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敗到崛起,日本為何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投降後,其國內經濟快速陷入了奔潰狀態,危機極為嚴重,日本政府正面臨著恢復和發展國內經濟的重任,可謂是任重而道遠。戰後的日本,不僅廣島和長崎遭到了美國原子彈的轟炸,其全國大部分的城市也都在戰後化為焦土,正如內野達郎的著作《戰後日本經濟史》中所寫到的那樣:“敗戰當時的日本,國土荒蕪,經濟衰竭,民不聊生”。

按理來說,遭到戰爭嚴重摧殘後的日本應該至少需要三四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恢復過來,可事實是,日本從二戰戰敗投降,到經濟起飛,再次崛起,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其速度之外,勢頭之猛是很令人震驚的。當然,這也不禁讓人好奇,日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我們本文就來簡單解讀一下二戰後的日本,為何僅用不到2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經濟騰飛?

從戰敗到崛起,日本為何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

不過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戰敗時日本國內的具體經濟狀況!

戰敗時日本國內經濟狀況

在二戰中,日本經濟遭到了嚴重的損失和破壞,使得戰敗後的日本經濟一度陷入到了崩潰邊緣。而關於日本戰敗時經濟狀況可大致分為三個問題進行概述。

一、失業問題:由於在國內許多生產設備在戰爭中遭到轟炸,致使有生產能力的軍需生產隨著戰爭的結束而停止。民用生產也遭到了炮火的洗劫,而不能投入生產。殘存的設備又由於原材料和資金的短缺,而無法進行生產。根據中村隆英的《昭和經濟史》中的記載:當時的日本,大約有720萬人由軍隊復員,高達400萬軍需工廠的工人失業,150萬人由海外回國。其中即使有一部分人找到工作,但實際失業人員也會達到1000萬人左右。因此失業問題,是日本政府在戰後亟需解決的一大重要問題。

從戰敗到崛起,日本為何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

二、通貨膨脹:由於戰敗後生產出現大幅回落,供給力低下,而人們的需求則在戰後逐漸增強,於是便導致了物價的暴漲。1945年秋,日本政府給資本家們發放了鉅額的軍事補償費用,並向軍屬支付了退職金、撫卹金等。而這些錢從哪兒來?當然就只能是選擇增發貨幣。但由於商品短缺,單方面的增發貨幣必然會引起通貨膨脹。

特別是在1945年11月末,當臨時軍事費被佔領軍停止後,銀行為了防止軍需品公司破產,又開始大筆增加貸款金額,使得當時的日本國內通貨膨脹更為嚴重。不僅如此,戰後日本政府的開支也增大了,於是日本政府又開始大量發行銀行券,繼續增發貨幣,致使通貨膨脹更加嚴重!

據相關史料記載,1946年,即日本戰敗後的第二年,首都東京零售物價比上年增加了514.6%,即約上漲了六倍,是戰前基準年份的二十倍。到了1949年,其物價已經上漲到了戰前的243倍。由此可見當時日本國內通貨膨脹之嚴重。

從戰敗到崛起,日本為何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

戰後日本國內情景

三、生產力急速下降:在戰時,日本國內從事採煤工作的主要是朝鮮人和中國俘虜,戰爭結束後,他們皆被釋放回國,從而造成了日本採煤勞動力的減少,導致煤炭產量下降。煤炭作為主要的燃料和能量來源之一,煤炭產量的下降,從而使得其它大部分行業停滯,特別是對鋼鐵行業造成的影響最大,幾乎完全處於停頓的狀態。

比如在1946年的時候,其工礦業指數一度下降到了戰前的31%。生鐵的產量從1942年426萬噸的高峰期下降到1946年的20萬噸,足足下降了20多倍。此外,粗鋼從1943年的765萬噸下降到了1946年的56萬噸,棉紗從1937年的72萬噸下降到了1945年的2.3萬噸。至於煤炭的生產更是從1941年的5647萬噸,下降到了1946年的2038萬噸。(數據參考至《現代經濟史》)

因此,生產力急速下降是當時日本戰敗時面臨的一大問題,也是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當然,除了上述這三個問題之外,實際上糧食危機、住房危機等都十分嚴重。那既然日本損失如此嚴重,為何還能用不到20年的時間就完成逆襲了呢?

從戰敗到崛起,日本為何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

戰後日本國內工人

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

雖然戰後的日本國內經濟景象形勢十分嚴峻,但是日本經濟並沒有徹底喪失元氣,因此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並非是白手起家,而是具有一定資本基礎的。要知道,在戰前的時候,日本有著長時間的財富積累,是當時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資本主義強國之一。從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到太平洋戰爭開始之前,日本的國民財富仍然在急劇增長,只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其戰爭消耗才大於財富積累。值得一提的是,在戰敗時,對國民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鐵路運輸系統和發電設施基本沒有受到什麼損失。此外,船舶雖然在戰爭中大部分已經受到損毀,但是其港口設施和造船廠的損失卻不怎麼嚴重。

因此,日本此時仍具有恢復國內經濟的有利條件。不過就當前的情況來說,這些所謂的有力條件並不能很好的解決眼前的困難。更何況,戰後的日本政府早已是焦頭爛額,根本來不及評估和利用起這些有利條件,畢竟危機與困難早已經掩蓋了一切。所以,日本政府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解決戰後危機!而這才是復興經濟的最好辦法!

關於日本復興經濟的方法,筆者總結下來有以下三點!

從戰敗到崛起,日本為何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

一、較好的經濟基礎與美國的大力扶植

首先來說,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資本主義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發展,而日本在東亞地區的侵略擴張也為它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資源和資本。畢竟如有沒有較高的經濟基礎作為保障,日本也不可能進行長期的戰爭。在戰後十年間,日本的經濟在較好的環境下得以快速恢復,到了1956年的時候,日本經濟已經超過戰前的最高水平,已然達到了騰飛的條件。此外,戰後的日本處於美國的佔領之下,隨即展開了民主改革,雖然這一改革是在美國的強力下進行的,但是這也從客觀上廢除了許多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從而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便是美國對日本經濟發展的扶持,以及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有效刺激。在戰後,隨著冷戰的開始,美國迫切需要將日本扶植成為亞洲反社會主義基地。因此,美國為了幫助日本復興經濟,便向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和貸款,並在技術轉讓方面給予了一定的幫助與支持。特別是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日本成了美國的後勤基地,向美軍出售大量的軍需物資,極大地刺激了本國的經濟發展。

從戰敗到崛起,日本為何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

日本戰後GDP漲幅情況(圖源:野口悠紀雄-《戰後日本經濟史》)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在1949年5月,美國就已經宣佈取消日本的一切戰爭賠償並扶植壟斷資本進入,當然,美國此舉無非是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量而已。從1945年9月到1951年間,美國一共援助日本21.28億美元。日本在拿到這些援助資金後便開始大規模進口糧食、白糖、棉花和礦物產品等來解決國民生活和恢復經濟的急需。同時又將出售援助物資所得的資金作為進出口補助金,用來進行設備投資和支持重點部門的發展。

除了援助之外,美國還給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從戰後到70年代末,日本政府一共借入外國貸款213億美元,其中有70%是由美國提供的。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才使得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得以很好地保障!

從戰敗到崛起,日本為何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

戰後日本不同產業從業人數變化(圖源-野口悠紀雄《戰後日本經濟史》)

二、進行大規模設備投資

自五十年代中期以後,日本壟斷資本為了趕超歐美等先進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設備投資。長期堅持推行高積累、高投資和強化的資本積累政策。實現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運營機制,是戰後日本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主要措施。此外,為了將國民的關注從政治引向經濟,池田內閣還提出了“收入倍增計劃”,宣稱十年內要讓國民的收入翻一番。事實證明這個計劃最後是成功的。

戰後的日本政府和壟斷資本利用戰敗的特殊環境,竭盡全力積累和擴大原有資本,並開始投入於更新設備,利用新技術和擴大再生產等方面。而僅僅在設備投資一項,1970年比1947年就要高出150倍之多。戰後西方國家投資增長率以日本為最高。根據小林義雄的《戰後日本經濟史》中的記載:以1955年到1970年美國的投資增長率為基數來計算,英國的增長率是120%,法國為111%,德國為152%,而日本卻高達360%……

大規模增長的設備投資,為日本實現工業現代化打下了雄厚的物資技術基礎。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大規模的設備投資主要集中在重化工業部門,特別是機械工業部門。其中主要為電力、鋼鐵、有色金屬、石油、煤氣等部門。

從戰敗到崛起,日本為何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

三、日本政府正確的產業政策

戰後的的多屆內閣都積極干預經濟活動。從吉田茂開始,皆奉行美軍提倡的“富國輕兵”策略,即在和平憲法的名義下,將本國的軍費開支壓縮在不到國民生產總值1%的水平上,以便騰出更多的資金用在國內經濟建設上。

政府投資一直佔到日本國內總投資的20%以上,佔到財政支出的50%以上。其中對電力、鐵路等公共工程的投資,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廉價的電力和交通運輸的便利。此外,日本政府在戰後的各個時期,根據國內外的經濟形勢,還相應制定出了很多合乎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從1955年起,日本政府先後制定過九個中長期經濟計劃,其中就包括我們上文所說到的由池田內閣提出的“收入倍增計劃”,雖然這一計劃看起來似乎有點“狂妄”,但事實證明,這一計劃的實施,很好的推動了政府設備投資的高漲,使得日本國內經濟得以快速發展。

此外,日本政府有關省、廳還通過財政金融政策和“行政指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在戰前的日本,企業主要依靠發行股票或公司債券的直接金融方式來籌集資金,靠向銀行貸款來獲得資金的間接金融所佔比例較小。對此,日本政府便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排除股東對企業的支配,確立“銀行中心主義”,改由日本興業等銀行為企業提供資金。

從戰敗到崛起,日本為何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

日本戰後實際GDP增長率(圖源網絡)

除了為企業提供低利息貸款之外,日本政府還大力加強外貿和引進外資的管理,並扶植一些有戰略意義的新興產業,適當的保護弱小企業。在每次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候,交替採用“緊縮通貨政策”或者是“赤字財政政策”,竭力緩和和縮小危機的破壞程度,從而促進經濟的回升。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政府制定政策時相對來說比較嚴謹,並且還注意保護政策的一慣性,它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可以說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最出色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經濟的復興,與日本政府的產業政策是分不開的!

從戰敗到崛起,日本為何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

池田勇

總結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對戰後日本的經濟復甦做的一個簡單表述了。其實總的來看,戰後日本經濟復甦的原因絕不僅僅只有以上三點,實際上還包括很多,比如日本提出“貿易立國”的國策、國內教育的發展與較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富有活力的企業和企業制度、優越的國際環境、國民高漲的發展熱情等等,這些都是戰後日本經濟得以快速復興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橋本壽朗-《日本經濟論——二十世紀體系和日本經濟》

2. 小林義雄-《戰後日本經濟史》

3. 張賢淳-《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4. 內野達郎-《戰後日本經濟史》

5. 中村隆英-《昭和經濟史》

6. 伊藤正直等編著-《現代日本經濟史》

7. 野口悠紀雄-《戰後日本經濟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