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的童年》:從他鄉的教育中,看到關於教育孩子的三點啟示

教育是每個家長都關心的話題。我們經常聽到說“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家們長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和輔導班,關於教育的焦慮,籠罩著每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庭。

最近一部關於教育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主持人周鐵君走訪了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等國家的課堂和家庭,向我們展示了他國不一樣的教育方式。看完了這部紀錄片,我想到了三點關於家長教育孩子的啟示,給大家分享一下。

《他鄉的童年》:從他鄉的教育中,看到關於教育孩子的三點啟示

真正好的教育是什麼

芬蘭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在世界幸福報告中芬蘭兩次登頂,幸福排名一直穩居全球前10位。芬蘭的教育也被稱為世界第一。

除了有政府強大的保障體系作為支撐以外,其教育理念是這個國家的教育領跑世界的秘密。

《他鄉的童年》:從他鄉的教育中,看到關於教育孩子的三點啟示

芬蘭推崇的是積極教育。在學校裡,老師唯一評估學生的,不是他們在學科中學了多少知識,而是他們如何學習。如何自己學習,如何搭檔學習。

在老師眼裡,每個學生都有他的閃光點,儘管有的學生他可能不擅長數學也不擅長科學,但他可能是有責任感的或者是有愛心的,都值得被讚揚。

《他鄉的童年》:從他鄉的教育中,看到關於教育孩子的三點啟示

孩子們在教室裡自由閱讀

在芬蘭的課堂裡,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專注於自己的學習,而老師更多的只是給予指導,沒有照本宣科的統一教學。

芬蘭的教育,正是體現了兒童教育學家蒙臺梭利不以教師為中心,而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他鄉的童年》:從他鄉的教育中,看到關於教育孩子的三點啟示

蒙臺梭利是意大利歷史上第一位女醫學博士,也是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她致力於研究幼兒早期教育,她提出並倡導的蒙臺梭利教育理念在全球的影響和地位非常深遠。《西方教育史》稱她為“20世紀贏得歐洲和世界承認的最偉大的科學與進步的教育家”。

蒙臺梭利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使兒童自己教育自己。也就是說教育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如何去學習,而外在的教育只是給予孩子協助,幫助他們的發展。孩子通過獨立自主的學習,探索他力所能及的一切事情,從中得到成長以及取得對自身成就的滿足感。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方面“太積極”了,恨不得手把手教孩子。有些媽媽看到孩子扣衣服釦子扣的慢,忍不住就自己替他扣,或者孩子自己在玩積木玩玩具的時候,搭把手教孩子應該要怎樣搭。

《他鄉的童年》:從他鄉的教育中,看到關於教育孩子的三點啟示

家長在“教”的過程中,孩子只是被動接受,缺少了主動的思考和嘗試。這樣過多的干預和教導孩子,剝奪了孩子自行探索學習的機會。更多的時候我們家長需要做的是適度的放手,給予孩子最少的指導,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勵。

演員黃磊的女兒多多,13歲的她不僅多才多藝,會講一口流利的英語,翻譯英文繪本,還擁有超強的獨立能力。黃磊說,他不會對女兒的興趣加以太多幹涉,只是鼓勵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嘗試。他會陪女兒一起閱讀,一起翻譯,一起畫畫,無論是她自己翻譯英語詩歌,還是看英文故事,他從不要求女兒“看懂每句話”“沒有語法錯誤”。

《他鄉的童年》:從他鄉的教育中,看到關於教育孩子的三點啟示

黃磊女兒多多

鼓勵孩子自行探索,教會孩子學會如何自主學習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觀念的形成,有賴於父母

在日本,抑鬱症問題非常的嚴重,這與日本人相對內斂的個性有關。他們善於忍耐,不願意給他人添麻煩,所以即使有抑鬱症,也不太願意去醫院治療或者向他人傾訴,這導致了抑鬱問題更加嚴重。

《他鄉的童年》:從他鄉的教育中,看到關於教育孩子的三點啟示

日本的教育注重集體觀念,重視他人的感受,為他人著想,因此日本人容易壓抑自己的感受。

這其實也跟他們從小耳濡目染有關。一個日本年輕人說道他從小就被灌輸這樣的觀念,不能在他人面前哭,就算是親人去世了也不可以,這個觀念深深的烙在他的潛意識裡。從小形成的觀念,足以影響人的一生。

《他鄉的童年》:從他鄉的教育中,看到關於教育孩子的三點啟示

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研究過多起犯罪案件,在研究大學生犯罪的犯罪心理時,她發現,那些有學識、有智商、有判斷能力的大學生,之所以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很多時候是因為一念之差,而這跟他們的觀念有關。

《他鄉的童年》:從他鄉的教育中,看到關於教育孩子的三點啟示

李玫瑾教授在她的著作《幽微的人性》中寫道,許多人做完某件不良之事過後會出現不安的感覺,這種不安感就源於人內心的觀念存在。觀念是人內心的一種重要的自我管理力量,也是自我約束力量。

而且人在早年形成的觀念尤為重要。孩子在12歲之前,都處於對父母的有依戀的依戀期。依戀期是人生的第一個臺階,也是人最弱小的時期,這是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關鍵期。這一階段,

父母的所言所行,對孩子的嘮叨,都會成為孩子成年以後其做人的觀念。

《他鄉的童年》:從他鄉的教育中,看到關於教育孩子的三點啟示

孩子是父母言行的再現。曾經看到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每一種因,都對應一個果,你是蘋果樹,會結出蘋果,你是梨樹,會結出梨子,觀念不同,結局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位從集中營倖存的中學校長曾寫信向所有老師提出一個請求,請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可以製造出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心理變態,成績優良卻殺人不眨眼。讀、寫、算只有在能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時候才具有重要性。

其實這句話也是所有家長應該聽到的。我們為人父母者,在撫養孩子的時候,不僅僅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也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孩子的課堂不僅限於教室

在芬蘭,課堂不僅僅在侷限在教室,還可以在森林中。在森林裡面,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自由探索關於森林的色彩以及有關森林的氣味,芬蘭老師說,在森林裡,什麼都可以教。

《他鄉的童年》:從他鄉的教育中,看到關於教育孩子的三點啟示

芬蘭學生尋找森林裡的顏色

在以色列,有一所叫加什基布茲的小學,以親近自然的特色而遠近聞名。學校裡有一個動物角,裡面有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包括小老鼠和蛇。學生們平常除了在教室裡上課以外,還有大量的時間可以在戶外接觸大自然,飼養動物、打球或做泥土手工等等。快樂自由,是這些學生們的日常。

《他鄉的童年》:從他鄉的教育中,看到關於教育孩子的三點啟示

加什基布茲小學動物角,學生們養的小老鼠

《他鄉的童年》:從他鄉的教育中,看到關於教育孩子的三點啟示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提出過生活教育理論。他認為生活即教育,教育就是要跟實際生活相聯繫。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當中,他提出通過六大解放來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即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眼睛、嘴、空間和時間。

也就是說讓孩子們去親身接觸大自然,觀察實際生活的各方各面,調動起所有的感官系統,可以更好的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既然生活處處是教育,我們給孩子的教育就不該僅僅侷限於書本上,更應該多多帶孩子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你有沒有想過帶孩子逛超市也是給孩子教育的機會。

《他鄉的童年》:從他鄉的教育中,看到關於教育孩子的三點啟示

一項社會研究表明,逛超市可以教給孩子九大課程,包括統計學、交通安全意識、語文課、數學課、勞動課、繪畫課、課外閱讀課、社會課和體育課。

孩子通過商品包裝袋和促銷海報,學會認字;

通過價格標籤,學會認數字;

家長還可以詢問孩子兩個商品價格相加起來是多少,讓孩子學會計算;

孩子通過看商品的分類,瞭解什麼是統計分類;

通過排隊付款,形成基本的金錢觀……

生活的每個場景,都是孩子學習的機會。孩子觀察沿途的車輛和建築,可以瞭解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觀察自然中的花鳥草木,自己親自種一個小盆栽,餵養小動物,明白生命是什麼。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我想這部紀錄片的意義在於讓我們家長在教育焦慮的當下看到了教育的更多可能性。教育可以是不看重分數成績的,可以是自由的,也可以是快樂的。

孩子的未來也是具有很多可能性的。在紀錄片當中,周鐵君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未來從來不只是只有一個樣子。

孩子未來的可能性蘊含在當下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當中。

比起教會孩子知識,家長高質量的陪伴更為重要。

作為家長,我們生活當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教育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多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不要為了教而教,多去引導孩子主動探索。知識不僅僅侷限在課本上,多陪伴孩子到外面廣闊的世界自由探索吧。

願每個孩子都能發現自己的所長,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