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這三點,識人很簡單,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學會這三點,識人很簡單,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南懷瑾先生笑言聖賢原來也懂得相人之術,不過他們的相術與今日街頭巷尾的算命先生有所不同。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孔子觀察人,"視其所以",看他的目的是什麼;"觀其所由",知道他的來源、動機;"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做人是安於什麼,能不能安於現實。一個人做學問修養,如果平常無所安頓之處,就大有問題。有些人有工作時,精神很好;沒有工作時,就心不能安,可見安其心之難。

南先生認為,叟是有所逃避的意思,以"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三個要點來觀察人,就沒什麼可逃避的了。看任何一個人為人處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樣?再看他平常的涵養,他安於什麼?有的安於逸樂,有的安於貧困,有的安於平淡。做學問最難是平淡,安於平淡的人,什麼事業都可以做,因為他不會被事業所困擾。

"視其所以",是指要了解一個人,就要看他做事的目的和動機。動機決定手段。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蘇秦為揚名於天下而"錐刺股",易牙為篡權而殺子做湯取悅於齊桓公。我們要看他做什麼,更要看為什麼這樣做,要透過荷葉看到藕。如果我們僅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我們對人的認識又有多少呢?齊桓公被易牙所謂的忠誠所感動,結果落了個死無葬身之地。


學會這三點,識人很簡單,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觀其所由",就是看他一貫的做法。君子也愛財,但君子和小人不同,小人可以偷,可以搶,可以奪,甚至殺人越貨;君子卻做不來,即使錢財如同身旁的鮮花隨意採擷,他也要考慮是不是符合道。有時候不在乎做什麼、做多大、做多少,而要看他怎麼做,官做得大,卻是行賄得來的,錢賺得多,卻是靠坑蒙拐騙得來,那也為人所不齒。

"察其所安",就是說看他安於什麼,也就是平常的涵養。比如心浮氣躁,比如急功近利,比如眼紅心跳,比如一有成績就自視甚高、目中無人,比如一遇挫折就垂頭喪氣、怨天尤人,等等,都是沒有涵養的。這樣的人,做事有可能半途而廢,交友有可能背信棄義。只有踏實安靜的人才能有所成就,而不被身外之物所包裹。想想吧,越王勾踐如果沒有靜心,怎麼能臥薪嚐膽?司馬遷如果沉不下心,宮刑的痛苦還不纏繞終生,哪還有什麼心思寫《史記》?韓信如果沒有靜心,早成為流氓的陪葬品,還能幫助劉邦成就霸業?靜心是在寂寞中的堅韌,在困苦中的達觀,在迷離中的堅定,在庸常中的高貴,在失敗中的自信,在成功中的沉穩。有如此品質的人,誰又能懷疑他呢?

用這三點去識人,又怎麼不能夠把人看明白呢?孔子連說了兩遍,孔子似在肯定,又似乎在提醒人們做到這點又是多麼不容易!


學會這三點,識人很簡單,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歷來人們都認為,帝王之德,莫大於知人。人海茫茫,世事無常。要想真正瞭解一個人很難,正所謂"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在這裡,孔子為我們知人識人提供了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

除了孔子之外,孟子也曾經為我們留下了一些"相人"故事。


魏國的新王襄王即位了,第一次召見孟子,兩人見面談話的情形和內容,沒有作客觀的直接記述,只說孟子見過襄王以後,出來對別人說:這位新王,一眼看上去,給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像個皇帝。孟子又補充一句說:等到接近他時,再仔細地看看,他一點謙虛之德都沒有,一點恐懼戒慎的心情也沒有。


學會這三點,識人很簡單,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望之不似人君"這句話,後來便成了千古名言。直到今天,人們還常會借用這句話去批評別人,每個人都可以體會一下,當借用這一句話去批評別人時,自己的心理、情緒上,是什麼狀況,那一種心理狀態也是頗為複雜、微妙而難以形容的。

南先生說,一個越是有德的人,當他的地位越高,臨事時就越是恐懼,越加小心謹慎。當時的魏國,強鄰環伺,四面受敵,敗仗連連,國勢不振,襄王應該知道國君之難當。然而,他沒有絲毫的誠惶誠恐,反而志得意滿,這是一種"器小易盈"的表現。


人也有各人的品質。人之所以成功,自有他器度,有優良的品質。而看人的器度好壞,也如同鑑定東西品質好壞,從外形上即可看出一樣,從人的言默舉止之間,即可看出此人之氣質如何。如所謂"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對帝王人物的評語,就是對器度的描寫。


得人之道,在於識人。而識人之前,重在觀人。觀人重在言與行,識人重在德與能,不細觀則不能明識,不明識則不能善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為對一個人瞭解得越深刻,用起來就越得當,相處起來才能減少摩擦。


學會這三點,識人很簡單,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歡迎您在留言區交流。您的認可和鼓勵,是我們精進的最大動力!懇請您把今天的內容轉發給您的親朋好友。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