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澆水施肥一點都不用愁啦!”

“洋芋澆水施肥一點都不用愁啦!”

圖為來自全國各省(區、市)的農技推廣人員參觀圍場縣馬鈴薯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示範現場。

“你們看,今年的洋芋長勢明顯比去年好了。自從我用了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這一季的洋芋澆水、追肥一點都不愁啦!不但能省水省肥,還能提高產量和品質。最重要的是,今年還不用覆地膜,收洋芋的時候也不用再請人回收殘膜了,這水肥一體化技術真好!”姜志偉看著自家的馬鈴薯田高興地說。

姜志偉是河北省圍場縣牌樓村的馬鈴薯種植大戶,今年在圍場縣土肥站的幫助下,對自家200畝的馬鈴薯田進行了滴灌施肥設備的改造升級。

圍場縣是河北省馬鈴薯第一種植大縣、全國五大馬鈴薯種植基地之一,同時也是馬鈴薯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示範區。目前正處於馬鈴薯的盛花期,朵朵白花盛開。筆者看到,姜志偉家周圍的馬鈴薯田裡增加了不少設備:田間地頭的首部和施肥裝置、中心支軸大型噴灌機、固定式微噴頭等,大大小小的水肥一體化設施成為了田間的另一道風景。

據姜志偉介紹,他家裡共承包了600畝地,往年都是採用膜下滴灌的方式種植。“我以前也聽說過水肥一體化技術,但是掌握不了其中的具體操作方式,想用卻一直不敢嘗試。”他說,他家馬鈴薯田過去都是把固體肥做底肥,一次性撒施到土壤裡,再覆上一層地膜,這樣可以提高地溫,減少水分蒸發,改善作物的生長環境。

“這樣的施肥方式會造成很大的浪費。”今年播種前,姜志偉聯繫了圍場縣土肥站站長孫佔勤,想問問看有沒有新的技術。孫佔勤根據他們家地塊的位置和水源條件,向他推薦了大壟高培土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為了讓對比效果更明顯,孫佔勤建議他,第一年在較為獨立的200畝地塊內試用。

“我們家上輩人種馬鈴薯都是‘望天收’,風調雨順的好年頭,畝產能有1500公斤左右。後來我們開始覆蓋地膜,產量也確實上去了,但追肥成了大問題,後期總會脫肥。同時,每年到了收穫的時候,滿地都是破舊的地膜,不僅看著鬧心,還得花不少錢請人來回收。”姜志偉說,今年他嘗試了下不覆膜的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不試不知道,現在看來真的選對了,以後再也不愁收地膜和追肥的事了。”

2002年以來,原農業部設立了旱作節水財政專項,開展水肥一體化、膜下滴灌、測墒節灌、集雨補灌、抗旱抗逆等骨幹技術試驗示範,先後在甘肅、陝西、寧夏、河北等地設立示範區,重點推廣應用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特別是近年來,相繼研發出了軟體窖池等新型集雨新技術,試點殘膜全量回收等綠色新模式,技術不斷成熟,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圍場縣馬鈴薯作為河北省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的“主戰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起到了示範作用。

據孫佔勤介紹,圍場縣壩下地區土壤土質偏砂,光照時間長,蒸發強烈。近年來,圍場縣逐步摸索出了馬鈴薯大壟高培土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模式。“因為圍場縣緯度較高,晚移栽和大壟高培土可以有效減少前期積溫不足的影響。”他說,在滴灌帶上覆土,可以替代地膜,解決水分大量蒸發的問題。較普通膜下滴灌相比,減少了地膜使用,也省了購膜和人工收膜的錢,不僅達到了省工省力、節水節肥的效果,更減少了“白色汙染”,保護了自然生態環境,涵養了京津冀水源。

旱作節水農業項目的實施,給圍場縣馬鈴薯產區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出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承德市土肥站站長於寶海給筆者算了一筆賬:“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能夠在增加收入和減少投入兩方面為農民帶來實惠。”經測算,在增加收入方面,採用大壟高培土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馬鈴薯平均畝產能達到3000公斤,比改造前畝均增產1000公斤,按每公斤1元計算,每畝可增收1000元;在投入方面,每年畝均首部設施和一次性滴灌帶的投入為240元,而由於裝備技術的應用,每畝可以節約人工、水電、化肥等投入230元。

“我們用增收減去開支,就可以看出,採用大壟高培土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示範區每年畝均增收990元。目前,圍場縣共建設了3.33萬畝核心示範區,總計節本增效3296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625元。同時,項目示範區還可以輻射帶動周邊近10萬畝的馬鈴薯田,增收近1億元。”於寶海說。

承德市以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為抓手,通過要素集聚整合、技術更新換代、資源節約利用、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式,提高了農業用水效率,有效減少了全市農業用水總量。據於寶海介紹,自2013年承德市實施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項目以來,目前項目區農田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12%,年均節水1.7億立方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