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30多年前,我一個月就能賺七八萬,做的事情不敢告訴同事

通常來說,一個人的月薪能夠反映個人的經濟實力。就目前而言,月入過萬不是什麼多大的事情。可是在30多年前,一個月能賺個一千多塊都是了不得的事情,那都是屬於精英階層了,相當於一個小康家庭一年的收入,更別說萬元戶了。馬未都就表示“我”在30多年前,一個月就能七八萬。那時候錢頂錢,馬未都也有他的苦惱,做的事情也不敢告訴同事。馬未都究竟做的什麼營生?

眾所周知,馬未都人生逆襲的轉折點是在1980年,他憑藉《今夜月兒圓》進入到《青年文學》,成為了一個體制內的人物。這個華麗的轉變,在當年可是相當不容易。一則,馬未都是小學四年級肄業;二則,他是從一個工人變成了雜誌社的編輯;三則,他沒有靠父母的人脈。總而言之,從一個工人變成編輯,這是他人生的一大轉折。

接下來,就是我們廣為人知的撿漏故事。剛開始他玩的比較小,一件文物也就三五塊。他玩得多了,到最後他當編輯的工資就滿足不了他的文物購買需求。可是,馬未都的同事發現他很有錢,吃嘛嘛香玩的也很開,無一例外的都不知道他是幹什麼的。事實上,馬未都買文物玩收藏的資金來源,並不是當編輯的那仨核桃倆棗,而是另有來路。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最火的行業是中藥材。馬未都的鼻子很靈,他敏銳地抓住了商機,通過倒賣中草藥狠狠地賺了一筆。根據馬未都的說法,一個月能賺七八萬塊錢。在馬未都所處的時代,一個萬元戶都是榜樣了,那都是要騎著小毛驢胸前彆著小紅花,在人多的地方四處轉悠。馬未都一個月賺七八萬,在三十多年前絕對屬於隱形富豪。換言之,馬未都是那個時代第一批富起來的人。

然而,馬未都有錢也有煩惱,用他的話來說做的事情不敢告訴同事。畢竟,馬未都是體制內的人物,經常搞副業多多少少有點不務正業。不管怎麼說,倒賣中藥材的收益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馬未都憑藉倒賣中藥材的收入,買了不少古董,關鍵那時候的古董還都特別便宜。舉一個例子,琉璃廠一個雍正官窯最貴的才五百塊,而馬未都一個月都能賺七八萬,他自然有能力玩收藏。

馬未都的第二個轉折點出現了,他一邊捯飭中草藥生意,一邊搞收藏。到八十年代末期,他已經積攢起了不菲的財富。否則,他沒有實力敢脫離體制,放棄鐵飯碗。不過,馬未都沒有說的那麼現實,而是用文藝的說法解釋了為何從雜誌社辭職。馬未都表示他看不慣當時的文學圈,覺得不符合自己,最終才從雜誌社辭職。實際上,真正讓他辭職的原因是他已經具備了雄厚的實力,收藏行當有發熱的跡象,他再一次地把握住了機會。能人就是能人,果然很馬未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