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建設需加強頂層設計,變革課堂教學

中國教育信息化建設正處於“轉段升級”的新時代、新階段。

2018年4月《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發佈,表明教育信息化正從1.0時代走向2.0時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2019年中共國務院發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進一步要求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育應該如何變革?信息技術應該如何與教學相融合?師生的信息化素養如何提升?信息化建設如何符合地區、學校、課堂的特點?每一個問題都值得深思。

近日,由北京市教育學會、海南省教育學會主辦,北京四中網校承辦的2019年中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大會暨“互聯網+”智慧課堂教師研修活動在海口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領導和專家分享了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2.0建設需加強頂層設計,變革課堂教學

教育信息化建設需加強區域頂層設計與管理驅動

在新的時代,已經有很多學校開始探索信息化建設,但如果無法形成互聯、共享,則可能會出現信息孤島,重複建設。

天津市寧河區教育局副局長孫友彬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設有兩點非常重要:第一、需要領導層面的重視。領導層面的視野範圍需要將教育信息化作為一個焦點。第二,需要加強頂層設計,進行科學規劃。教育信息化的頂層設計,僅僅在一個地區層級還不夠,至少要有省級規劃,在此規劃下進行統籌安排。

2016年天津寧河區教育局對信息化建設進行了規劃,相較此前各校的碎片化發展,進行區域科學規劃後,學校的資源使用率進一步提升。

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是教育信息化2.0時代發展的重要議題。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也需要在頂層設計的層面進行提升。天津市寧河區教育局副局長孫友彬總結了三點當地經驗:

第一、以考促訓,以評促訓方式,提高教師應用能力和水平,開展全員基礎培訓。2018年開始對每年新入職教師進行白板應用考核,2019年對全體教師進行白板深度技術和教學融合的培訓,讓全體教師時刻保持接受新技術新思想的學習狀態,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

第二、拓寬培訓領域,組織老師到各地集中培訓。

第三、實施評估制度,規範學校信息化建設。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天津市寧河區開展多種學習活動,包括優秀案例評選、優秀課例展播、課堂翻轉大賽。開展智慧課堂實驗研究,利用雲平臺進行備課授課,將數字資源呈現給學生。

海口市美蘭區教育局局長梁東喜介紹當地的教育信息化實踐時,提出了一些值得探索的問題:

第一、教師的理念和意識需要強化,教師需要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學科涵養的持續提升。

第二、智慧課堂和實驗學校需要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區域內共享。

第三、集體教研、線上遠程工作需要推進。

在此基礎上,美蘭區下一步將進一步建立互聯網+教育大數據平臺,到2024年覆蓋全市學生;建設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學校,帶動學區教育信息化發展;對校長、教師進行多方面培訓,提升領導能力和信息素養;加強學科課程資源和學習資源建設,建立起制度和激勵機制,發動本校教師在教案作業、優質課等方面進教研和創新。

無論是從海口市美蘭區,還是天津寧河區建立的各種制度來看,加強頂層設計,管理驅動是突破教師瓶頸、提升教師素養,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方式。同樣,對於邊遠地區而言,頂層設計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也尤為重要,同時,頂層設計還要符合當地的情況。

青海省西寧市是一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不高的地區,而且在這裡,兩個學校之間的直線距離不超過2公里,但可能需要走上4、5個小時才能到。因此必須要有信息化建設。西寧市教育局副局長劉純生認為,在西寧,教育信息化要解決的主要是教育公平發展和教育質量的問題。

考慮到當地教育現狀,青海省西寧市運用教育信息化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教育進行了變革:

第一、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在城市和農村學校分別搭建錄播系統,讓農村學校也可以享受城市教學資源。

第二、縮小課堂體驗差距。2019年5月,西寧市成為全國首家以招商引資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和北京四中網校建立合作的城市,實現北京四中網校數字化教學平臺及資源在西寧市133所中學全覆蓋,3年內免費向全市13萬餘中學生開放使用。

第三、縮小教研和培訓之間的差距。原本在偏遠鄉村中學,每個學科只有一到兩名教師,教研活動無法開展,如今,西寧市可以利用遠程互動、錄播教室進行共同教研。

從西寧市的探索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建設也為西部地區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可喜的變化。

信息技術如何變革課堂教學?

教育信息化2.0時代背景下,課堂教學的模式在傳統課堂的基礎上也不斷變革,如今已經演變出來了三種模式,分別是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和雙師課堂。

傳統課堂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知識傳達和吸收內化,這樣的模式在翻轉課堂上發生了轉變。在翻轉課堂上,學生在上課之前,可以自己利用微課資源接受知識,而在課上,則更加側重於知識的應用。

混合式教學,則是讓平板等終端設備走進課堂,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可以快速瞭解學生的情況,實現精準教學,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雙師課堂是有兩個老師,知識傳遞這部分由線上名師來解決,而內化吸收的部分,則交給線下老師在課堂上解決。但這種方式的不利之處在於,偏遠地區學生的學習進度很難跟上名校的學生,所以一些學校將雙師直播課改變成了雙師錄播課。

這三種課堂教學的模式,也正是四中網校一直在探索的。據北京四中網校副校長、教研院院長李永介紹,過去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裡,北京四中網校所做的就是推動課堂教學創新與重構,並且在四個方面建立了自己的壁壘。

首先,是優質的資源。北京四中網校以北京四中為核心,將全國各地名校名師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集結在了一起。

其次,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進行深度融合的教研能力。四中網校基於對技術、對教研的理解,針對三種教學模式未來將分別配套相應教材,並且把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落實到PPT、教案、信息技術每個層面。

第三,豐富的經驗。四中網校和三千多所學校一起進行教學改革,學校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是四中網校解決了很多遍的問題。

第四,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作為輔助,為教學減負增效。

自2015年開始,太原市第十一中學便開始實踐翻轉課堂,於2018年和四中網校平臺建立合作,用三年時間做出了500節微課作為翻轉課堂素材,固定時間為學生推送下一節課的前置學習任務,通過翻轉課堂,打破傳統的課堂限制,讓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

“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這幾年,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狀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二中校長劉錦說,從2015年學校開設智慧課堂,經過近五年探索,智慧課堂已經成為了學校的特色。下一步,學校將繼續以信息化為手段,進一步擴大優秀教育資源覆蓋面,讓教學更加個性化。

人工智能時代下,技術如何輔助教學?

“我們今天談到基礎教育,就必談互聯網,必談信息技術,也離不開人工智能。”原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說。

現如今,“人工智能+教育”應用主要是兩個方向,一個是把人工智能本身當作一個學習的對象,提高孩子們的人工智能素養;另一個把人工智能本身當作工具來去解決教學當中的問題。

人工智能技術用於教學輔助工具時,可以大大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學生作業負擔過重的原因之一,是傳統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會讓孩子重複學習已經會了的知識,為達到教學目標,就要延長學生學習時間,這便形成了惡性循環。而利用人工智能推動學生個性化學習,會讓學生學習更加有效。”劉長銘說。

以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作為輔助,也是寧夏石嘴山市過去一年推進教育信息化時一直在探索的事情。

在 2018年7月,寧夏獲教育部批准成為全國首個“互聯網+教育”示範區。而石嘴山是寧夏作為全國互聯網+教育示範區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城市。寧夏石嘴山市教育局局長劉金星提到,人工智能在當地教學教研中的應用主要是兩個方面:

第一、利用人工智能推進減負。並不只是在網上有大量資源,而是有大數據技術作為智能化的教學助手,進行精準教學。基礎教授方面,通過大數據技術給教師帶來精準診斷、評價,幫助教師進行精準教學。

第二、運用教學系統和智能觀課系統。聽課不再只是以前帶著筆記本到教室聽課,而是在這個系統裡,通過大數據評價之後,多維度的進行排查。

此外,還有一些體驗性、沉浸性的學習助手,對孩子難點突破非常有效果。

“我們逐步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優質資源共享共生的系統。學校通過一年的學習積累,形成了個人教師資源庫和石嘴山市優質資源庫。”劉金星說。

寧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學校長陳光華校長分享到,目前寧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學在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方面,構建出了“3+1”模式:

智能閱卷系統,能夠使得教師閱卷工作量減少40%以上,減輕了教師精力不足的問題,提高了教師的效率;

智能分析系統。教師可以利用智能分析系統,分析學生的薄弱點所在,促進精準教學和精準教研;

個性化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做題效率,減少重複做題。

除了為教學提供輔助之外,石嘴山市第三中學還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精準化管理,及時瞭解學校教學、教研的開展情況。

“在教育信息化發展較落後的地區,很多老師認為,學校有一流的生源,一流的師資,一流的升學率,為什麼還要推進人工智能教學?”陳光華提到,教師應該轉變觀念,主動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學。

“教師應該保持清醒的自覺,人工智能時代的老師要從知識的搬運工轉變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活動者、對話者、幫助者、陪伴者。人工智能時代,老師應該主動變革,主動轉變。”

或許教育信息化在全國各地的應用水平各一,信息化技術為教育減負增效,一定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方向。正如太原市第十一中學樊曉東校長曾分享的這句話:

“如果想改變世界就首先將自己變成你想要的樣子,當足夠多的人行動起來,就會形成一場運動,如果這場運動有足夠的能量,在教育領域將是一場變革。”

文章選自多知網,若侵聯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