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的山東青州市,舊時益都縣的風貌,老照片帶來的歷史滄桑


山東青州市,舊稱益都縣。遠古時期中國分為九州,青州就是其中一州,夏商時期為東夷所據,周朝是齊國所屬。圖為1939年8月的青州城的西城牆。

西漢時武帝元封五年,設青州刺史部,當時的治所之地設在“廣縣”。圖為1939年8月的青州城街景。

公元399年,在今青州堯王湖修築“廣固城”,成為南燕的國都,歷時12年。後來南燕被滅,廣固城被夷為平地。圖為1936年9月的青州城北門,即南陽城北門外,可見到圖片左側的萬年橋。

南朝宋武帝劉裕消滅南燕後在南陽河北修築“東陽城”,517年北魏孝明帝又令人在東陽城南修築“南陽城”。圖為萬年橋的近景,俗稱“北大橋”的萬年橋,建於1032年,宋朝時候此橋的式樣可以參考《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明朝萬曆年間才改建為七孔石橋。

北齊時期益都縣治在東陽城,青州府治在南陽城。之後,從隋到清,南陽城一直是郡、路、司、府的治所之地,而東陽城卻毀於北宋末期的戰火。圖為1936年東陽城的北門,如今圖片中的地方被闢為“鎮青門遺址公園”,位於堯王山西路與駝山中路交叉口西南側。


1730年雍正帝派河東總督田文鏡在益都縣北督造“滿城”,以作為八旗兵駐防之地,俗稱“北城”,彼時滿城佔地面積約1000畝,城內主要有各類官衙、萬壽宮、八旗兵住房等建築。圖片為拍攝於1936年的滿城東門,原來清末滿城有旗人萬戶,民國成立後城內居住的旗人只剩下700餘戶。

民國成立後,撤消青州府,只稱“益都縣”,1986年撤銷益都縣,設立青州市。圖片展示的是青州現已消失的文昌宮,拍攝於1936年。文昌宮是古代供奉文昌帝君的場所,文昌帝君是掌管功名祿位的神祗,所以古人去參加科舉考試前,都會來此祭拜祈福。

圖為1936年的文昌宮門前,青州文昌宮舊址位於青雲橋北側。從圖片可以看到前方有一石板橋,即全長45米的滾水橋,每當汛期來到,大水會漫過橋面,故得此名。它建於明代,之後曾多次重修,近代最後一次重建是在1835年。這座石板橋還在,位於青雲橋東側,2008年被改建為人行便橋。


圖為1936年文昌宮裡的“臨淮王像碑”,此碑又稱“大齊碑”,為573年所刻,高4.4米的石碑上原有文字1635字,現存1500餘字,碑文內容主要記載了北齊臨淮王婁定遠重修南陽寺的事情。1782年此碑被放置在文昌宮,197年以後的1979年,此碑移入偶園。

圖為1936年的駝山昊天宮。昊天宮,位於駝山山頂,原為駝山寺,元朝初期改為道觀。昊天宮內有唯一留存至今的元代建築——七寶閣,它是比較罕見的石質無樑雙拱閣式建築。

圖為1936年駝山石窟的第三窟。駝山石窟開鑿年代由北周至唐,有造像共638尊。其中圖片中的第三窟既是駝山石窟中最高大的,也是石窟開鑿年代最早的——北周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