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銀行業績的影響有多大?

新冠疫情短期內將進一步加劇銀行盈利能力下降趨勢,尤其對部分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農商行衝擊較大,同時隨著疫情時間進一步拉長,預計銀行業全年盈利能力增長壓力隨之加大,但長期來看,疫情對銀行盈利能力影響總體可控。

原標題:關注 | 新冠疫情對銀行業影響解析

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數量不斷增長,截至2020年2月26日上午12點,全國已確診病例 78190例,疑似病例2491例,死亡人數2718人,新冠疫情成為我國自2003年後的又一次重大疫情。就全球範圍來看,近期日本、韓國等地區疫情確診比例逐漸增加,新冠疫情一時間成為目前世界最受關注的疫情之一。

我們認為,新冠疫情對銀行業影響主要集中在對廣大中小銀行業務開展方面,對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影響較小。至於疫情對中小銀行影響程度,要看後期疫情控制情況,目前這一點仍存在不確定性。我們假設三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疫情防控比較得力,於3、4月份前後得到有效控制。第二種情形是在春節復工以及北上廣深等大城市返工潮的影響下,疫情病例出現反覆,一直到二季度陸續得到控制。第三種情形是疫情控制結果比較悲觀,一直持續到下半年或者更長時間。從目前疫情在國際上擴散情況來看,不排除後期出現輸入性疫情的可能,因此第三種情形存在一定概率,但同時我們相信政府各部門將極力防止這一情形的出現。

如果疫情在3、4月份得到有效控制,我們認為疫情對中小銀行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一季度上,全年影響不大。而如果出現第二種情形,中小銀行2020年各項經營指標較同期或將出現下滑,但下滑空間總體有限。其中,湖北、安徽和河南等地中小銀行一方面直接受疫情影響,同時由於部分區域農商行自身基礎較差,短期內新冠疫情進一步加劇其經營壓力;而對浙江、廣東等地區商業銀行而言,得益於自身抵禦風險能力較好,本次疫情對其衝擊處在可控範圍內。如果出現第三種情形,我們預計2020年將是銀行業發展緩慢的一年。但不管哪種情形,相關部門將加大對銀行業政策支持,以緩衝疫情帶來的衝擊。同時我們也相信,不管疫情後續如何發展,其對銀行的影響都是階段性的,未來在疫情得到控制後,經濟會迅速企穩,銀行業將會迎來較快發展。

一、經營規模

受新冠疫情拖累,短期內銀行信貸業務增速將有所放緩,且隨著疫情時間拉長,銀行業規模擴張節奏受到的負面擾動越大,但後續疫情一旦得到控制,前期被抑制的信貸需求或將得到釋放。

在寬貨幣政策以及宏觀經濟企穩的影響下,2019年以來商業銀行規模增速呈現回升態勢。截至2019年末,商業銀行資產增速為9.1%,較同期高2.3個百分點。2020年,我們預計寬貨幣政策對商業銀行規模增長的支撐因素仍然存在,因此,在沒有任何外部因素干擾的情況下,我們認為商業銀行規模將持續增長。但受新冠疫情擾動,企業延期復工、民眾深居簡出可能導致銀行業有效信貸需求下滑,從而拖累其規模擴張的節奏。

疫情對銀行業績的影響有多大?

參照2003年非典型肺炎(以下簡稱“非典”)期間[1]銀行資產規模擴張情況,由於缺乏整體銀行業資產規模統計數據,我們以當時已經上市的招商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和平安銀行4家銀行數據為基礎。從資產規模同比增速來看,受二季度非典疫情大規模擴散影響,4家上市銀行2003年二季度開始資產規模增速出現較大幅度下滑。隨著非典得到有效控制後,2004年一季度資產同比增速均出現不同程度反彈。

與2003年非典時期相比,本次新冠疫情銀行業所處環境發生較大變化。2003年非典時期,我國經濟仍處於高速發展階段,宏觀經濟整體形勢向好,對銀行業發展可以形成有效支撐。反觀現階段,2018年二季度以來,我國宏觀經濟增速持續下降,至2019年下半年開始逐步企穩。但本次新冠疫情中斷了我國宏觀經濟弱勢企穩態勢,疊加疫情影響範圍逐步擴大,我們預計,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本次新冠疫情對宏觀經濟影響程度更為深遠。但考慮到目前我國銀行業體量相較於2003年有較大的擴張,對短期衝擊的吸收能力增強。據統計,2003年我國銀行業資產規模27.64萬億元,而2019年已達到282.51萬億,相當於2003年的10.22倍。此外,本次疫情期間金融監管部門出臺諸多超預期舉措穩定市場,預計短期內銀行資產規模擴張受到疫情負面衝擊,但全年資產規模擴張節奏所受影響不大。例如,就表外業務而言,近日銀保監會表態,對於存量資管業務難以完成處置的銀行可適當延長過渡期,以減輕資管新規正式實施後銀行新增業務難度較大對其業務發展形成的二次衝擊。當然,如果疫情控制不力導致其蔓延時間拉長,銀行業自2019年以來資產擴張節奏或將被中斷。但未來在疫情得到控制後,銀行資產規模增速則會迎來較快反彈。

總體來看,我們認為本次疫情對銀行業規模擴張短期內將形成一定負面衝擊,拉長到全年來看,需要看疫情後續控制情況。隨著疫情時間延長,銀行業經營規模受到負面干擾越大。但長期來看,未來在疫情得到控制後,經濟會迅速企穩,在疫情防控期間被抑制的信貸需求將得到釋放,銀行業資產規模增速將迅速反彈。

疫情對銀行業績的影響有多大?

新冠疫情加大銀行新增信貸業務操作難度,對科技實力薄弱、線上服務不完善的中小銀行業務開展形成較大負面衝擊。

為避免新冠疫情再擴散風險,國務院及各地方政府紛紛出臺了春節假期延長及企業延期復工的政策。在此期間,銀行暫時關閉或者縮短線下網點營業時間,對線下存取款業務和新增信貸業務造成較大的不便,進而對其業務正常開展產生不利影響。

對於科技實力較強和線上服務能力較完善的大中型銀行而言,為應對疫情對線下業務造成的不利影響,可通過推出更多的線上遠程服務和產品來滿足客戶的需求,以減輕疫情對業務開展造成的負面衝擊。對線下網點依賴程度較高的中小型銀行而言,銀行網點不能正常營業,同時科技實力薄弱、線上服務又不夠完善,導致其對公和零售業務都難以有效開展,受此類突發事件衝擊明顯。縱觀本次疫情確診比例分佈,湖北、廣東、浙江、安徽、河南、湖南、江西等地區(以下簡稱“主要疫區”)影響尤為重大,我們通過對上述地區已經發債且數據比較齊全的91家銀行統計發現,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等地區銀行規模均較小,業務開展易受疫情影響。

疫情對銀行業績的影響有多大?

二、資產質量

新冠疫情對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等大行資產質量負面擾動不大,但短期內加劇中小銀行資產質量下行壓力,同時疫情持續時間越長,中小銀行面臨信用風險壓力越大。

受經濟週期性調整影響,疊加不良貸款認定趨嚴,2019年以來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有所上升,截至2019年末為1.86%。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增加主要受城商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影響,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等大型銀行資產質量較為穩定。

本次新冠疫情對民眾正常生活和日常消費影響較大,大部分企業在春節期間的正常流水顯著低於同期,尤其交通運輸、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旅遊文娛等行業企業受影響較大。且新冠疫情期間,目前全國各地市普遍採取防擴散、封閉管理措施,全國企業都面臨巨大的復工壓力,短期內對本身資質較差的中小企業造成巨大的經營壓力。

對於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而言,得益於存量業務中良好的客戶資質、合理的區域及行業集中度,我們預計新冠疫情對其負面擾動不大,資產質量總體仍較穩定。而對於中小銀行而言,我們認為不管在哪種情形下,短期內新冠疫情對其資產質量將形成較大沖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中小銀行客戶以中小企業為主,而中小企業整體抵禦風險能力較差,在本次新冠疫情影響中首當其衝;第二,受經營範圍限制,中小銀行貸款往往與當地產業結構高度相關,貸款集中度較高,易受突發事件衝擊。本次新冠疫情對貸款集中在交通運輸、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旅遊文娛等產業的銀行資產質量影響較大。

疫情對中小銀行2020年資產質量的壓力取決於後續疫情發展軌跡。如果疫情後續控制較為得力,隨著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中小企業經營企穩,以及銀行通過新增貸款緩衝存量貸款資產質量下行帶來的壓力,總體來看,疫情對中小銀行資產質量帶來的壓力有限。而如果後續疫情控制不力,在較長的疫情防控期間,部分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或將存在破產風險,同時銀行新增信貸業務受到較大限制,無法通過做大分母控制不良貸款率上漲。因此,疫情持續時間越長,中小銀行面臨信用風險壓力越大。

疫情對銀行業績的影響有多大?

湖北、河南和安徽等地區部分農商行資產質量較差,風險抵禦能力一般,受新冠疫情影響較大,而多部委出臺的相關疫情防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

從具體區域來看,不同地區銀行面臨信用風險也存在較大差異。對於長三角、珠三角經濟活力較好的地區,中小銀行資產質量也相對較好,以上海、浙江、江蘇、廣東等省市為代表,對本次新冠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有較大的緩衝能力。而對於經濟活力弱、產業轉型壓力大的中西部地區而言,其所屬地方中小銀行本身面臨較大信用風險暴露。對這些地區而言,本次疫情對其資產質量影響無疑是雪上加霜。

為進一步驗證上述觀點,我們截取了91家主要疫區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和逾期貸款率數據,從統計結果來看,不良貸款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且逾期貸款率高於5%的銀行總共有18家,主要以河南、湖北和安徽等地區銀行為主。

疫情對銀行業績的影響有多大?

同時,在信用風險抵補能力方面,截至2018年末,91家樣本銀行中,29家銀行撥備覆蓋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其中又以河南、湖北、安徽和江西等區域銀行和浙江省城商行為主。相較而言,浙江、廣東等地區農商行撥備覆蓋率較高,對本次新冠疫情帶來的信用風險抵禦能力較強。由此我們可以判斷,本次新冠疫情對浙江、廣東等地區銀行資產質量短期內影響有限,但湖北、河南和安徽等地區部分銀行則面臨較大負面衝擊,短期內面臨較大的撥備計提壓力。

疫情對銀行業績的影響有多大?

為應對疫情對部分行業和主要疫區涉入較深中小企業影響,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財政部、稅務總局等多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2020年1月26日和2月1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多部門連續發佈關於做好疫情防控的措施,要求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以及有發展前景但受疫情影響暫遇困難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同時,對受疫情影響嚴重而導致到期還款困難的貸款,可適當進行展期或續貸,以避免因疫情影響導致企業違約形成貸款逾期和不良。對於因新型肺炎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人群以及參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員,通知還要求銀行在信貸政策上進行適當傾斜,例如靈活調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個人信貸還款安排,合理延後還款期限。

2月6日,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發佈《關於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公告稱,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困難行業企業2020年度發生的虧損,最長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8年,以減緩疫情對上述困難行業後續的負面影響。2月25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鼓勵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貸款給予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安排並新增優惠利率貸款,同時宣佈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5000億元,重點用於中小銀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信貸支持。

此外,為緩解疫情給商業銀行在不良貸款增加的巨大壓力,上海銀監局於2月10日發佈通知規定,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企業,不強制要求此類逾期90天或60天以上的貸款歸為不良,大大緩解銀行不良貸款上升風險。雖然這一政策並未並未在全國範圍以及主要疫區銀行推廣,但我們預計,如果後續疫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主要疫區監管部門將進一步採取相應措施,以緩衝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盈利狀況

新冠疫情短期內將進一步加劇銀行盈利能力下降趨勢,尤其對部分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農商行衝擊較大,同時隨著疫情時間進一步拉長,預計銀行業全年盈利能力增長壓力隨之加大,但長期來看,疫情對銀行盈利能力影響總體可控。

近年來,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呈現下降趨勢。我們認為,本次新冠疫情將進一步加劇銀行盈利能力下降趨勢,主要受資產規模增速減緩以及LPR下調影響所致。從資產規模看,我們上文中也講到,受疫情影響,銀行一季度資產規模增速大概率呈現下行態勢。受規模因素影響,銀行一季度盈利指標大概率較去年同期出現下滑。

淨息差方面,未來銀行淨息差存在一定下行空間。具體來看,為緩解新冠疫情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對小微企業的衝擊,2020年2月3日,央行對市場進行了5000億的逆回購操作,同時將7天和14天逆回購的利率下調了10個基點。央行在公開市場上利率下調行為很大程度上預示短期內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也將大概率下調,進而與MLF直接掛鉤的LPR下降可期。正如前期市場預期的一樣,於2020年2月20日公佈一年期貸款LPR下降10個基點,5年期以上貸款LPR下降5個基點,意味著銀行存量貸款利率隨之下降,短期內銀行淨息差極大可能出現收窄。

當然,如果新冠疫情控制得力,在一季度前後得到有效控制,那麼一季度被抑制的信貸需求將在二季度得到釋放,即便後續LPR下降預期不減,但資產規模的迅速反彈將緩衝疫情對銀行業全年盈利水平的衝擊。而如果出現第二種情形,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相關部門將採取更多措施鼓勵金融部門讓利實體企業,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從而加大後續LPR下調空間,疊加資產增速不及預期,預計2020年銀行盈利狀況較同期有所惡化。如果出現第三種情形,我們認為銀行業盈利能力下滑空間更大,甚至可能進一步延伸對2021年一季度銀行盈利能力產生影響。但不管哪種情形,長期來看,隨著疫情最終得到控制,銀行盈利指標則會迎來迅速反彈。

此外,就不同類別銀行而言,新冠疫情影響程度存在較大差異。對國有大型銀行而言,得益於較強的議價能力和業務規模擴張穩定性,新冠疫情對其盈利影響總體有限。對部分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而言,由於中間業務收入在營業收入中佔比較高,由於受新冠疫情影響,銀行從春節期間日常支付結算中獲得的收入減少明顯,導致其短期內中間業務增長低於預期。對廣大城商行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而言,淨利息收入是營業收入主要組成部分,但由於其自身議價能力較差,且考慮到本次疫情短期內對其業務開展和資產質量的衝擊,預計盈利能力受本次疫情影響相對較大。但隨著後期疫情得到控制以及逆週期下監管部門政策支持,長期來看,疫情對銀行盈利能力影響總體可控。

疫情對銀行業績的影響有多大?

總體來看,在疫情背景下,受信貸業務增速放緩和LPR下調影響,短期內銀行業盈利能力將受到一定的衝擊。具體而言,得益於較強的議價能力和業務規模擴張穩定性,新冠疫情對國有大行盈利影響總體有限;而對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農商行而言,新冠疫情對其盈利能力短期內形成一定衝擊。此外,如果後續疫情時間進一步拉長,預計銀行業全年盈利能力增長壓力隨之加大。但隨著後期疫情得到控制以及逆週期下監管部門政策支持,長期來看,疫情對銀行盈利能力影響總體可控。

四、流動性

央行多舉措釋放流動性,疫情期間銀行流動性整體較為充裕。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疊加春節週期影響,民眾對現金需求有所增加,一定程度上對銀行流動性形成一定的衝擊。為緩解疫情帶來的流動性壓力,央行採取一系列措施及時向市場投放流動性。例如,2020年1月1日,央行就宣佈了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釋放8000億元的長期資金。在春節開市之後,也就是2月3日和4日,人民銀行累計開展了1.7萬億元的公開市場回購操作,向市場投放資金,同時將7天和14天逆回購的利率下調了10個基點。此外,針對武漢疫情重災區,人民銀行向主要全國性銀行和湖北等重點省(市、區)的部分地方法人銀行提供總計3000億元低成本專項再貸款資金。2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宣佈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5000億元,同時針對政策性銀行增加3500億的專項再貸款。

在這一系列措施實施之後,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和質押式回購利率持續降低並且處於較低水平,銀行流動性整體較為充裕。我們認為,流動性風險是關乎銀行業正常運轉的最重要指標,在疫情期間,央行等相關部門將持續加大對市場流動性支持,總體來看,新冠疫情對銀行流動性影響較小。

疫情對銀行業績的影響有多大?

五、資本充足水平

湖北、安徽、河南地區部分銀行資本補充能力較弱,在增資擴股無望的情況下,將面臨資本充足性繼續下降的風險。

監管部門持續出臺政策鼓勵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帶動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穩步上升。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上升主要得益於國有銀行和股份制的帶動,城商行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資本充足率有所下降。短期來看,本次疫情對中小銀行盈利能力、資產質量和業務經營形成較大的負面衝擊,一定程度上影響其資本充足性水平。從主要疫區91家樣本銀行數據來看,資本充足性安全邊界不足1.5%的銀行有11家,包括湖北、安徽、河南以及部分浙江地區銀行。而根據上文,上述銀行同時面臨盈利能力弱、資產質量差的問題,內源性資本積累能力弱,且市場融資能力不足,在增資擴股無望的情況下,將面臨資本充足性繼續下降的風險。

疫情對銀行業績的影響有多大?

六、展望

我們認為如果疫情在短期內能得到有效控制,在政策護航基礎上,新冠疫情對銀行業資產質量、盈利能力等各方面影響並不大。但如果新冠疫情短期控制不力,未來持續時間較長,則會對銀行業經營發展帶來一定負面衝擊。

具體來看,我們認為,新冠疫情對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影響較小,預計各項指標相對比較穩定;對於包括城商行和農商行在內的眾多中小銀行而言,本次疫情對其經營規模、資產質量、盈利能力和資本充足性等形成一定負面衝擊,並且疫情時間延續時間越長,銀行所受影響越大。具體區域來看,湖北、安徽、河南、浙江和廣東等地區作為本次疫情主要疫區,區域內商業銀行受疫情影響尤為重大。對於湖北、安徽和河南等區域部分銀行而言,由於銀行自身基礎較差,本次疫情加劇其經營壓力;而對浙江、廣東等地區商業銀行而言,得益於自身抵禦風險能力較好,本次疫情對其衝擊整體較為可控。

總體來看,疫情對銀行業帶來不利影響是階段性的,未來在疫情得到控制後,經濟會迅速企穩,銀行業將會迎來較快發展。

注:[1] 2003年非典期間是指首例“非典”病例出現(2002.11.16)至至全球非典患者人數、疑似病例人數均不再增長(2003.7.13)。非典經歷四個階段,包括疫情發生期(2002.11.16-2003.1.3),疫情發酵期(2003.1.4-2003.4.15),疫情爆發期(2003.4.16-2003.5.13),疫情結束期(2003.5.14-2003.7.1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