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與單向街書店:揣著文人的名片籌著商業資本

“我不知道我們欠上帝或自然一個死亡,但不管怎樣,自然會來收拾,但我們肯定不欠平庸任何東西,不管它打算提出或至少代表什麼集體性。”

——哈羅德·布魯姆:《如何讀,為什麼讀》

許知遠與單向街書店:揣著文人的名片籌著商業資本


許知遠選擇了在單向街書店成立15週年的2月24日發起眾籌求助計劃,求助信息一經發布便在朋友圈刷屏,也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

但是,一個深諳眼球經濟之道,已經過了生存期,正朝著多元化發展,大眾眼中“商業逆襲”的創業典範,在經歷了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後,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就突然間滅失了嗎?

許知遠與單向街書店:揣著文人的名片籌著商業資本


好名字,單向街書店

文如其人,人如其名,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發展中,名字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種文化,許知遠及一幫文青小夥伴把德國文學家瓦爾特•本雅明一本著作《單向街》,直接就“拿來”做了位於圓明園東門內的依咖啡廳長廊而設的圖書館名字。

不管是當初忽發奇想的順手拈來,還是文青們深思熟慮的策劃,可能大家都沒有想過,這個承載了他們希望和追求的“單向街”走到今天,已然15載,從一個單體書店,發展並進化為一個多元文化品牌,有連鎖的體驗書店,有新媒體,還衍生了“單系列”和Young thinkers三條產品線。單向街書店成為更加立體的單向空間,實現了線上線下,朝著聽覺、視覺、觸覺、味覺的全方位“抓眼球”的經濟發展,一往無前地在創業路上狂奔。

“單向街”已不僅僅是一個書店的名字了,它是深受青年人喜歡的“精神補給為主旨的獨立書店”;它是文藝青年的“理想主義者營造的烏托邦”;它向社會大眾樹立了“做持燈的使者,讓每個人體驗被點亮的感覺”的鮮明形象。

許知遠與單向街書店:揣著文人的名片籌著商業資本


單向街書店的價值絕不止於售書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信息、經濟的全球化,“注意力經濟”又被形象地稱作“眼球經濟”已是目前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正如美國一篇題為《注意力購買者》的文章中所說:“獲得注意力就是獲得一種持久的財富。在新經濟下,這種形式的財富使你在獲取任何東西時都能處於優先的位置。”

許知遠及創業團隊,從一間實體書店起步,但他們的理想並不僅是賣許多許多的書,他們有更高的追求,早在2006年就開始了眼球經濟的創業。

這個由媒體人組成的創業團隊,他們早早地洞見了:注意力作為一個個體資源是有限的,若從全社會總體角度看,它又是非常豐富的資源,其再生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從而引發的經濟效益是具有倍增的乘數作用。


許知遠與單向街書店:揣著文人的名片籌著商業資本

於是,偏安一隅的單向街書店除了賣書外,做得更多的是體驗式的分享閱讀,以沙龍的形式進行經營。

媒體從業經歷的他們手上攥著一大把一大把文化和演藝界的名人明星資源,不走尋常路的詩人西川是單向街圖書館第一個來與讀者面對面分享的嘉賓,之後,單向街圖書館每期都邀請一些知名的作家、名人如洪晃、陳冠中、莫言、嚴歌苓等來演講。

這家書店成為頂級作家、導演、藝術家、以及來自四面八方的年輕人頻頻光顧的場所。名人的粉絲後來大部分成為了單向街圖書館的粉絲。名星的光環就是最高效的吸粉器,路人轉粉絲,粉絲成為擁躉,慢慢地,單向街圖書館聚合了龐大的粉絲群,圈粉的同時,他們開始做粉絲社群管理。粉絲社群的閱讀行為不是私下個體進行的,而往往是群體性的,"粉絲"對於偶像的狂熱追隨和熱情投入中,往往伴隨一系列同樣狂熱的消費行為。


許知遠與單向街書店:揣著文人的名片籌著商業資本

粉絲社群和粉絲經濟


單向街圖書館恰恰抓住他們以情緒資本為核心這個特點,以此為營銷手段增值情緒資本,簡單地說,就是粉絲們既帶動了店銷,又擴散了單向街的品牌,這為單向空間集聚了龐大的基礎用戶,為拓展多元業務尤其是新媒體奠定了殷實的用戶家底。

意力商品化始終是這個團隊的創業核心。於是,15年來,他們打造“單向街”品牌的同時,“許知遠”個人品牌也悄然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隨著單向空間與騰訊合作推出的視頻節目《十三邀》,單向空間一波又一波精彩的策劃,“單”品牌與“傑出知識分子許知遠”的名人光環相互輝映,兩者的品牌價值遠遠高於單向街書店的年售書量。


許知遠與單向街書店:揣著文人的名片籌著商業資本

單向空間的數字品牌價值一直保持穩步增長


據2019年數字品牌榜數據顯示,單向空間的數字品牌價值一直保持健康穩步增長,並在2019年10月29日DB總值達到最高31,557,322DB。這意味著,單向空間在用戶頭腦中的心智達到一定的佔有率,從而品牌向下引力和向外的動力很足,已經具備了品牌號召力聚攏相應的客群的效益。

盈利來源不在實體的單向空間,何至於要眾籌續命?

單向街圖書館創始人之一於威曾經說過:“我們未來盈利來源不是實體,而是衍生業務,尤其新媒體這塊。”

在實體書店倒閉和關停潮中搖搖欲墜時,許知遠及團隊獲得了資本的青睞,眼光毒辣的“摯信資本”給投了千萬美金,“眼球經濟”創業初步獲得成功,也迎來了高速發展的時刻。

單向街圖書館變身為單向空間,在這個提供智力、思想和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間,衍生出一個“單讀”的沙龍品牌、一本“單讀”的雙月版的雜誌、一個名為“單廚”的餐飲品牌、以及原創設計品牌“單選”。


許知遠與單向街書店:揣著文人的名片籌著商業資本

單向空間的多元業務

好會玩呀!媒體人創業團隊真的是資源整合高手。

“單談”是過去沙龍形式的重新包裝,雖然新瓶裝舊醋,但架不住大家喜歡,且“單談”運營團隊也很上進,莫言、陳丹青、白先勇、嚴歌苓、田沁鑫、賈樟柯、賴聲川、柴靜、梁文道……圍著,激動著的20多萬粉絲們可以遇見所有想見到的名人和偶像。


許知遠與單向街書店:揣著文人的名片籌著商業資本

單讀男主播 &傑出知識分子&文化商人


而許知遠親自擔綱男主播的“單讀”音頻,讓聽書的人用全新的視角和文體看世界,從語言和思維上改變,耳濡目染下,不知不覺中對“單”品牌情根深種。

用創意美食,用味蕾勾引那些熱愛更高層次享受者的“單廚”,更厲害了!每一道,每一鍋,除了讓消費者感到口腹無比的滿足外,在乖乖奉上銀兩後,還不自覺地在曬朋友圈,獲得無數的“點贊”轉發,好口碑就這樣在自詡高逼格的夢想者、夢遊人、精緻生活主義者中傳播著,示範著,也引領著,誰可以抗拒美好吶?

那些打著“原創設計”烙印的衍生品,“單選”光名字就讓人覺著“我最獨特”,這讓“原創設計”粉絲、擁躉都感到了那寶貴的共鳴,“買買買”自不在話下了。


許知遠與單向街書店:揣著文人的名片籌著商業資本


更不用說躋身於新媒體浪潮的“微在”,恰恰手握龐大的“單氏忠粉”,基礎用戶什麼的,有了前期積累,又何懼用戶閱讀習慣和媒體產業迅速變化?許知遠及創業團隊早早就做了這方面的準備,只是找準了這個“勢”,順勢把最擅長的強項做成商品而已。

這一切都是或以“文化”為內涵,或以“文化”來調味的“眼球經濟”的商品,不得不說,許知遠及單向團隊從創業開始就深諳資本籌措之道。

從許知遠及團隊的發展軌跡來看,單向街實體書店與其他傳統書店關注點不一樣,這裡賣書數量多少,售書收入多少,似乎不是最重要的,哪怕年售書收入抵不上年鋪租,他們也能克服。


許知遠與單向街書店:揣著文人的名片籌著商業資本

創業9年的單向街終迎來了資本的青睞


圓明園店租金漲價被迫搬遷,愛琴海和朝北大悅城看中了單向街的品牌號召力能聚攏客群,以及自身引入“文化”品牌的戰略考慮,主動向單向街伸出橄欖枝,免場租邀其進駐。這兩個資源與單向街的一拍即合,也是“眼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有成熟的商業模式,有閃閃發光的文化品牌,耀眼的名人光環,還有背靠有錢的資本大佬金主,說單向空間要眾籌續命?受疫情影響是事實,但“眾籌續命”嘛,這也許就是個煽情的說法罷了。

真求助,還是借疫情之勢的眼球營銷?

2020年開春,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確實重創了民宿、商業、餐飲業、旅遊業等,正當社會大眾將目光聚集到疫情復產復工之時,單向空間在粉絲社群發起了“走出孤島,保衛單向”自救眾籌計劃。


許知遠與單向街書店:揣著文人的名片籌著商業資本

眼球營銷從眾籌計劃開始


哎呀,這一下就擊中人最柔軟的心,不要說以情緒消費的“老鐵粉”不能容忍“單向”沒了,就連路人,都因為“疫情遲遲沒有盡頭”而感同身受。於是,只在單向空間自有媒體渠道發佈的自救計劃,迅速被轉發,非理性的情緒發酵,形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眼球營銷,因疫情不能去單向空間現場幫襯和消費的,大家就在網上支持:關注的,轉發的,增粉的,網購的,捐錢的,宣傳報道的......

從眾籌求助信中“預計書店 2 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 80% 之多,對這個本來就利潤微薄的行業來說,這意味著絕境,”說的是大實話,受疫情影響,遭受重大打擊也是真情流露,但又讓人不禁想知道,書店收入究竟在“單”的多元業務中,所佔比重是多少?難道僅1、2個月低收入就讓其陷於絕境了?

自2月24日至今,單向空間沒有公佈此次眾籌的結果,但“疫情無情但人有情”,從其洶湧如潮的聲援大軍中可預知,依靠“文人情懷”策略很窩心,放下知識分子自傲的許知遠很動人,單向空間積極自救的態度很正能量,“單粉”們的能量很巨大,這一切的結合,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效應,眾籌計劃或許不僅可以幫助單向解決當前困難,還結結實實借“疫情之勢”營銷了一把。


許知遠與單向街書店:揣著文人的名片籌著商業資本

單向空間自救計劃之一


“眼球營銷”目前效果很好,後期效益更值!

在網絡時代,注意力之所以重要,是由於注意力可以優化社會資源配置,也可以使網絡上獲得巨大利益。前有2009年單向街書店因漲租無奈要搬離圓明園時,“單粉”就在網上發起募捐,號召4000位讀友每人捐100元錢,要把單向街留在圓明園。資本焉能看不到這樣一個極具圈粉能力的書店所承載的文化情懷?得!單向街就從一個偏僻的小眾書店,走入了人流量密集的商業中,被更多的人看到和認識;也如願以償地引來了VC資本,獲得了可持續發展的強力動能。

如今,這一波自救策劃,掀起的豈止光是滔天的眼球關注?就如許知遠在一次採訪中提到:“在朝北的成功案例之後,很多商業地產開始邀請我們,張帆每天幾乎都會接到電話,別墅也有,還有外地的。直接說,給你們一個面朝大海的1000平米的位置。”,瞧瞧,這就是眼球經濟的威力,所產生的文化品牌溢價。

不管真是因“糧草告急藉助所有人的力量撐住書店”還是借勢營銷,大家都不希望城市裡沒有書店,都不願意看到實體書店經此一“疫”都撐不下去而消失,除了等待疫情過去,復產復工等待經濟復甦外,單向空間不被動等待,積極擁抱春天的自救做法也給實體書店帶來正面的,可借鑑經驗。


文化商人向資本和擁躉遞送的文人情懷

儘管“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是商業的本質,儘管文人與商人所追求的價值取向多麼的不同,無論是多麼沸騰的商業化時代,無論多麼喧囂的互聯網時代,在物質潮流裹挾中,總存在人文主義和文化情懷。

許知遠及團隊正是“輸出文人情懷”的高手,總是從思想引領開始,就如許知遠曾經說過:“未來都是高度會思考的公司才是領先者,我們希望成為高度有思想性的公司。”

在一次談到實體書店問題時,許知遠曾這樣說過:“光合作用的倒閉對我們有一定的觸動,感覺那麼好一個書店就關門了?他們是資金問題導致的,但是資金對我們是問題,其實也不是問題,因為我們從5個到13個股東,沒錢了股東就拿錢進來,所以之前我們更像個NGO。”

從這些隻言片語可知,許知遠及團隊都深諳資本運作之道,更擅長資源整合,從單向街的一路走來,他們將其最強項的“眼球經濟”商品化發揮到極致但又未來可期,這才是單向空間核心商業模式。

許知遠與單向街書店:揣著文人的名片籌著商業資本


結語:

傳統的,固守自封的書店不一定捱得過這個疫情下“寒冬”,但單向街已不僅是一家實體店,而是多元發展的單向空間,雖然同樣深受疫情影響,但許知遠及團隊並不消極等待,而是主動擁抱春天,放下文人的自傲,積極自救,且他們富有籌資經驗,深受資本青睞,誠如本雅明在《單向街》中寫道的“少數人尋找永恆的航行”,或許,這次借疫情傳輸的積極自救的態度和文人情懷能得到社會和資本的認同,疫情過去後,單向空間的發展未必受限。


作者簡介:迷迭香Love ,公益踐行者,讀書看世界、思考人性、研究各種社會組織治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