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丨投資是放棄今天的消費,換取明天的消費

文丨謝作詩

投資和消費是不是一回事?你可能覺得,當然不是一回事。

但實際上兩者並非涇渭分明,換個角度看問題,可能無法區分消費與投資。

論道丨投資是放棄今天的消費,換取明天的消費

例如,吃飯是不是消費?按照一般的看法,當然是消費了。但吃飯是否也是投資呢?如果你不吃飯,就不能幹活了,那麼你說吃飯是不是投資呢?

投資其實也是消費,代表了明天的消費。費歇爾在他的《利息理論》一書裡有一句名言:投資是時間維度上的平衡消費。就是投資其實也是消費,只不過是在時間維度上對於消費的一種權衡取捨罷了。投資等於是放棄今天的消費,換取明天的消費。

論道丨投資是放棄今天的消費,換取明天的消費

人們對於今天的消費和明天的消費,偏好程度是不一樣的。按照費歇爾的說法,人們對消費有一個時間上的偏好,對今天的消費評價高,對明天的消費評價低。這種傾向被叫做不耐(impatience)。人們急於享受,急於消費。給你兩個選擇:現在得到一個蘋果,或者一年後得到同一個蘋果,你選哪一個?你會選現在得到。

為什麼會有不耐呢?這是因為未來是不確定的。產生不確定的原因有很多,自然災害、人為禍亂,等等,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人要衰老、生病死亡。今天一個蘋果是一個蘋果,明天的一個蘋果就不一定是一個蘋果了。所以只要其他情況不變,人們總是認為早一點消費比晚一點消費好。因此有時候經濟學家也喜歡稱不耐為“確定性偏好”。

也可以這樣講,因為不具有不耐偏好的人更容易暴露在不確定性的風險之中,在大自然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具有這種偏好的人就被淘汰了,因此剩下的就都具有不耐的偏好。

資源是稀缺的,都想早一點消費,要想讓人放棄現在的消費,那麼就得給人補償。

例如,要我放棄A元錢的現在消費,除非給我A+B元錢的明天消費。這B元錢就是對我放棄A元錢的現在消費的補償,我們叫它利息。利息B與本金A的比值,我們稱其為利率。

未來越是不確定,補償就要越大;消費推遲得越久,補償也要越大。這時候利率就越高。所以兵荒馬亂、未來高度不確定的年代,利率就高。亂世的時候,耐用品是不值錢的,消費品倒要漲價,例如文物不值錢,日用品必漲價。因為過了今天不知道有沒有明天,更不用說後天了,所以能享受盡快享受。

利率是價格。利率不是物品之價,而是物品的時間之價,是提前消費、優先享受的價格。既然利率是價格,那麼它也應該由供求兩個方面來決定。這是不能有例外的。

費歇爾講利率反映人性的不耐程度,利率低,說明人們的不耐程度低,不那麼急於提前消費、優先享受;利率高,說明人們的不耐程度高,急於提前消費、優先享受。

實際上,資源有自然增長的趨勢。一粒稻子,種下後,秋天會收穫多粒稻子。於是也有人為了獲取資源增長的收益,願意延遲消費、進行儲蓄和投資。這是利率決定的供給方面。

利率越低,代表投資的回報率越低,於是人們延遲消費、進行儲蓄和投資的需求就越弱;反過來利率越高,代表投資的回報率越高,於是人們延遲消費、進行儲蓄和投資需求就越強。

論道丨投資是放棄今天的消費,換取明天的消費

均衡利率決定在供求相等的地方。價格既是成本,又是收益,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罷了。利率是延遲消費的報酬,是投資的成本,利率又是提前消費的代價,是投資的回報。

因此,認為利率低,生產成本就低,就能刺激經濟增長的說法完全是錯誤的。利率低生產成本就低,這沒有錯。但是利率低也意味著投資回報率低,那麼憑什麼低利率一定刺激經濟增長呢?決定生產行為的不是成本,而是收益與成本的對比;成本高沒有關係,收益更高就可以了。雖然成本低,但是收益也不高,又怎麼可能刺激投資和生產呢?這些年的利率高,反映了資本市場的回報率高。這也正是外資流入中國的原因之一。當然,也不是利率高就好,因為從需求的角度看,高利率說明人們不看好未來。

好的利率是市場決定的利率。只要是市場決定的,無論高低,都是最好的,而人為干預的利率都是不好的。試圖通過干預利率來刺激經濟,是凱恩斯主義錯誤經濟學產生的幻覺。利率不過是一個價格,如果操縱利率能刺激經濟,那操縱其他價格是不是也能刺激經濟?(作者系浙江財經大學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