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朝廷到處追殺劉秀,怎麼辦?此人獻出一妙計,可沒人願意聽

小說:朝廷到處追殺劉秀,怎麼辦?此人獻出一妙計,可沒人願意聽

幾日後,耿況剛剛要走,劉秀卻派人來辭行,說是要離開這裡去薊縣(注:今北京市)。耿況擔心劉秀走後昌平有變,就決定呆在這裡留守,將來也好有個照應。

薊縣是前廣陽王之子劉接的地盤,起初劉接還買劉玄的賬,承認劉秀的欽差身份。與其他地方一樣,劉接下令在薊縣給劉秀設立衙門,正式對外辦公。劉秀一行在這裡住了十幾天,倒也相安無事。

但沒有不久,情勢就漸漸變得惡劣起來。

根子還是在南邊的王郎。

王郎對劉秀很忌憚,丞相劉林也深知劉秀的能力。他們覺得,要是不宰了劉秀,終究是心腹大患!

劉秀北逃幽州之後,王郎也派人一直在緊追不捨。劉秀前腳離開的地方,他的人馬上後腳佔據。當他聽說劉秀逃到了薊縣,馬上準備把他搞掉。

為了斬草除根,王郎下令在各地通緝劉秀,他在通緝令中說:“凡捉住或殺死劉秀者,封十萬戶侯!”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總會有人為了賞金爵位而拼命。劉接也看到了通緝令。面對鉅額懸賞,他不由得動了心。經過反覆權衡,他決定轉變立場,改而跟著王郎走。

劉接本想立即動手將劉秀抓住,但當他看到劉秀身邊有銚期、耿弇兩大護衛在身邊寸步不離之時,頓時打消了念頭。劉接在想,要是捉住便罷,倘若失手,豈不讓天下人恥笑本王戕害同宗!這個黑鍋,還是讓王郎來背吧!我可犯不著!

劉接一邊派人告知王郎,報告薊縣的情況,主要說是劉秀手下護衛眾多,不好下手,懇請邯鄲朝廷火速派使者帶兵來捉拿,他本人願做內應。另一方面,劉接下令派人密切監視劉秀的一舉一動,有情況馬上向他報告。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劉接做好了一切準備,就等著邯鄲的使者前來捉人了!

可是,由於路途遙遠,十幾天過去了,邯鄲方面的使者遲遲沒有趕到。劉接按捺不住了,有點想提前發難。可他又擔心打草驚蛇,一直沒有動手。

沒有不透風的牆,劉接與王郎暗中勾搭的的消息,很快薊縣傳開了。甚至有傳言說:“邯鄲方面的使者馬上就到,二千石以下官員都要出城迎接!”

城內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劉秀覺得,此事絕對不是空穴來風,心中驚懼不易。倘若消息屬實,又該怎麼辦呢?往哪裡逃?!

為了逃命,劉秀把鄧禹、馮異、銚期、王霸、祭遵、朱祐等一杆親信叫來開會商議,耿弇也被叫去參加了。

在會上,有人在地圖上擺出了四條逃亡的道路。

第一條,繼續向北逃。北面出了邊塞,茫茫草原,無邊大漠,那是匈奴人的地界。到那裡去,無異於羊入虎口。

第二條,向東北方向逃。那是烏桓、鮮卑人的天下。烏桓、鮮卑,是比匈奴人更兇猛、剽悍的蠻夷部落。如果到了那裡,只能是死路一條。

第三條,向正南或者西南方向逃,逃往洛陽。可南邊的各郡國,幾乎已經全部投降了王郎,他們的勢力猶如汪洋大海,浩無邊際。南逃的距離雖然最短,難度卻是最大。

第四條路是耿弇提出的。他建議往西北方向的上谷郡逃,他說上谷那邊全是耿家的勢力,在那裡絕對安全!

可劉秀對耿弇的話半信半疑,他與耿況非親非故,僅僅憑著毛頭小子耿弇的一句話,靠譜嗎?

一步走錯,滿盤皆輸。逃跑的路線選不對,命可就沒了啊!

更何況,從薊縣到上谷,距離雖不遠,但卻要翻越崇山峻嶺,路途極為艱險。尤其是居庸關天險,地勢陡峭,而且路況不明,一旦受阻則無法回頭。到了那時,就是向南逃也是不能的了!

劉秀與鄧禹、馮異等人商議了很久,很久拿不定主意。這時街上越來越嘈雜,四處都是喧鬧聲,眾人聽了驚恐不已。

劉秀還是強作鎮定,他說了自己的意見。他說還是想帶領大家南歸,鄧禹、馮異等人附和。可南歸的風險實在太大,要想殺出一條血路,逃回洛陽,其難無異於上青天!

事情久拖不決,耿弇再次提議道:“現在邯鄲之兵由南而來,我等絕不可南行!漁陽太守彭寵,是明公的同鄉。上谷太守,正是屬下之父。僅僅這兩郡的兵馬,可以控弦彎弓的將士就有數萬之多。如果明公跟隨屬下去上谷或者漁陽,掃平邯鄲方面,易如反掌!”劉秀嘆了口氣,示意讓他坐下,然後對眾人說:“這是我的北道主人啊!” 可鄧禹、馮異、銚期等人根本不相信這個新人,都說:“就是死也要死在南邊!為何要跑到北邊受別人掌控呢?”

他們擔心的是,一旦到了上谷或者漁陽,一切都是人家說了算,再也沒有把握自己命運的機會,甚至可能成為別人投靠王郎的見面禮!

但劉秀還是對劉接抱有幻想:也許劉接不反呢,或許街上說的都是謠言。最終的決定是: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