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愛“咬指甲”的孩子,未來會怎樣?背後原因引人深思

本文為小步在家早教原創,歡迎個人關注、轉發、分享

之前跟朋友聊天,她家娃4歲,上幼兒園後發現孩子有個毛病,有事沒事就啃指甲,而且是10個手指頭全都要啃禿,有時候甚至都會啃出血。

朋友有點焦慮:“孩子在家的時候還挺好,上幼兒園就突然有了這個習慣,而且我發現他們同班好多小朋友都這樣……”

這種現象其實並不少,有些家長會發現,孩子自從上了幼兒園,總咬嘴唇、咬被角、啃指甲,跟孩子說多少遍都沒用,就是改不過來,打不得罵不得急得直上火。

其實,孩子啃指甲、咬被角這個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排除生理上的因素,孩子更多的可能是心理上的原因導致的行為障礙,這時候就要重視孩子的這些“小動作”了!

小時候愛“咬指甲”的孩子,未來會怎樣?背後原因引人深思

1、做這些小動作時,孩子都在想什麼

“小時候都不吃手指,現在大了,反而好上這口了”

“這都要上小學了,啃指甲不得被同學笑話啊”

“打也打過,罵也罵過,指甲還是照樣啃……”

鄰居家的兒子6歲,快上小學了, 也有啃指甲的習慣,後來跟鄰居聊天才知道,她平時對孩子要求有點“過高了”。

如果孩子早上起來沒刷牙,就不能玩遊戲; 飯不好好吃,也不能玩遊戲;上課受到老師批評了,也不能玩遊戲;如果啃指甲被媽媽發現了,更不能玩遊戲了……而玩遊戲是孩子最喜歡做的事。

可以看出來,孩子生活在一種“被限制”、“要求”的環境中,每天從早上起床開始,就提心吊膽害怕犯錯,陷入了高度緊張的狀態。

當孩子缺乏安全感、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或者長期處於緊張壓抑的環境,內心的情緒得不到撫慰,不知不覺就會用啃指甲、咬被角這些方式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一般稱為“兒童緊張性行為”,常見於6歲前的孩子。某醫院曾經對4所小學的732名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45.08%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緊張性行為”。

如果在童年時期孩子這樣的“小動作”沒得到糾正,往往成年之後這種壞習慣會一直保留,對孩子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那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糾正這些“小毛病”呢?

小時候愛“咬指甲”的孩子,未來會怎樣?背後原因引人深思

2、糾正“小毛病”,家長這樣做

1 找到背後的原因

我們要分辨孩子是在什麼特定的情境下出現的這種行為。

如果是因為孩子感到無聊啃手,就不用過度擔心,想啃手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做一些手部活動或遊戲,比如黏土,畫畫等,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因為比較困,想通過啃手的方式讓自己清醒,那就讓孩子換種清醒方式,站起來走走或洗個臉,會有不錯的效果;

如果孩子是因為某些事感到不安、焦慮、緊張,那就要知道孩子為什麼緊張,比如父母吵架、入園焦慮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適當安撫,降低孩子的緊張感。

小時候愛“咬指甲”的孩子,未來會怎樣?背後原因引人深思

2 定期給孩子剪指甲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告訴孩子啃指甲是對自己身體有害的行為,如果指甲不舒服要告訴家長,定期給孩子修剪;而且這個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家長和老師要有耐心,千萬不要用粗暴強制的方式,更不能嘲笑或者打罵孩子,會讓孩子的情緒更緊張,強化啃指甲的習慣。

3 不要太過限制孩子手的行為

有些家長很注意家裡的整齊度,這也不讓孩子摸,那也不讓碰的,對孩子各種手部行為過分限制,這也束縛了孩子用手探索的好奇天性,時間一長可能會讓孩子感到緊張、抑鬱、孤獨甚至沮喪的情緒,會加重孩子這些小毛病。

小時候愛“咬指甲”的孩子,未來會怎樣?背後原因引人深思

4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比如孩子入園時,很多孩子都會有分離焦慮,第一次離家,離開爸爸媽媽,沒有安全感,到陌生環境容易緊張,孩子就會有這種“倒退行為”,這時候家長和老師就會發現一個班好多小朋友都有啃指甲的問題。

類似這些情況出現時,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多陪孩子給他更多安全感,多跟孩子談心,孩子忍不住想咬東西就找個咬咬膠什麼的替代;家長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打罵真的沒用,慢慢引導,這些小毛病就會慢慢消失啦。

希望爸爸媽媽們都多點耐心, 多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幫孩子改掉這些“小毛病”,讓孩子更積極、樂觀、自信地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