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精舍”-張掖甘州西來寺

西來寺 位於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西南隅西來寺巷,是張掖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慈雲精舍”-張掖甘州西來寺

據《甘州府志》記載,該寺始建於唐,明朝重建,名為“慈雲精舍”。康熙三十年(1691年),郎法·阿扎木蘇(西土人)住寺修行,後抵京謁見康熙皇帝,賜名“普覺靜修國師”,頒賜敕書、銀印及紅字藏文經108並令其統管甘州南番漢僧。

康熙五十一年,慈雲精舍改為寺院。建山門、中殿,還建樓五楹,以作藏經之所。殿宇巍峨,規模宏大,建築繡角畫拱,藻井丹楹。雲樓掩映,雄偉壯麗,一年四季香客雲集,盛極壯觀。後因遭毀,西來寺曾一度頹廢。

康熙五十九年(1702年)署理撫還大將軍平郡王納爾素賜金賜額,令剌嘛劉勞藏重修,命名為“西來寺”。

“慈雲精舍”-張掖甘州西來寺


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十四子,撫遠大將軍允禵與平郡王納爾素臨幸西來寺,看到廟宇破舊,牆皮剝落,遂賜金令喇嘛劉勞藏繼承師志,重修寺廟,並賜名“西來寺”。後有地方紳士和商民紛紛捐資擴建,至雍正十年三月。共修殿樓十楹,有大殿、配殿、天王殿、觀音殿、藏經樓等。該寺佔地57畝,原有規模宏闊,建築結構精巧,佈局恰當,主次分明,上有彌勒佛並藏經,下有寶貝佛像並存國師真容,南陪殿有護國仁王佛像一堂,北陪殿有護國尊天護法一堂。大殿有如來佛像,過殿山門有韋馱、天王像。神態各異,雍容大觀。

“慈雲精舍”-張掖甘州西來寺

觀音殿單簷歇山頂;面闊三間,加寬前殿。殿內頂部中心在藻井,並圍以繪有各種圖案的天花板。藏經樓為單簷硬山頂,兩邊加捲棚頂,面闊五間,進深五架樑入架橡。陪殿面闊三間(11.4米),進深6.2米。寺內金爐香火,日夜不熄,朝佛禮拜者,絡繹不絕。

寺內原有木刻像五尊,塑像32尊,塑像中有32臂佛像一尊,現均已不存。壁畫牆二十一面,內有元代三面、明代十面、清代八面,由於年代久遠,已有損失。隕石一塊,已佚。

“慈雲精舍”-張掖甘州西來寺

如今的西來寺,院內引水鑿池,松柏交翠,青石鋪道,使這座木魚清磬,晨鐘暮鼓的古寺,倒象一處雅麗清幽的園林。這裡是甘州古文物的薈萃之地,也是甘州佛教協會所在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寺內香火日夜不熄,朝佛禮拜者和中外遊客接踵而來,絡繹不絕。

現存藏經樓為單簷硬山頂,兩加捲棚頂,面闊5間,進深五架樑八架椽。殿內上有表現“皆大歡喜”的袒胸露腹的彌勒佛像,跌坐蒲團,笑容可掬,生趣盎然;下有寶貝佛像和國師真容塑像。

南配殿有護國仁王佛像一堂,北配殿有護國天尊護法一堂,大殿有如來佛像,過殿山門是手執降魔杵的護法天尊韋馱、山門兩側塑威武雄壯,神態自若的四大天王,表情各異,雍容壯觀。觀音殿單簷歇山頂,面闊三間,殿頂部中心有藻井,圍以繪有各種圖案的天花板,系明代建築,文物價值極高。

“慈雲精舍”-張掖甘州西來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