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女寶打疫苗被扎哭,幾次想找醫生“講道理”,後知後覺萌翻了

新手爸媽一路成長,過程有如升級打怪。在所有的難關中,有一項的確很棘手,那就是帶著寶寶打疫苗。

小寶寶還好,很多扎完針後還沒反應過來,大一點的寶寶就不同了,脫下衣服的那刻就開始掙脫,父母各種威脅利誘,打一次針,孩子痛哭,父母出汗。

這有一個3歲左右的小蘿莉,在打針被打哭後就和醫生“結下了樑子”,幾次三番想要尋機報復,樣子真是太萌了。

3歲女寶打疫苗被扎哭,幾次想找醫生“講道理”,後知後覺萌翻了

3歲女寶尋仇記:“要不是我爸攔著我”

這是一個3歲的女寶,被爸爸帶領過來打疫苗。來到社區醫院,看到周圍很多小朋友,女寶覺得很新奇,還挺開心。

可是等到真正扎針的時候,她覺得事情並不簡單,這個時候想跑也跑不了了,爸爸按住她,醫生開始扎疫苗。

3歲女寶打疫苗被扎哭,幾次想找醫生“講道理”,後知後覺萌翻了

打過疫苗後女寶開始有些發愣,後來越想越生氣,竟然哭了起來。她一臉委屈,可是給她打針的醫生卻雲淡風輕,女寶準備找醫生“好好談談”。

她一下子從觀察室的椅子上跳下來,直接奔著醫生就去了,氣勢洶洶。爸爸見此趕緊攔在了女兒的面前,阻擋去路。女孩兒左突右閃衝不過去,哭得更傷心了。

3歲女寶打疫苗被扎哭,幾次想找醫生“講道理”,後知後覺萌翻了

在幾次努力後,女寶發現實在無法突破爸爸的關卡,只好放棄了,不過她還是十分氣憤地瞪了醫生一眼,算是報了這“一針之愁”。

這段視頻火了之後,很多家長留言分享自家孩子打針的囧事,並設想了一下這位女寶的內心獨白:哼,要不是我爸攔著我,後果很嚴重的,你懂伐?

分析:孩子“有仇必報”是好是壞?

這一幕萌翻了網友,不過孩子這記仇的性格,也引發了爭議。孩子有仇必報是好是壞呢?這個問題需要辯證地看。

別人打了我,我要不要打回去?

3歲女寶打疫苗被扎哭,幾次想找醫生“講道理”,後知後覺萌翻了

如果是孩子之間打打鬧鬧,或者兩個孩子本就十分要好,不建議家長直接干預,而是讓孩子自行解決,很多都屬於摩擦和“誤傷”,沒多久就和好如初了。

如果是別的孩子打完就跑了,不建議立刻追打,而是和家長或老師反映情況,一來保證自身安全,二來他已經停止打人,不必“過度防衛”。

3歲女寶打疫苗被扎哭,幾次想找醫生“講道理”,後知後覺萌翻了

如果孩子受到了欺負,一定要懂的反擊,不僅是武力上的,還有求助甚至訴諸於法律。

父母要教育孩子,不要主動打人,更要學會保護自己。

“任何時候都不能吃虧,要打回去”,這種想法是有缺陷的,回擊的前提是教孩子分清是非,就像這個萌娃一樣,她如果理解了打疫苗的好處,也許就沒這麼大情緒了。

3歲女寶打疫苗被扎哭,幾次想找醫生“講道理”,後知後覺萌翻了

孩子打疫苗時怎麼抱娃?

家長抱孩子打針,最常見的兩種錯誤方法,一是矇眼,本來是想降低孩子的恐懼心理,結果因為看不見反而更加反抗和恐懼。

二是顧上不顧下,只抱住了上半身,小腿卻依然可以亂蹬亂踹,這對孩子自己和旁人都有安全隱患。

看看正確的姿勢,以給孩子左上臂打針為例,各位家長學起來。

3歲女寶打疫苗被扎哭,幾次想找醫生“講道理”,後知後覺萌翻了

1. 家長坐好後,讓孩子坐在自己的左腿上,用大腿夾住孩子的小腿;

2. 與此同時,用左臂環抱孩子,將孩子的頭部靠在左肩部;

3. 將孩子的右臂放置在自己身後,右手握住孩子的左手,以防其在接種過程中亂動。

這種姿勢的好處是能讓孩子更有安全感,還能抱緊孩子,讓打針的過程更順利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