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掉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一直盲目努力

之前有一個高中師妹找到我,說她已經快要崩潰了,因為她每天起早貪黑地讀書,最終卻沒有換來一個好成績。

“我的努力根本沒有用,因為我從根本上就不行,我不聰明。”

面對她的哭訴,我只想到了一個問題。我問她:“你有沒有制定過任何學習計劃?”她回答沒有的時候,我對她的事情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因為毫無方向的努力,只有一個結局,那就是失敗。


廢掉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一直盲目努力


1


關於這個問題,再跟大家講個故事。

貞觀年間,長安城西的一家磨坊裡有一匹馬和一頭驢子。馬在外面拉車,驢子在屋裡拉磨。貞觀三年,這匹馬被玄奘大師選中,出發經西域前往印度取經。

17年後,這匹馬馱著佛經回到長安。它到磨坊會見驢子,向它談起這次旅途的經歷,那些神話般的境界,驢子聽了大為驚異。驢子驚歎道:“你有多麼豐富的見聞呀!那麼遙遠的道路,我連想都不敢想。”

老馬說:“其實,我們跨過的距離是大體相等的,當我向西域前進的時候,你一步也沒停止。不同的是,我和玄奘大師有一個遙遠的目標,按照始終如一的方向前進,所以我們打開了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你卻被矇住了眼睛,一生就圍著磨盤打轉,任憑怎麼勤奮努力都無法向前邁步。”

知乎上的鹽選專欄,關於努力,有一句熱度非常高的話:找對方向是一切努力的根本前提。


廢掉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一直盲目努力


上面的故事寓意亦是如此。

為什麼那麼努力最終卻一無所獲?不是努力出了問題,而是方向出了問題

毫無方向的努力就像矇眼打敵人,這種盲目地四面出拳帶來的不安全性、不確定性和失控感,引發了你內心的焦慮。

這種焦慮我們可以稱之為“努力型焦慮”。

當一個人在生活中反覆體驗到這種努力型焦慮,就會習得性無助,此後,他們就會陷入“做什麼都無濟於事”的無奈與絕望之中。

更有甚者將這種焦慮當做動力,最終只會陷入一種“努力和焦慮”的惡性循環當中。

你不斷往一堵牆上撞,只會頭破血流。

你很努力,但可悲的是,你的努力沒有效能,你跳脫不開。

勃朗寧曾說:“只有朝著一個方向努力,一切才會得心應手。”


廢掉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一直盲目努力


《令人心動的offer》中的何運晨,因他的優秀而圈粉無數。這優秀背後,是律師職業能力系列競賽、浙江高級人民法院實習、北航法律公益中心負責人等等與專業息息相關的經歷的加持。

將力氣用在一個地方,才能重磅出擊,最終獲得人生路上真正想要的東西,不必再苦苦追尋、焦慮萬分,卻一無所獲。


2


網上有一句話說:“以多數人努力的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但是我認為,“努力”本身就是一種天賦。

真正的努力,是首先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並且能時刻投入當中,持之以恆。而非內心煩躁焦慮,表面廢寢忘食,行動上南轅北轍。

天賦的核心便是,做一件事時專一心靜。

而大多數人所謂的努力是什麼呢?

是勉強自己做不樂意的事情,是他們自己覺得枯燥、無趣,但是卻又認為是正確的、是該做的,所以逼自己去做。

2020年1月16日,在最新結束的深圳游泳冠軍賽400米自由泳的比賽當中,孫楊以3分44秒07分的成績奪冠,完美超越霍頓奧運奪冠數據。

孫楊曾表示,他永遠不會離開泳池。


廢掉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一直盲目努力


而回望孫楊的游泳歷程,一次又一次地奪冠,這不僅取決於先天條件的優勢,更是後天專一堅持的努力。

在2015年,孫楊曾經算過一筆賬:7歲到24歲之間他遊過的所有距離。最後算出的結果是47550Km,而地球的周長是40041.47km。

也就是說在他24歲的時候,已經遊了地球一圈多了。

這種對一件事的驚人專注力,成就了中國游泳神壇的第一人。孫楊明白且熱愛自己正在做的事,他懂得排除外界的影響專心追逐夢想,因此他的努力是真正的努力,這也是他的天賦。伴隨這種努力而來的不會是焦慮,只會是成功。

人生就像一個箭靶,你要先將手裡的箭射出去,才能知道能不能射中靶心;或者才能知道,你的方向離靶心還有多少距離。要先確定一件想做的事,勇敢嘗試,堅持下去,你才能發現自己最終所愛。

即,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先審視自身,找到一件感興趣的事,然後,交給努力和堅持。


廢掉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一直盲目努力


3


找到人生的方向,這本質上是一個關於如何找到自我價值感的問題。

當下社會物慾橫流,大部分人都被這股洪流裹挾前進,他們為了不被社會甩在後頭,逐漸丟棄本身價值,去學習社會“必備”技能。

“《年輕人,為什麼我勸你要學一點python》、《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沒有這三項底層能力,別想拿高薪》……”

諸如此類販賣焦慮、使人不斷失去自身價值感的文章,層出不窮。


廢掉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一直盲目努力


當下大部分的人總是覺得應該珍惜時間,在各個知識領域稍有涉略,騎驢找馬,從一個身份跳到另一個身份,從一份工作跳到另一份工作,人生永遠是無縫銜接的。

他們總是在進行身份的轉換,不懂得停下來好好想一想,迷失了自己。最終只能像叔本華說得那樣:

“人生有如鐘擺,擺動在痛苦和怠倦之間。”

陳法拉在演藝事業如火如荼的時候,急流勇退,到英國學習戲劇表演,攻讀碩士學位。因為這是她給自己規劃好的人生方向。她不會因為外界物慾的誘惑,就丟棄本來努力的人生方向。因此她才可以活得那麼坦然和瀟灑,活成了別人眼裡的成功。


廢掉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一直盲目努力


我覺得,在想不清楚的時候,你最好能夠停下來看看,先找回自己,當你怕錯失機會,反而有可能錯失更大的機會。

因為你真正需要解決的,是找到自我的價值。

我有一個臨近畢業的師姐,在所有人都忙著找實習工作、考取教師資格證、考研的時候,她放棄了在這個緊迫階段作出任何選擇,而是去參加各種沙龍活動,聽取各個行業的出色人才的經驗和建議,去不斷地思考、順清人生的路數。

“現在迷茫和焦慮是我的常態,在我還不知道想做什麼的情況下,任何選擇都是沒有意義的。”

“我必須先找到我自己。”

這是她留給所有人的答案。

最後這位師姐,找到了自己和心中的選擇,在慢於他人做選擇的情況下,獲得了令人心動的人生髮展。


廢掉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一直盲目努力


4


我很喜歡一句話: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在充斥著迷茫的環境裡,找準方向,認清一個目標,撥開雲霧,你才能走得大膽從容,而不是內心焦灼、如履薄冰。

你才能最終實現自我價值,不負短暫韶華。你才能在閉塞的人生長河裡,喚醒生命的氣息。而不是被盲目的努力,廢掉你的情緒和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