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區的古代名勝"讓"泉,你現在究竟在哪裡?

桐城有個“六尺巷”的故事發生在清朝康熙時期,這則關於“禮讓”故事現今是家喻戶曉,而當時作為安徽省府治所在地的安慶,也有個“讓”泉,也是倡揚“徒以禮教讓”的傳統思想,最早在康熙六十年的《安慶府志》上有記載:“郊西二里之近,其左右環峰綿亙,下則深谷妖嬈,泉出山麓,一泓渟然,與惠山爭勝,飲之,可以理煩痾,去痼疾,取而任物,味終不變,內外居民鹹取給焉。按圖經是泉,爭則涸,讓則湧,汲者依序而進,各得克盈,倘兩器並舉,輒濁而竭,使民不得不讓,故‘讓’泉之名”,近三百年的滄桑鉅變,“讓”泉早己湮沒,但它的具體位置又在哪呢?

安慶市區的古代名勝


安慶市區的古代名勝

我於是按圖索驥,以古巡撫署(現人民路步行街徽商銀行)和古諭碑亭(約今四中明倫堂)為軸線,從保存完好的古西城牆(今安慶市大觀區玉虹街)往西走了二里(1000米),位置定格在今大觀亭歷史文化街區,從當地一位何姓居民瞭解到,今四中西校區內在民國時即有泉井聞名,泉水源自周圍的馬山、蔡山、龜山、登徒山等,雖不復存在,但當時作為祭祀建築的夯土遺蹟尚在,初步確定古康熙年間為保護“讓"泉而建的“澄碧亭"在今觀音巷B樓北面的高坡上,現在也復建有亭,但精準定位確不可考。

安慶市區的古代名勝


安慶市區的古代名勝


安慶市區的古代名勝


安慶市區的古代名勝


安慶市區的古代名勝


安慶市區的古代名勝

今四中北校園內確實為低窪處,周圍有明顯高出的地形,當時應為一處山川環抱的小山澗,也符合其“左右環峰綿亙,下則山谷妖嬈,泉出山麓”的地理特徵。可能山水相間,風景好,周邊慢慢形成了“觀音庵”“大王廟”“龍泉廟”三處朝拜場所,現在已無存,僅留名稱於現在的街道稱謂中。

安慶市區的古代名勝


安慶市區的古代名勝


安慶市區的古代名勝


安慶市區的古代名勝


安慶市區的古代名勝

做為曾經二百年的老省會城市,安慶及周邊有廉泉、涼泉、龍泉、溫泉等各處以泉命名的名勝,但這處“讓”泉的“教民以禮之讓”的文化內涵如今仍然有教育意義,可貴的是現今該區域己納入了大觀亭歷史文化街區的開發計劃,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正如火如荼進行,古安慶八景中的百子晴嵐、石門秋泛、海門夕照、大觀遠眺都屬於城西曾經的勝景,而古“讓”泉之新考,也聊以為綴吧。

安慶市區的古代名勝


安慶市區的古代名勝


安慶市區的古代名勝


安慶市區的古代名勝


安慶市區的古代名勝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