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熱的“銀行保本理財”,值不值得買?

中國人民銀行5月份發佈數據:2018年4月,住戶存款同比減少1.32萬億元。

大家看到這個數據,也不禁在想,為什麼會這樣?有些媒體斷章取義,紛紛驚呼存款流失太嚴重了!

但小鮮肉告訴大家,不要慌!

在經過數據調查之後發現,這兩年,每年第一季度人民銀行的住戶規模都有大量地減少,規模在1萬億元左右,這只是一個正常現象。

01

錢為何會跑?

其實從2016年就開始,金融違約、資管新規的消息不斷出現,提示出存款大搬家的先兆。

那麼,錢為什麼會跑呢?

去槓桿,嚴監管!資管新規正在過渡,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了......

在小鮮肉看來:資管新規出臺之前,“信——承諾”與理財合同是不能分開的......

對於那些“有錢人”來說,在銀行、公募等金融機構,投一個保本保收益的理財項目,依靠固定年化收益率,

躺著掙錢也能賺錢,靠著利息也能過活。

而對於銀行這種發售理財產品的機構來說,“受人之託、代人理財”成為信條,而信條的核心就是理財合同上的保本保息承諾!

結果就是——不得違約!——所以可以躺著掙錢......

然而,現在不同了,不準承諾保本保收益了......

合同上永遠沒有“承諾”二字......

02

信用和利率分手了......

金融機構的理財項目能在資金委託協議中,體現出多大的信用?

小鮮肉認為:保本保息當然是比較有力的,因為那既是可以量化的數據,也是可以質化的“承諾”。

然而現在,保本保息條款被資管新規刪掉,

失去這一條款,性質就變了。

以前,朋友們去銀行理財,買的是理財的結果。

而現在,信用(合同)是一回事,承諾(收益率)是另外一回事,買的只是理財的過程。

假如,理財虧了,銀行業只能說:“我們盡力了,我們很無奈......”

投資者對信用風險溢價預留充分的心理準備。

“錢”也就得重新評估整個金融市場上所有金融資產管理機構的價值,哪家值得去?

03

小錢錢去哪了?

很簡單:哪的收益高,錢就去哪!如圖:

最近大熱的“銀行保本理財”,值不值得買?

04

“錢”在評估,我該去哪?

商業銀行急了......搬出了隱形的保本保息承諾!用結構性存款回籠資金!

線索一:

最近大熱的“銀行保本理財”,值不值得買?

各地結構性存款的規模

長期默默無聞的“結構性存款”的存量突然暴漲。

作為一個並不算新興的金融產品,2017年以來卻快速增長,不是偶然的、而是是資管新規推行的必然!

小鮮肉知道,許多人肯定會一臉懵逼:“什麼是結構性存款?

最近大熱的“銀行保本理財”,值不值得買?

所謂結構性存款,是指“金融機構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

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更高收益的業務產品”。

結構性存款可視為“存款+期權”,其具有固定收益證券和金融衍生品的雙重特徵。

可能大家還是不太明白,小鮮肉給大家打一個比方:

假如,你有100萬,對於現在理財產品的現狀,很無奈。因為資管新規不允許保本保息,所以沒有穩定的安全增值承諾。

這個時候,銀行的業務人員來找你,給你推薦一種理財產品。

銀行人員會跟你說:

“現在資管新規實行了,外面所有的理財產品都不保本了,你把100萬放我這兒,我這有一種理財產品,接近於保本保息。

它是這麼運作的,其中80萬我給你買國債,每年收益率3.4%;另外20萬,我給你買指數期權。

只要A股的上證指數還在3000點以上,你的收益就有8%,也是就一萬六。

但如果上證指數跌落3000以下,你的收益率只有2%,只有4000塊的收益”。

銀行的工作人員還提示:

“但你必須在合同裡寫明,願意承受10%的存款損失。”

好了,小鮮肉給大家分析分析啊:

1、結構性存款是一種金融創新工具。

2、結構性存款是有對賭協議的,是有一定風險的,但風險可控。

3、結構性存款本質上是在摸“貨幣政策”的脈。因為貨幣政策在一定時間內是不變的,依靠對貨幣政策的判斷,制定類似於“期權”性質的投資活動。

4、有專業金融研究團隊的銀行,可以設計交易模型,以保證這100萬能賺多少,能虧多少!

5、銀行只是中介,本質上是在收取管理費。

6、真正高水平的結構化存款門檻很高,往往在300萬以上。

7、大多數的結構性存款沒有金融模型和專業管理,本質上是以李鬼裝李逵。

8、結構性存款規模的擴大,是因為有剛性兌付的含義。

9、結構性存款封閉性強,往往造成客戶的資金流動性呆滯。

小鮮肉提示大家:

結構性存款雖然有隱形保本的色彩,但結構性存款的門檻高、封閉時間長。

如果朋友們有較強的投資意向。建議關注:股基、P2P等流動性較強、收益率高的理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