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於吐魯番市東45公里火焰山下,木頭溝西岸的懸崖上。鑿有洞窟83個,現存57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總面積1200平方米,是吐魯番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是新疆境內較大的佛教石窟寺遺址之一。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經歷了形成——繁榮——衰落的過程。第17、18兩窟,為公元6一7世紀南北朝後期開鑿的。第16號窟鑿於中唐。第20號窟壁畫,繪製有回鶻高昌王和王后的圖象。第33窟後壁,有一幅表現佛涅磐後眾弟子默立舉哀的致意圖。第38窟,是反映古代摩尼教生活情景的洞窟。第51號窟,建於回鶻高昌時期。第69窟,是第20號窟的窟中之窟。第82、83號窟,是公元10--11世紀高昌回鶻王國強大時期,專為佛寺高僧修建的小型紀念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鑿南北朝後期,經歷了唐、五代、宋、元長達7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這裡一直是高昌地區的佛教中心。

回鶻高昌是石窟群最繁華的時期。公元13世紀末,高昌王室東遷甘肅永昌,加之伊斯蘭教傳入吐魯番後,佛教漸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隨之衰落,在異教衝突中遭到毀壞,壁畫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加上,本世紀初,屢遭俄、德、英、日等列強的盜劫破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雖遭嚴重破壞,但劫餘的佛座華麗精緻,殘餘的壁畫內容豐富,顏色鮮豔奪目。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為一座規模宏大的文化藝術寶庫。1982年由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石窟形式多樣,以橫頂直洞為主,也有中心柱式洞、方形雙套洞和圓頂方形洞,還有的在石窟中間修造了殿堂和佛臺。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畫內容→16窟《伎樂圖》→17窟《地獄變》→18窟《大蓮花》一20窟《高昌回鶻王》→38窟《摩尼教》→82窟→83窟《小型紀念影窟》沿著入口處的臺階拾級而下,我們可以看到對遊人開放的十幾個洞窟,洞內光線並不很強,隱約可見拱形內壁上的斑駁畫面,每一線條都刻畫得細緻入微,人物的飾帶極富動感,只是許多人物面部已殘缺不全,讓人感到十分遺憾。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畫內容,主要有以大型立佛畫像為中心的《佛本生經變》故事畫、佛教故事畫、姻緣故事畫以及千佛像等,目的是頌揚佛法,供善男信女禮拜瞻仰。從公元6世紀 到12世紀,這裡一直是高昌王國的佛教重地,窟中現仍保留不少古回鵲文、漢文、波羅密文等文字題記,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寶貴資料。石窟群的建築風格、繪畫技巧等也都有很高的 研究價值,1982年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對外開放的七個窟:

16號窟開鑿於中唐,窟中有一幅《伎樂圖》,圖中古代樂器小忽雷的出現在中國佛窟中當屬首次。忽雷,又叫龍首琵琶,源於唐代南詔樂,其形為棒狀梨形,龍首雙弦,蟒皮蒙腹,檀木為槽,其真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17、18號洞窟。這兩個洞窟是整個石窟群中開鑿歷史最早的,大約開鑿於公元6至7世紀的南北朝後期。17號窟中《地獄變》壁畫,酷似摩尼教具府圖,為全國所罕見。18號窟窟頂中心有一朵大蓮花,中間填充有三角、四葉等幾何圖案,淡雅肅穆,頗具民族特色。

20號洞窟。窟內的壁畫繪製有高昌回鶻王和王后的圖像。只見高昌回鶻王頭戴蓮瓣形寶珠冠,身著圓領寬袖長袍,中束腰帶,腳著黑色長統靴,腰帶上佩系小刀、火石、碩、針筒等日常用物。王后體態豐盈,頭戴寶冠,身著翻領窄袖紅色大衣。畫像色彩豔麗,線條流暢,繪製精美。畫像旁標有回鵲文題記。這組壁畫有很高的藝術性,是整個千佛洞壁畫的代表作之一。遺憾的是壁畫原作陳列在德國柏林博物館,窟內展出的彩色照片是根據原作翻拍的。

38號窟壁畫與前不同,是關於古代摩尼教的。石窟後壁畫有三棵樹,樹下有許多穿白色衣服的僧尼和有翅的羽人形象,表現了對摩尼教的尊崇。摩尼教系波斯人摩尼創立的宗教,又叫明教,崇拜光明之神。公元9至12世紀高昌回鶻王國是世界摩尼教的中心,摩尼教曾一度成為高昌回鶻王國的國教。

82號83號洞窟,是公元10至11世紀高昌回鎢王國強大時期,專為佛教高僧修建的小型紀念影窟。在這裡曾出土陶質舍利匣和一件佛教教徒使用的金箔包裝紙,上面留有墨色印記,說明金箔店址在宋代杭州泰和樓大街南面。這件金箔包裝紙證明,在公元11至12世紀,高昌回鶻王國與宋王朝有相當密切的經濟貿易往來。(來源;吐魯番市人民政府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