機發出聲音對不對?”讓孩子能夠切身感受到家長所說的事,可以從孩子自身經歷慢慢轉移到體會到他人的身上。

再來就是,適當的向孩子展示自己的情緒。

有的父母不會在孩子面前展露自己真實的情緒,在孩子面前更多的就是“偽裝”,比如明明不高興,但卻偽裝高興,你認為這是給孩子一個溫馨平和的環境,但實際上會對孩子造成情緒識別障礙,他感覺到你不開心,但是你嘴上不承認,他就會對自己的判斷產生疑惑,這種疑惑也會放到其他人身上,讓他誤解別人的情緒。

其實父母可以適當的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其他情緒,孩子如果感覺對了,你要肯定他的判斷,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更好理解感受他人的心情。

關於如何教孩子學會理解還有很多其他方法,歡迎關注同名公眾號【學之道講堂】在裡面回覆關鍵字【理解】就可以看到相關內容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