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華:既要“糧滿倉”又要“品牌糧”

3月10日,在商水縣萬畝連片的麥田邊,全國勞模、周口種糧大戶劉天華看著春雨之後碧綠的麥苗樂呵呵地說:“這段時間邊防疫邊春管,雖然比往年忙了一些,但看著長勢喜人的麥苗,感覺還是很值得的!”

劉天華是商水縣魏集鎮人,是周口天華合作社的負責人、省人大代表。因為會種糧、產糧多曾參加過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科教文衛體界人士和基層群眾代表座談會;2018年,中央電視臺拍攝的大型電視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過》講述過他的故事;2019年,他作為全國農民代表參加國慶彩車遊行。

劉天華種糧30多年,經歷了家庭單幹、成立合作社流轉土地、組織聯合社託管土地等幾個階段,年產糧食從幾千公斤到上千萬公斤。從去年開始,他不再滿足多打糧,開始追求多打優質糧,發展可追溯農業,實現品牌強農。

他腳下的專供小麥田就是他實施品牌強農的最新實踐。“河南省的饅頭生產佔全國的1/4,也許在今年下半年,你買到的饅頭包裝袋上一掃二微碼會發現,麵粉來自周口天華合作社。這就是我正在發展的可追溯小麥。”通過一年的摸索,他用可追溯強筯小麥、弱筯小麥等製成的饅頭專用粉、麵條專用粉、餃子專用粉、方便麵專用粉等,受到眾多客戶好評。潢川的空心掛麵、武漢的熱乾麵、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等生產廠家都在和他聯繫,想建立長期供貨關係。

得益於全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劉天華的合作社從去年託管土地3萬畝變為今年的2.8萬畝,一半以上種植了專供小麥,全部實現了訂單種植。雖然合作社種的地少了,但種植效益估計要超過去年。他告訴記者:“以前我年年有‘豐收的苦惱’,主要是因為糧食品質不高、種植結構不優、經濟效益不好。仔細學習研究後,我決定發展可追溯農業,多種‘品牌糧’。”

發展可追溯農業必須精細化託管農民土地。劉天華憑藉自己的種田經驗,綜合考慮土壤、水分、環境等因素,在許多行政村進行查看,實行優中選優,推行整村託管。為了提升群眾土地託管的積極性,他讓利大家,做到“一降兩升三受益”,即讓農民種地成本降下來,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升上來,讓農民、村集體、合作社從土地託管中三方受益。

利用這個模式,他去年和商水縣的魏集、郝崗、城關等鄉鎮的10多個行政村簽訂整村託管協議。“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今後我要在發展壯大合作社的基礎上,繼續加大科技和人才投入力度,大力發展可追溯‘品牌糧’,帶動更多農民致富,為擦亮河南‘中原糧倉、國人廚房’的金字招牌作貢獻。”劉天華信心十足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