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得十年前,一部《蝸居》爆火,海清飾演的女人公為買到一處理想的房子,歷經千辛萬苦。十年後,《安家》熱映,買房作為全民話題,依然收視飄紅。來安家天下的客戶,不管租房還是賣房,不管闊太還是博士,不管賣早餐的老嚴,還是成功人士闞老闆,不同的人設,都用房子闡述著每個人對家的理解。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常言道,安家立業。先安家才立業,有房才有家,家是立業的基礎,家是生活的依靠。有一個家,漂泊的心才有停靠的港灣,有一個家,受傷時才有撫慰心靈的“創可貼”,有一個家,下班後的時候,抬頭看到那盞亮燈的窗戶,彷彿看到等你的愛人和一桌熱乎乎的飯菜。家,是我們最深的眷戀,是我們一生全部的愛。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安家】這部劇近期很火,相信大家都多多少少看過,就連一向不怎麼看電視劇的我,忍不住在媳婦兒的慫恿下,在破天荒開始追劇。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大概劇情:中介公司大區經理房似錦,被臨危受命去挽救一家業績不斷下滑的門店。門店經理徐文昌是個“高貴的人”,捨不得開掉業績不好的員工,面對撬走自己客戶的同行也不撕破臉。房似錦暴風驟雨般整治下,門店業績得到重振,但原本熱鬧溫馨的氛圍也如墜冰窖。房似錦和徐文昌的衝突頻頻爆發。房似錦上司提出把她調回總部。而房似錦在半年裡受徐文昌影響至深,反思自己唯結果論的工作方式。逐漸她喜歡上了這家門店,學會了享受同事和客戶對她的依賴和關心。最終愛上了徐文昌,留在門店。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整個劇情,我關注的核心點,不是職場競爭,不是感情糾葛,不是上海昂貴的老洋房,是工作人員和客戶的家長裡短,是每個人身上散發著老百姓的生活氣息,是接地氣的劇情。是以安家天下這個房產中介門店為載體,發生在各個客戶身上,那些買房、賣房、租房,普通老百姓房子的那些事兒。每個客戶的經歷,就好像發生在你我身邊,似曾相識。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說來慚愧,房子這個事兒,在我人生的前十年,根本沒考慮過。準確的說,壓根沒敢想過。出身農村,家裡條件並不是很好,而我也是剛出校門沒幾年,僅有一份普通工作,按照當時收入的購買力,說實話,想想房子都有點膨脹。既然咱沒有“金剛鑽”的能力,就不敢想買房這個“瓷器活兒”。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然而就如馬雲所講,做人一定要有夢想,萬一實現了呢?買房的契機,就在兒子要讀小學的前一年,終於提前來了。

因個人之前做銷售的關係,積累了一些資源和人脈,曾想過辭職創業,但那會兒還欠火候。當集團新的辦公大樓建成,搬辦公室的時候,作為部門經理/公司中層幹部,竟沒給我分車位?!【備註:辦公大樓車多位少,董助和我部門一女同事有一腿,這女同事績效不行對我不滿,因此就發生了這個事兒,後來才知道。】找了HR和直接領導溝通無果,於是果斷辭職,決定創業。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馬雲所言:一個人在公司離開,原因只有兩個,要麼錢給的不夠,要麼心受了委屈,而我正是後者。其實坦白講:辭職原因並不僅是對車位不滿,而是我認為,正常訴求都不願為你出頭的領導,不值得追隨,即使追隨也一定沒前途。媳婦兒也很支持我辭職創業。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辭職不久,直接領導就被換掉了。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辭職後,在父母的反對聲中,冒著破產風險,拿著工作幾年省吃儉用積累下僅有不到十萬的家當,【備註:之前上班時買了一部車】,孤注一擲出來創業了,不成功便成仁。當時真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感覺,雖果斷辭職,但內心還是有些許不甘的,畢竟是我工作了幾年的地方,付出過我的青春和汗水。也許老天不負有心人,也許是運氣,創業第一年,賺到了年薪三倍的收入。雖取得一些成績,但是感覺離目標還有差距,還有生意需週轉,所以還沒敢考慮買房一事。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但是,我們是外地人,兒子馬上要讀小學,本地學校對外地戶籍學生卡的很緊,諮詢了本地的朋友,找了關係,人家說要麼有本地戶口,要麼本地有房,不然很難搞定。綜合分析,三個問題:1-剛開始創業,資金不是很充裕,買房不成熟。2-孩子面臨擇校問題,房子是硬件,不然無法上學。民工子弟學校我不可能接受。3-不買房,兒子回老家,爸媽老家帶,但留守兒童不是我的初衷。就此問題,召開家庭會議,一家人陷入了深深的深思。【備註:如果不辭職,當時的公司可以解決孩子上學問題】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當時有多少個不眠之夜,我都在糾結生意和兒子學校的問題。能力有限,魚和熊掌無法兼得,但我兩個都不願意放棄。想到我們出身農村,好不容易畢業後出來工作,吃了那麼多苦,付出多少努力,才在城市立下來,有了現在這一點點成績,不甘心就這麼放棄,也真的不願下代人再重複我的老路。痛定思痛,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也不能去上民工子弟學校,在我看來,那就是毀了他的人生。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百般無奈,為了孩子入讀公立學校,我提出了必須買房的想法,遭到全家反對,媳婦兒擔心的是,資金有限,買房了,生意很有可能沒辦法繼續下去,創業剛看到一點曙光。父母的的擔心是,他們手裡沒有積蓄,死要面子的心理,又不想和親戚朋友張口,作為父母辦大事不出點錢,似乎說不過去,自私的想法支撐著他們,堅持否決我的買房提議。因此,有爭執,有分歧,有難過,有無奈,那些日子,經常失眠。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最後我說服了媳婦兒,把父母的想法暫時擱置,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教育是第一位的,生意週轉資金再想辦法。就這樣,我們懷著矛盾而糾結的心情,對比了幾家有意向的樓盤,挑了一個最合適的去售樓處看房。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看房當天,房產銷售態度很熱情,樓盤的問題講的頭頭是道,而作為小白的我們,希望中夾雜著茫然,歡喜中摻雜著擔憂,在房產銷售滔滔不絕的話術和略顯誇張的表情中,我們表達了因為要上學而對房子的需求,或對樓盤相關問題可諮詢。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戶型,面積,樓層,綠化,單價,周邊配套,是否學區房,所在地段,交通出行等等,能考慮的,基本上都考慮到並認真做了諮詢,並去小區看了實際的戶型,要知道,這可是我人生中第一個真正的大事。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當時看的是現房,16樓,138平米,200多萬的總價。一戶一電梯,雙走梯,【電梯旁一個樓梯,廚房陽臺後面一個樓梯】,南北通透。設計不錯,我們都很喜歡。看到嶄新的小區,完善的設施,規範的物業,一片翠綠的環境,原來的糾結和矛盾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即將成為業主的喜悅。儘管銷售場面很火爆,購房者很多,氣氛很熱烈,我們也很興奮,但出於謹慎,只留下了聯繫方式,在貌似傳銷的氛圍和銷售列隊鞠躬中,結束了第一次看房。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後來幾天裡,因比較忙擱置了買房的事情,銷售不斷電話催單,告訴我好的樓層都快被搶完了,買的話需要抓緊時間,這麼一說,我們又通過側面瞭解,基本上也差不多,就準備了資料去簽單。

去了才知道,原來相中的樓層已經被賣了。不知道是托兒還是故意捂盤,當時反正就沒了,這麼一看就有點緊張了,更加堅定了簽單的決心,二話不說就直接交了30%首付,拿下了同一棟的12樓。辦了按揭,就等著儘快辦理交房。簽完合同,我和媳婦兒想,總算解決了孩子入校問題,天真的以為,這是個幸福的開始,卻沒想到,資金的抽離,讓剛做起來的生意差一點無法繼續。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就在買房後的不久,生意迎來了旺季最高峰,因為我們市場分析到位,節奏準確,有一款產品銷售火爆,供不應求,在市場一片大好的時候,合作工廠因決策失誤,沒有在淡季充分備貨,工廠產能滯後,出現嚴重缺貨,包括其他品牌代理商,都是如此。於是工廠坐地起價,在利益和誠信面前,選擇了前者。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工廠推翻了原來的合約,單方面提出兩個條款:1-必須是現金而且提前打款50萬起。2-供價在原基礎上增加5%。這樣一來,對於那些資金實力雄厚的代理商,不算問題,但對於我們創業不久缺乏實力的商家,無疑是雪上加霜。之前可以和工廠有賬期還能週轉,這樣一變,壓力就隨之而來。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因我們做的是電商,產品銷售出去,客戶款項支付給平臺,客戶確認收貨後,平臺再轉到商家賬戶。最長15-20天賬期。就比如說產品單價200元,一天銷售500件,就10萬每天的墊資,15-20天賬期,也就是要150-200萬墊資,同時工廠要提前打款。要想維持這個生意,存在200-250萬的缺口。剛購房,算上全部手頭的資金,找遍了認識的人,所有能籌措資金的地方,也湊了不到100萬。於是和工廠負責人商討。因為我們不是大商家,最終沒有獲得賬期支持,導致資金斷裂。銷售出去的產品,大部分無法發出,訂單紛紛退款,眼睜睜看著到手的客戶流向競爭對手。這一季,除掉應該支付的借貸利息和正常開支,嚴重虧損。

意料之外的失敗,讓我非常沮喪。但生活總要繼續,告訴自己,總結經驗,繼續努力!我不能倒下!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鑑於上次教訓,我拜訪了多家類似產品供貨商。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我找到一家有供貨能力,且客戶不多,對資金沒大額要求的工廠。雖我們不是很大的代理商,也不具備很強的資金實力,但我們的銷售業績和對市場的準確判斷,贏得了工廠信任,順利簽署了協議。正如那句話:天道酬勤。我們沒有向失敗低頭,而命運也給了我們應有的回報,第二個季節,終於迎來了第一季就應該得到的勝利。而信任和支持互相成就了彼此,這家工廠雙方一直合作至今。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這就是我的買房故事:本來沒想過買房,然後意外辭職創業,孩子上學被逼買房,再到買房後資金不足,導致創業不久的公司虧損,再到努力經營恢復常態,雖和電視劇裡的劇情不同,但這的的確確是發生在我的身上,一個外鄉人在寧波奮鬥、努力生存安家的故事。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當我在乾淨寬敞的書房裡敲下這些文字,回想起帶著孩子,租住在城中村的髒亂差的蝸居,再到努力多年創業買房成為新寧波人,再到購置第二套房,這一路走來的艱辛,恍如隔日,內心感慨萬千,生活真的太不容易,而我們也一定要堅強。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從十年前《蝸居》到十年後的《安家》,對於房地產,國家調控政策也在逐步完善,房地產市場行情,也在這十年間,從火爆,到冷清,再到觀望,再回歸現在的理性。已經成為家庭和社會中流砥柱的80後,年近不惑的我們,恰恰經歷了這樣一個“橙紅”年代。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也許,剛踏入社會的你,正在蝸居里,看我的故事。也許,有了孩子的你正在經歷著我的經歷。也許,通過奮鬥已經買房的你在追劇《安家》,也許你和我一樣,都是這個時代中千千萬萬奮鬥者的縮影。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從《蝸居》的租房,到《安家》買房換房,人們的消費觀,也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剛入社會需要租,工作幾年結婚成家,需要買,生活穩定有了二胎後,考慮舒適度,需要換。電視劇中的海清,像極了奔波在城市裡,為了生存而一直努力,需給家人依靠而又無法依靠別人的我們。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劇中經典臺詞:“買套超過自己能力範圍多一點的房子,會逼自己變得更優秀。”讓我們明白,在一個城市裡,無論什麼職業、什麼地位,只有買房安家才是生活的起點,點點滴滴的故事會從這裡發生。不管工作再苦再累,無論在外面有多麼的不堪,至少,家都是你最溫暖的歸處。幸福不是嘴上的承諾,而是家裡廚房的煙火,也許,這也《蝸居》播出的十年後,我們依然執著買房的原因。

從《蝸居》到《安家》這十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房”事兒

浙裡走江湖。書於寧波。2020-03-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