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閱讀進階指南|怎樣從“觀眾”變成“影迷”?

電影閱讀進階指南|怎樣從“觀眾”變成“影迷”?

電影閱讀進階指南|怎樣從“觀眾”變成“影迷”?
電影閱讀進階指南|怎樣從“觀眾”變成“影迷”?電影閱讀進階指南|怎樣從“觀眾”變成“影迷”?

2018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落幕不久,上海國際電影節又開幕在望。兩個電影節成為中國影迷的盛大節日,搶電影票和看電影在朋友圈刷屏。

但是,如果你沒讀過《魔燈》,談伯格曼是不是有點底氣不足?要是讀過一部權威的電影史,那是不是看各種類型的影片都心裡有譜?一個真正的影迷,一個真正的“文青”,僅僅看片是不夠的,還得看書。

电影阅读进阶指南|怎样从“观众”变成“影迷”?

與電影節的熱度相反,電影類圖書是一種不溫不火的存在,大熱的書很少見,但總有新書默默推出,時有驚喜,長銷不衰,從不斷流。就電影書的話題,我們和後浪“電影學院”編輯陸夢婷、武漢大學出版社“鹿書”編輯周昀、理想國“電影館叢書”編輯馬步勻等出版從業者以及一位資深影迷聊了聊。讓他們為我們推薦了一些值得閱讀的電影圖書,並打破類別界限,把它們按照可讀性、理解的難易程度排列了一下,大體得到一個電影書閱讀進階小指南。 這些書會帶著你找到更多的書,在光影世界中漫遊,陪伴你從“觀眾”成為“影迷”,從普通的“影迷”走向修為更高的“迷影”。

入門級

电影阅读进阶指南|怎样从“观众”变成“影迷”?

《認識電影》

後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無可爭議的電影入門必讀書籍,兼容了暢銷書的寬度和長銷書的深度。從攝影開始講起,至影史最偉大的電影《公民凱恩》結束,條分縷析電影是如何成為電影,以及它是如何從鎳幣影院中的雜耍戲嬗變為第七藝術。歷經四十餘年的洗禮和打磨,成為影迷們認識電影的開端。

电影阅读进阶指南|怎样从“观众”变成“影迷”?

《世界電影史》

作者: [美] 大衛·波德維爾 / 克里斯汀·湯普森

譯者:範倍

北京大學出版社

美國兩位著名的電影理論學者大衛·波德萊爾、克里斯汀·湯普森的扛鼎之作,他們以理論家的身份博採眾國電影之長,描繪百年光影史詩,並從千頭萬緒中圍繞電影作為媒介、電影作為工業以及未來發展趨勢三個方面構建全書,提綱挈領呈現百餘年世界電影脈動的主流,精微處則描畫了重要歷史情境的豐富褶皺。這本書非常適合與波德萊爾的另外一本理論著作《電影詩學》搭配使用。

电影阅读进阶指南|怎样从“观众”变成“影迷”?

《電影語言的語法》

作者: [烏拉圭] 丹尼艾爾·阿里洪

譯者: 陳國鐸、黎錫

審校:周傳基

後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和前面兩本偏向理論、史學的書不同,這本從實踐創作入手,簡單直接地向讀者展示到底電影是怎樣利用鏡頭說話的,並利用近500幅插圖闡明攝影機位、場面調度、剪輯等電影語言。經過北電數屆師生幾十年的打磨和實操驗證,成為“開啟了中國電影新的時代”的必讀經典之一。

电影阅读进阶指南|怎样从“观众”变成“影迷”?

《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

譯者: 周鐵東

天津人民出版社

想要理解電影中的故事到底為何物,這本書是入門的必備之選。如果說幾千年前的亞里士多德用《詩學》高度濃縮了敘事文學是什麼的話,那《故事》則用高屋建瓴的洞見和澎湃激昂的文字講明白了好萊塢的故事普世之道。

專業級

电影阅读进阶指南|怎样从“观众”变成“影迷”?

《石揮談藝錄:把生命交給舞臺》

後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話劇皇帝、中國著名導演、演員石揮個人的著述輯錄,講表演、談歷史、論時事,講述自己的故事、闡述創作理念的同時,也回憶了民國文化。張愛玲、梅蘭芳、曹禺、黃佐臨、老舍等人在他的筆下出沒、呼吸,一本難得一見的平民史詩。

电影阅读进阶指南|怎样从“观众”变成“影迷”?

《少年凱歌》

人民文學出版社

著名導演陳凱歌的回憶錄,一部出版於本世紀初的懺悔錄,其思辨的力度和坦率直戳胸口的文字,讓其跳脫出電影的範疇,成為當代文學史上可以留下深刻印記的著作。

电影阅读进阶指南|怎样从“观众”变成“影迷”?

《偉大的電影》

譯者: 殷宴、周博群

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部憑藉報紙影評這一消遣讀物獲得普利策文學獎的佳作,美國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評價影史上最偉大的100部電影,他成功地將學者淵博深刻的電影知識、純美學的判斷力與明白曉暢的鑑賞文字融為一體,讓這本書成為眾多影迷珍貴的觀影指南。

电影阅读进阶指南|怎样从“观众”变成“影迷”?

《電影理論讀本》

主編: 楊遠嬰

後浪/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北京電影學院楊遠嬰教授主編的理論力作,一堂紙上深度看電影的大師課,涵蓋巴贊、薩塔格、桑塔格、寶琳·凱爾等文史巨擘的經典影評文章,帶領讀者從最表象的攝影出發,逐漸接近電影深層的精神和哲學內核。這本書可以稱得上是巴讚的《電影是什麼》、本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愛森斯坦《並非冷漠的大自然》等經典理論著作的一個導覽和補充。

电影阅读进阶指南|怎样从“观众”变成“影迷”?

《真實眼淚之可怖: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

作者:[斯洛文尼亞] 斯拉沃熱·齊澤克

譯者:穆青

鹿書/武漢大學出版社

這本書裡,齊澤克用段子手式的哲學視角分析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喜歡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讀者可以在其中看到導演的很多側面,而喜歡齊澤克的讀者也一定能從中獲得暢爽的體驗。齊澤克分析電影並沒有按照電影學的套路出牌,而是從他擅長的拉康精神分析理論、黑格爾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解析電影中的社會文化現象。

發燒級

电影阅读进阶指南|怎样从“观众”变成“影迷”?

《冰雪紀行:赫爾佐格的慕尼黑-巴黎日記》

[德] 沃納·赫爾佐格

湖岸出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德國新電影四傑之一、影史上最瘋狂的沃納·赫爾佐格寫給病危前輩的深情紀錄。他抓起一件夾克、一個指南針、 一個帆布袋、一些必需品以及一本記錄旅程的筆記本,獨自走上狂熱夢幻之旅。

這樣的大導演自我闡述之作,還有《雕刻時光》《魔燈》《蛤蟆的油》《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胡金銓武俠電影作法》等。

电影阅读进阶指南|怎样从“观众”变成“影迷”?

《如何拍電影:夏布羅爾導演札記》

作者:[法] 克勞德·夏布羅爾、弗朗索瓦·蓋裡夫

後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每一部電影其實都是一場皮影戲,觀眾在幕前,演員在幕間,導演在幕後。銀幕和導演之間是無數根細長的線,它們牽著胳膊牽著腿,牽著眉眼牽著指尖。法國新浪潮著名導演夏布羅爾撰寫的這部《如何拍電影》就是讓人理清這些線的一部作品。一百來頁,短小精悍,他用這樣一本小書證明,拍電影其實並不很難。

电影阅读进阶指南|怎样从“观众”变成“影迷”?

《剪輯之道:對話沃爾特·默奇》

譯者: 夏彤

後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著名作家、布克獎獲得者翁達傑(代表作《英國病人》)與好萊塢新電影剪輯師默奇的對話錄,這本書的內容已經跳出簡單的電影剪輯範疇,深入人類的心靈甚至是玄學、夢境的領域,展示了兩位藝術家之間深刻嚴肅又兼具“堂吉訶德”式幽默的交流方式。

电影阅读进阶指南|怎样从“观众”变成“影迷”?

《寬忍的灰色黎明》

譯者: 李洋

河南大學出版社

展現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哲學家的電影理論群像,巴迪歐、德勒茲、羅蘭·巴特、居伊·德波等名留思想史的大家帶領讀者去了解,作為通俗文化組成部分的電影,如何從暴力、背叛和淫穢中掙扎擺脫出來,與哲學相遇。

电影阅读进阶指南|怎样从“观众”变成“影迷”?

《電影·電視·廣播中的聲音》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中國電影理論先驅之一週傳基先生有關電影聲音的專著,系統地闡述了聲音是如何跳脫出畫框,輔助補充甚至扭曲“視覺交流系統”的電影語言,讓讀者從更多元的維度理解電影這一綜合藝術的魅力所在。

电影阅读进阶指南|怎样从“观众”变成“影迷”?

閱讀經驗談

电影阅读进阶指南|怎样从“观众”变成“影迷”?

史航

透過八卦看電影

史航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現在是著名的評論人和閱讀推廣人。談及電影書,他首先表達了對“八卦”的熱愛——“通過八卦,可以反回來看到影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他的電影風格是什麼樣的。”

史航在很多場合都曾表白過《與奧遜·威爾斯共進午餐》,這本書在他眼中更像是一部八卦史:“你知道奧遜·威爾斯是一個電影金童,某種角度看也是神一樣的存在,他26歲拍出處女作《公民凱恩》。但在這本書裡你看到這個人就是一個碎嘴子,特別愛八卦。他到了晚年,成了一個愛喝酒愛聊天的人,這本書中大量的內容是他在非常粗暴、直率、放肆地談論自己的同行。”史航說,比起學院派的電影理論,他更喜歡看“電影八卦”類的電影書:“很多銀幕上的演員,影史上的導演都以更生動活潑的樣子展現在你面前。看李翰祥導演的《三十年細說從頭》也有這樣的感覺,他把影壇的掌故見聞都寫出來了。”

史航最喜歡讀的是影人傳記、自述類的書,比如弗朗索瓦·特呂弗的《我生命中的電影》、橋本忍的《複眼的影像——我與黑澤明》《赫爾佐格談赫爾佐格》等等,“看這類電影書就像是看你心愛的女孩或者你女朋友童年時候的照片,看到過去的照片,你就會知道她怎麼會長成現在的樣子。電影人一定會談到電影的製作過程,所以這些書講的其實就是電影是怎麼誕生的。”

除去影人傳記,史航還對一類幾乎在市面上匿跡的電影書抱有極大興趣——劇本集。他迅速從腦海中揀選出了對他影響頗大的劇本集:奧遜·威爾斯電影劇本選集《審判》、英格瑪·伯格曼電影劇本選集《夏夜的微笑》、黑澤明電影劇本選集《活下去》和《亂》……“現在很容易找到一部電影,所以劇本集的出版像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在市面上比較少見了。以前在沒有機會買碟的時代,劇本集就是一個電影愛好者對電影所有的想象。”在史航看來,劇本集是電影從業者應當讀的書,但也並非是只屬於專業人員,“即便我只是一個普通影迷,看劇本集也會有想象的空間。”

史航覺得,還有一類電影書,值得推薦給有志拍攝一部電影的從業者,那就是由一部電影產生的書。“比如姜文拍完《陽光燦爛的日子》之後出版了《誕生:一部電影的誕生》,拍完《讓子彈飛》之後出版了《騎驢找馬:讓子彈飛》。書裡不是姜文一個人在談,而是和這個電影有關的人、製作這個電影的所有部門,從不同維度來談這個作品。電影從業者應該認真看看,這種閱讀過程就像到電影學院進修一樣,看一本書,就像旁聽了各個系的課。”

對於一些打著“速成”旗號的“電影製作指南”,史航有時候也買回來看看。他說:“我的閱讀不是為了建立一個鄙視鏈,但我總會知道,世界上有左括號和右括號。如果只看速成的書,就好像只見過左括號,永遠括不住任何東西。只有知道了影史上的經典作品是怎麼拍的,又知道了電影理論的各種說法,才能括出這個世界的豐富性。”

杜慶春

电影阅读进阶指南|怎样从“观众”变成“影迷”?

有價值的電影書不多

杜慶春任教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當青閱讀請他向讀者推薦一些電影類圖書時,他給出的答案很特別——“我很少看電影方面的書,也不鼓勵學生看電影方面的書。”

杜慶春覺得,電影類的圖書有價值的不多,尤其是電影製作和創作方面的書,不看也罷——對於想要從事電影創作的人,更是如此。可以看看的當然也有,“電影史可以找一兩本閱讀一下,瞭解瞭解。導演、藝術家的傳記等等也可以讀。這類書分兩種,一種是高手寫的,真正有藝術修為和鑑賞力的;一種是這個圈裡的人寫的,那就要對照著讀,看看A怎麼寫的B,也看看B怎麼寫的A。電影史也好傳記也罷,所有這些,都要當做閒書看。”至於研究者或資深的電影愛好者難免會涉及的電影理論,杜慶春說,“一個人的時間很少,如果你能讀哲學,為什麼要讀電影理論?”

無論課上還是課下,杜慶春從來不給學生開書單或者推薦書目。他相信:“第一,讀書是自己的事情,是自我成長的邏輯,讀了這本自然就會知道,下一本讀什麼以及為什麼要讀,然後你就能夠一直讀下去。別人推薦的書可以參考,但是如果都按著推薦書目來讀書就恐怖了。第二,讀書很花時間,所以要有效率,能讀經典自然就讀經典,能讀哲學經典,自然就不要看電影理論了——電影理論中最有價值的其實還都是思想家業餘的思考結論。”

在採訪中,杜慶春唯一提到的書,是法國電影批評家安德烈·巴讚的《電影是什麼》。他說:“如果一個人看電影不僅僅是為了打發時間,也不是為了顯擺自己熱愛電影,而是電影這種媒材與自己的表達方式和想象方式有一種內心的契合,那麼對他而言,看電影就不僅僅是為了找樂子(大多數文藝青年只不過是一種自覺高雅的找樂子),那麼就可以看看安德烈·巴讚的《電影是什麼》,看看一個熱愛電影的人怎麼去聊電影。”

採寫| 張知依

电影阅读进阶指南|怎样从“观众”变成“影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