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戰時”經驗轉化為常態教育管理效能

艾楚君

高校輔導員是立德樹人重要力量,是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高校輔導員通過一篇篇抗疫網文、一堂堂防疫“雲班會”、一個個戰疫“微活動”、一場場網上招聘會……普及防疫知識、傳達政策要求、指導求職擇業、進行心理疏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千方百計保障學生“宅”家不停學、學業“不斷線”、成長不掉隊。

隨著疫情防控戰取得節節勝利,黨中央統籌部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復工復產有序推進,學校也將錯峰開學,學生分批返校。高校輔導員應著力將抗疫期間摸索出來的方法、積累的經驗轉化為對學生常態化價值引領、教育管理的效能,更好引領學生成長成才。

——轉變工作狀態,實現方式方法的創新。

疫情期間,由於師生處於不同時空場域,輔導員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序推進各項工作。應將這樣一種工作狀態轉變為日常工作方式方法創新的動力。

一是圍繞主軸,善用統籌工作法。高校輔導員身負九大職業功能,工作內容多、任務重,應圍繞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這一主軸,分清主次矛盾、把握輕重緩急,統籌推進具體工作。

二是貫穿主線,運用辯證唯物法。教育的不同時段、學生成長的不同時期都具有不同特點,輔導員要善於將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運用到具體工作中,抓住工作主線,學會提綱挈領。

三是把握主題,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實踐證明,信息技術和網絡媒體可成為防控工作的有效載體。因此,輔導員可選好教育主題,使面向學生的各類媒體就該主題在同一時段統一發聲;應將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興媒體建設成為集思想教育、學業輔導、生活服務、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網絡互動社區。

——轉變教育語態,實現話語體系的重構。

疫情之下,教育管理面臨多重複雜情境,要求輔導員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轉變教育語態,構建既暖人又育人的話語體系。

一是與學生共情。輔導員應多瞭解學生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在共同情感結構中及時疏導消解學生的負面思想情緒、肯定強化其正向思想情緒。

二是與學生共享。輔導員應及時與學生共享信息,並就學生關切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度交流,既在思想上解惑又在實際中解困,在話語表達與行動方向的有機統一中助力學生增底氣、強信心、謀未來。

三是與學生共鳴。輔導員應主動創設議題,比如從抗擊疫情的生動實踐和大邏輯中找到小切口,在“全國一盤棋”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個體奮鬥奉獻的互融互通中抓住關鍵點,通過思想、理性、情感共鳴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愛國情懷和青春奮鬥精神。

——轉變理論形態,實現教育內容的改造。

重視理論教育是黨的優良傳統,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和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理論教育。最近一個多月來,輔導員運用疫情防控這一鮮活“教材”,在“網絡思政課堂”生動講述中華民族精神、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等等,真正實現了將大道理轉化為好故事、大主題轉化為“小場景”。輔導員應謀求理論形態的轉變,並豐富教育內容。

一是在“明理”上下功夫,厚植家國情懷。應結合疫情防控,闡釋好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大力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育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真摯情感。

二是在“求知”上下功夫,練就過硬本領。疫情防控需要過硬的技術支撐和科技創新,要引導青年學生潛心刻苦學習、不斷完備知識結構,求得真學問、練就真本領。

三是在“力行”上下功夫,強化責任擔當。一大批95後、00後投入疫情防控戰役第一線,體現了新時代青年強烈的社會擔當。要引導學生肩負起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將自己的理想與共和國的理想、自己的人生與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並具化為許黨許國許民的實際行動。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長沙理工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長沙理工大學五四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