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有兩種痛苦,解決不了就只能勸自己隨緣

人這一輩子,有兩種痛苦,解決不了就只能勸自己隨緣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想要的追求不到,想得到的無處尋找,每天在得失之間掙扎徘徊。


就跟疫情期間的大家一個樣,平時忙得要死,嚷嚷著想要休息。夢想就是能躺在沙發上什麼也不幹。夢想真實現了,又天天嚷嚷著要出去,說待在家裡憋壞了。


人啊,沒有一刻不活在矛盾裡。


其實,人生的許多煩惱都源於對得與失的計較,把得失看得太重,就難免為得失而心意難平。《續高僧傳·菩提達摩傳》有云:“得失隨緣,心無增減。”就是告訴我們對於得失不必太過在意,一切隨緣,才能保持一顆平常心。


有人說:“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於生滅,心便能安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恆的喜悅。人因企求永遠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花開花落,草木枯榮,世間萬物的有無、得失都存於人的一念之間,不執著於此消彼長的得失,才能保持心態平和,獲得真正的快樂。面對人生的得失,我們應該淡然處之,不埋怨,不執念,不被得失所牽絆。


人這一輩子,有兩種痛苦,解決不了就只能勸自己隨緣


小學童不理解經書裡的“得失之間,全乎一心”之說,前去請教自己的師父。


師父沒有正面回答小學童,只是吩咐小學童說:“你幫我把茶葉拿過來。”


茶葉拿來了,師父又讓小學童泡上一杯茶。小學童把茶葉放入杯中,倒進熱水,只見茶葉在在沸騰的水中逐漸舒展開來,杯裡的水漸漸多了茶色,也散發出清幽的香氣,讓人覺得身心愉悅。喝完了茶,師父問小學童:“昨夜狂風驟雨,後院的花不知如何了?”於是兩人來到後院。經過一夜風雨飄搖,滿院一片凋敝、殘敗的景象。


“你現在懂了嗎?”師父意味深長地問小學童。


小學童若有所悟地點點頭。


小學童明白了,你明白了嗎?其實得失只存在於人的一念之間,你認為的得到便是得到,認為的失去便是失去。豁達的人明白得失出乎於心,心靜了,也就少了許多由得失而起的波瀾。


人這一輩子,有兩種痛苦,解決不了就只能勸自己隨緣


小學童問禪師:“你皈依佛門,講究四大皆空,那麼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禪師平靜地回答說:“為了自己的心。”

小學童一臉茫然,顯然沒有參悟其中的深意,禪師又補充說道:“這世界上的東西太多了,而當我們真正做到四大皆空時,世間的一切就都屬於我們了。青山綠水、藍天白雲,身心自由了,就擁有了一切。”

小學童仍然不理解地說道:“可是這些東西塵世間的人們一樣可以擁有啊。”

“不!”禪師肯定地說,“塵世間的人們心裡常常記掛著他們最想要的東西,比如財勢、名利等,一心想得到這些,也就失去了除此之外的其他事物。”


人這一輩子,有兩種痛苦,解決不了就只能勸自己隨緣


有人說:“人生有兩種痛苦,一是得到了自己追求的,一是得不到自已追求的。”患得患失便因此成了一副精神枷鎖。得失本在一念之間。當把得失看得過於重要時,就容易迷失真心,生出諸多煩惱。若能拋開關於得失的妄想,生活也就會灑脫、自在許多。得與失,有時只是你的一種心態罷了。


有個窮苦的樵夫好不容易蓋起了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總算有了遮風擋雨的地方。可惜好景不長,有一天他從外面回來時,發現自己的房子起火了,儘管大家七手八腳地幫忙救火,但還是無濟於事,最後眼睜睜地看著樵夫的家化為廢墟。


人們還來不及說些安慰的話語,就見樵夫拿著一根棍子在房子的廢墟上到處翻找著,人們以為他是想找出些值錢的東西,可是當樵夫拿著一把砍柴刀走出來時,大家都很疑惑。樵夫揚了揚手中的砍柴刀,笑著說:“只要刀,我就還可以努力建造一間更好的房子。”


人這一輩子,有兩種痛苦,解決不了就只能勸自己隨緣


故事裡的樵夫靠砍柴為生,大概他最明白不過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句古語了。辛辛苦苦建成的房子被燒燬了,他心裡自然不好受,但不管他怎樣悲傷,這種損失已經成了既定的事實,迴避不了,必須面對。所以,悲傷是次要的,生活仍要繼續,就需要保持樂觀,努力開創新的生活。


“欲生諸煩惱,欲為諸苦本。放下得失心,得之不喜,失亦無憂,隨緣應之。”在人生的每一階段,成敗得失和快樂煩惱都如影相隨,無論得意還是失意,我們都應當以淡然的心態來面對生活帶給我們的一切。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既然想要的不可得,得到的了自己追求的又不想要,那就不糾結於得失本身,才能以不偏不倚,以一顆平常心活出人生的境界。



好文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