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五不”原則開展親子閱讀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假期延長了,開學日期推遲了,數以億計的學生只能待在家裡學習。筆者認為,家長可以好好地利用這個“加長版”的假期,把書房當成教室,開展親子閱讀活動,把不能出門的“壞事”變成提高孩子閱讀能力的“好事”。那麼,家長怎樣做才能把親子閱讀活動開展好呢?為此,筆者總結了“五不”原則。

一、不盲目地買書。家長給孩子選擇書籍時,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興趣特點有所側重。比如,一兩歲的孩子喜歡美圖,三四歲的孩子喜歡語句明快、重複的童謠,四五歲的幼兒喜歡情節生動的故事,六七歲的兒童喜歡趣味探索之類的童話書,等等。別人認為很好的書未必就適合自己的孩子。孩子讀書就像穿衣服,不能趕潮流,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沒有哪本書是必讀的,就像沒有哪件衣服必須穿一樣。

二、不追求閱讀量。有些家長推崇“大水漫灌式”閱讀法,認為讓孩子多讀書就能提高他的寫作水平,因而見到新書就給孩子買一本。於是,家裡的書櫥裡琳琅滿目,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科普圖書應有盡有。其實,家裡的存書量大小並不重要,孩子讀的書數量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真正喜歡並且記到心裡的有多少。俗話說:“寧吃好杏一個,不要爛桃一筐。”閱讀也是這樣的道理。因此,閱讀不能一味地追求數量。只有能引導、啟發孩子,孩子能與之產生共鳴的書,才是適合孩子閱讀的好書。

三、不強迫孩子讀書。每晚臨睡前,家長可以抽出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陪著孩子讀書;其餘時間不應強迫孩子閱讀,也不能隨便找一本書讀給孩子聽。家長可以培養孩子愛讀書的好習慣,但不能奢望“速成”,而要有耐心,慢慢來。當孩子學習累了,想玩耍一會兒,這時,家長不要強迫孩子繼續讀書。怎麼辦呢?為人父母者可以找一本好書,共同閱讀,並且交流一下閱讀心得。孩子看到這樣的情景自然會被感染,也想看一看這本讓爸爸、媽媽愛不釋手的書到底有什麼魅力。

四、不干擾孩子的思路。家長髮現一本好書後,可以先讀給孩子聽,再讓孩子自己看。在讀書的過程中,家長不要特意地加以解釋,也不要分析其中的具體情節。當孩子對某些內容難以理解時,家長最好讓孩子自己動腦思考,而不要越俎代庖。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古典名著,要讓孩子多讀幾遍。孩子有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家長不能低估。只有孩子自己理解的內容才記得牢。

五、不刻意引導孩子讀書。在親子閱讀過程中,孩子講什麼故事、讀什麼書,應該由他根據自己的興趣決定,家長不能干涉,更不能強迫。這樣做,目的是讓孩子明白“我的事情我做主”的道理。如果家長髮現了一本特別好的書,而且很想讓孩子讀,就可以問孩子是否有興趣。孩子喜歡讀,就推薦給他。(作者單位:榮成市石島實驗中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