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高調,做事不低調;不高看自己,不低估他人


做人不高調,做事不低調;不高看自己,不低估他人


《論語》中講:“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有傲骨,但沒有傲氣。有著堅強的內心的同時,能謙恭有禮,待人和善;


小人有傲氣,但無傲骨。只會處處顯擺,驕矜自勝。


人行走於世間,最重要的是懷揣一顆謙卑之心。


唯有不高看自己,不低估別人,閒觀風雨,靜思己過,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做人,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貴在自知。


可生活中,高估自己的人比比皆是。


他們認為別人的成功只不過是碰到了好的機遇,或是得到了伯樂的賞識,但要知道不論是運氣,還是賞識,歸根到底都需要實力。


有這麼一則小故事:


老鷹從高巖直飛而下,把一隻羊羔抓走了。


一旁的烏鴉看到了這一幕, 心想:老鷹真走運, 輕而易舉就得到了一隻又肥又嫩的小羊羔, 我難道就不能學他嗎?


於是,烏鴉學著老鷹的樣子,猛撲到一隻公羊背上,想把這隻羊抓上天去。


誰料它不管怎麼拍打著翅膀,就是飛不起來。腳爪還被羊毛纏住,怎麼拔也拔不出來。


做人不高調,做事不低調;不高看自己,不低估他人


牧羊人趁機抓住了烏鴉,剪去了它的翅膀,順手送給了兒子。


兒子問:“爸爸,這是什麼鳥?”


牧羊人笑著說:“它是一隻以為自己是老鷹的烏鴉。”


做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才能量力而行。


倘若不考慮自身條件,過分高看自己,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 最終只能落得個悲慘的命運。


詩人魯藜在《泥土》裡寫道:“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


生而為人,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很多時候,你以為別人在關注自己的一舉一動,其實人們並沒有注意到你,你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重要。


表演藝術家英若誠曾講過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


他生長在一個大家庭中,每次吃飯都是幾十個人坐在大餐廳中一起吃。


有一次,他突發奇想,決定跟大家開個玩笑。吃飯前,他藏進餐廳內一個不被注意的櫃子中,想等到大家遍尋不著時再跳出來。


但令他尷尬的是,大家開開心心地坐下來吃飯,絲毫沒有注意到他的缺席。酒足飯飽,大家離去,他才蔫蔫地走出來吃了些殘湯剩菜。


從那以後,他就告訴自己:永遠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則就會大失所望。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世界裡忙活,無暇顧及別人的喜怒哀樂。


在自己的世界裡,你也許是真正的主角,但在別人的世界裡,你終究只是配角。


天地浩渺,人處其間直若塵埃芥。太把自己當回事,渴望全世界圍著你轉,這是自欺欺人的譁眾取寵。


無論身處何種境地,永遠謙卑低調,接受自己的平凡和渺小,寵辱不驚,才不會輕易迷失,過度膨脹。


做人不高調,做事不低調;不高看自己,不低估他人


做人,別把旁人不當回事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


“一個人把自己看得很重很高,很簡單;一個人把自己看得很輕很低,卻很難。”


人生總有起落,褪去浮華後,我們才會明白用一種謙卑的姿態來對待自己,看待世界有多重要。


京劇大師梅蘭芳堪稱戲曲的一代宗師,他不僅在京劇藝術上造詣很深,而且常懷謙卑之心,從不因自己的名氣而自傲。


有一次,他在臺上表演京劇《殺惜》,底下的觀眾紛紛鼓掌叫好。


唯獨一位衣著樸素的老人大聲喊道:“不好不好。”


眾人勸他不必理會,梅蘭芳卻專門僱了輛車,到老人家中拜訪,恭恭敬敬地向他討教:


“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指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


在梅蘭芳懇切地詢問下,老者這才開口:“閻惜嬌上樓和下樓的臺步,按照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


梅蘭芳聽完,恍然大悟,向老者跪拜道謝。


從那以後,梅蘭芳每次演出,都要請這位老人去觀看評點,還把他奉為“老師”。他的演技也在原來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突破。


做人不高調,做事不低調;不高看自己,不低估他人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值得驕傲的地方,但我們不能因此而無限地拔高自己,進而陷入盲目自大的狀態,更不能因此貶低、排斥、輕視任何人。


肆無忌憚地鄙夷,殊不知只會彰顯你的狹隘和醜陋,加速你被淘汰的步伐。


君不見,天空放低自己的姿態,不論其美醜,收容每一片雲彩,才能廣闊無邊;


高山放低自己的姿態,不論其大小,收容每一塊岩石,才能雄偉無比;


大海放低自己的姿態,不論其清濁,收容每一朵浪花,才能浩瀚無垠。


做人亦如此,人只有放低自己的氣勢,才能最終成才。


不在任何地方貶低別人,虛心接受批評和指正,才能越過光環的束縛,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前行。


就像《了凡四訓》裡說的那樣:“唯謙受福。”


低調的人,總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平淡、平靜、平和,最終抵達內心的豐盈與澄明。


做人,應反躬自省、常思己過


蘇聯作家高爾基說:“反省是一面瑩澈的鏡子,它可以照見心靈上的髒汙。”


一個人只有躬身自省,才能不被矇蔽,看到真實的世界,真實的自己。


詩人艾青有次拜訪88歲高齡的國畫大師齊白石,並帶來了一幅齊白石很久以前的畫,請他鑑定真偽。


齊白石拿出放大鏡,仔細地看了看,確實是自己年輕時候的作品,當即提出要拿自己剛完成的兩幅畫交換。


艾青趕緊把畫收起來,抱在懷裡說:“您就是拿20幅,我也不換。”

做人不高調,做事不低調;不高看自己,不低估他人

前面步驟的長凳上


齊白石見換畫無望,一直愁眉不展。


一天夜裡兒子起來,見書房的燈是亮著的,走進一看,只見父親坐在書桌前,一筆一畫地描紅。


兒子很是不解,齊白石卻道:


“現在我的聲望高,很多人說我畫得好,覺得我隨便抹一筆都是好的。

而我也被這些讚譽弄得有些飄飄然了,無形之中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今天看了我年輕時候的作品,發現自己實在退步太多了。”


從那天之後,齊白石開始從最基礎的描紅做起,苦練繪畫,毫不懈怠。


《法句經》有言:若人朝朝自反省,行無瑕疵並賢明,智能戒行兼具者,彼為智人所稱讚。


一個人若能時刻自我反省,會多番修正自己的不足之處,會為智者所讚揚。


晚年即使已經享譽盛名的齊白石,也沒有被讚譽衝昏頭腦,沒有忘記自省。


他明白謙遜基於力量,傲慢基於無能,保持謙卑,才是做人的最大底牌。


反躬自省、常思己過,一個人,只有懂得了不高看自己,不低估別人,才會擯棄憤世嫉俗之心,撫平生命的浮躁,讓心胸豁然開朗。


做人,記得多一些捫心自問,少一些針鋒相對,多一些問心自省,少一些挑剔苛責。


能做好自己,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