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老照片:值得學習的精神,鐵人王進喜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於甘肅玉門(祖籍陝西大荔),中國石油工人。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於甘肅省玉門市赤金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母親何佔信,父親王金堂。40歲得子的王金堂,看到出生的是一個男孩子,心裡非常高興

按照王家的家譜往下排,起名王進喜,希望他歡歡喜喜去上學,學到本領後重整家業。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王進喜受盡苦難。1929年,玉門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災荒。為了活命,6歲的王進喜用一根棍子領著雙目失明的父親沿街乞討。

1949年9月25日,玉門解放。1950年春,王進喜通過考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從1950年春招工到1953年秋,王進喜一直在老君廟鑽探大隊當鑽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種雜活搶著幹。他說,黨把我們當主人,主人不能像長工那樣磨磨蹭蹭、被動地幹活。艱苦的鑽井生產實踐,鍛鍊了他堅韌不拔的品格和大公無私的先進思想。

1960年2月,東北松遼石油大會戰打響。玉門闖將王進喜帶領1205鑽井隊於3月25日到達薩爾圖車站,下了火車,他一不問吃、二不問住,先問鑽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裡、這裡的鑽井紀錄是多少,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油井來,把"貧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裡去。面對極端困難和惡劣環境,會戰領導小組作出了學習毛主席《實踐論》和《矛盾論》的決定。


1960年4月29日,1205鑽井隊準備往第二口井搬家時,王進喜右腿被砸傷,他在井場堅持工作。由於地層壓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時發生了井噴。危急關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柺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最終制服了井噴。

鐵人王進喜從普通工人成長為領導幹部,但他功高不自傲,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對工人和家屬關懷備至,而對自己和家人卻嚴格要求。

“王進喜是吃苦耐勞的實幹家,也是科學求實的典範。在科技領域,他以"識字搬山"的意志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難,刻苦學習,帶領工人們以創造性的勞動,創出一個又一個優異的成績。”

1972年1月27日,《人民日報》在顯著位置刊發了長篇通訊《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高度評價了王進喜偉大的一生。大慶油田做出了"向鐵人王進喜同志學習的決定"。學習鐵人精神,繼承鐵人遺志,大慶人決心把他未竟的事業進行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