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拱橋:三臺新生鎮的一道江南風景


秦家拱橋:三臺新生鎮的一道江南風景

在當地有蘇州橋之稱的秦家拱橋位於四川省綿陽三臺縣新生鎮青槓村。

秦家拱橋原本叫“蟠龍橋”,因當地村民基本上都姓秦,橋又是秦家先人秦清明修建的,所以當地村民都稱為“秦家拱橋”。

秦家拱橋:三臺新生鎮的一道江南風景

橫跨在秦家河(又叫豆瓣河)上的拱橋為單拱橫聯橋,拱跨9.8米,橋長28.8米,寬5米。秦家拱橋沒有像其它鄉間拱橋那樣,拱跨在兩山或溝壑之間,而是在平坦的秦家河兩岸,逐級抬升上橋的引道至中間架拱位置,兩邊的引道分別共有三疊臺階、三重平臺。據三臺縣文管所文博館員左啟介紹,秦家拱橋的這種建造法寓意“步步高昇”、“連升三級”。


秦家拱橋:三臺新生鎮的一道江南風景

秦家拱橋的護欄部位和橋的兩端不但雕鑿有精美的圖案,橋東西兩端引道的入口兩側,一左一右還有兩隻昂首迎客的石獅,橋拱上還有栩栩如生,昂首面向上遊的龍頭,龍嘴裡含的石頭寶珠也還完整保存,擺向下遊的龍尾與龍頭遙相呼應,再配上鐫刻在橋兩壁門額上,書法精美的 “澄波”、“淨水”文字,在橋兩岸古柏、竹林以及河水的映襯下,古樸優雅,確有一些江南蘇州橋的韻味。


秦家拱橋:三臺新生鎮的一道江南風景

在秦家拱橋橋西的竹林裡,建橋碑依然佇立不倒,但碑帽已經跌落在一旁。橋碑上刻著“青槓沱”、“蟠龍橋”,“秦清明建修”、“督工工匠楊邦友”、“大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十二月十六日吉立。”

秦家拱橋:三臺新生鎮的一道江南風景

在當地,秦家拱橋有兩個不同版本的建橋故事。

第一個傳說是秦家拱橋沒修建前,秦家才子秦清明功成名就後,回家就去拜見啟蒙老師和宗族長輩,其老師和宗親誤以為他是個忘記師恩和宗族長輩的人,拒絕見秦清明,也不讓他進宗祠。

秦家拱橋:三臺新生鎮的一道江南風景

當時的秦家河上只有一座小木橋,一遇洪水,橋就被沖毀。於是有人提議要秦清明在秦家河上建一座石板橋,否則永遠不讓他進宗祠。這個提議讓宗族裡一個同輩產生了不良心機:如果讓秦清明修建一座大石拱橋,必然掏空家產,於是聯合其他族人,要秦清明建大石拱橋。秦清明其實是個清官,但他覺得建橋是好事,答應修橋。誰知按族人的要求預算費用後,才發現用盡家產,也修建不起大石拱橋。


秦家拱橋:三臺新生鎮的一道江南風景

一天早上,心情憂悶的秦清明去秦家河邊垂釣,途中發現一條瘦骨嶙峋的流浪狗睡在路邊,看樣子已經餓了好幾天,頓生憐憫之心的秦清明將準備用來做午飯的乾糧餵了流浪狗。流浪狗吃完後,咬住秦清明的褲腳,將他往附近一片亂墳崗上拽。秦清明以為亂墳崗上還有狗崽崽,就跟著去了。

流浪狗將秦清明帶到一大堆枯樹葉邊後,不斷地對著他輕聲嘶叫,似乎裡面有什麼東西。秦清明刨開樹葉,想不到樹葉下有幾塊殘缺不全的古代墓磚,墓磚下面,竟有一大堆白花花的銀子。

秦家拱橋:三臺新生鎮的一道江南風景

秦清明用這筆意外財建起了秦家拱橋。宗族長輩原本要以他的名字作為橋名,但秦清明堅持要以“蟠龍橋”命名。但後人為了紀念他建橋的功績,均習慣稱為秦家拱橋。


秦家拱橋:三臺新生鎮的一道江南風景

第二個版本帶有濃厚的嫉妒和封建色彩,但傳說很廣。 據秦家後代,當地村民秦延樂講述,當初建橋時,作為古橋設計師、督工石匠,住家與青崗村連界的新生鎮揚柳村人楊邦佐嫉妒秦家在外地當官的多,勢力大,擔心秦家今後欺負當地外性人,於是起心禍害,在秦家拱橋開工時,暗中下了一道“秦家官員多,是福還是禍?橋是彎弓河是劍,射死秦家翰林院”的咒語 ,意為拱橋建成後,秦家河就是一把利劍,秦家科考進入翰林院,都會被射死。結果在古橋完工後不久,秦家剛中舉的武舉人秦三讓就病死家中,當地村民秦輝祥也說,秦家在古橋完工那一年病死了好幾個人,從此秦家逐步敗落,再也沒有人當上大官。


秦家拱橋:三臺新生鎮的一道江南風景

“傳說與當地的傳承並不是一回事,正如統戲曲《秦香蓮》一樣,將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的清代順治年間官員陳世美生拉活扯到宋代,並描寫成一個忘恩負義、拋妻棄子的反面人物,最後被包拯所斬一樣。”左啟說,據考證,秦清明其實是一個樂善好施、熱衷於公益事業的鄉間賢達,督工楊邦佐也不可能施什麼咒語,這些民謠傳說,不過是無聊之人出於嫉妒秦清明,牽強附會的將秦家的一些不幸渲染,編出來的市井傳說罷了。

“建橋碑上的時間可能不是橋建時間,小時候聽我爺爺講,秦家拱橋橋碑應該是橋建成大約20多年後才立的橋碑,所以橋碑上沒有建橋的起止時間,只有立碑的時間。”秦家後代秦志明說,秦家拱橋上的石獅子、石龍鑿刻技術非常逼真,文革“破四舊”,獅子、龍頭表面的雕刻全部被毀壞,“破四舊”的人原本要把這些雕刻全部砸掉,後經長輩勸說求情,才得以倖存下來。


秦家拱橋:三臺新生鎮的一道江南風景

站在橋上,你能發現橋兩邊的龍和獅子頭面雖然已經有些模糊,但仔細看,這些維紗維肖的石頭吉祥動物還是栩栩如生。只是隨著農村交通條件的改善,如今的秦家拱橋已經有些落寞。但住在秦家河兩岸的村民,仍習慣在這座橋上行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