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文廟藏漢代“鎮水鐵牛”曾埋地下數百年 重達6噸疑似隕石


創建於宋熙寧年間的濟南府學文廟,南接芙蓉街,北臨大明湖,千百年來雖歷經多次修葺,至今仍保持了明朝時期的規模和佈局。在全國各地的文廟中,除曲阜孔廟、南京六合文廟、江西萍鄉文廟、蘇州文廟外,其它創建年代都晚於濟南府學文廟,由此可見其地位之重要。

橫跨於文廟泮池之上的泮橋,是封建社會時期所有文人學子心中的聖橋,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而濟南府學文廟最大的特點是不但有兩處泮池,還建有兩座泮橋,據介紹,在2005年重修府學文廟的過程中,施工人員發現了明代泮池遺蹟,將其恢復後,形成現在罕見的"雙泮池"奇觀。

濟南府學文廟泮池的另一獨特之處,是不但有水,還是能流動的泉水。這些泉水從芙蓉街沿明渠暗道流入泮池,然後經玉帶河匯入大明湖,四季長流不涸。 每到夏天,一池碧水,蛙聲悠揚,遊客不但可以得到儒家文化的薰陶,也能感受到濟南的泉城文化特色。


有山有水的濟南,地靈人傑,富足繁榮,歷史上曾屢出達官名人,堪稱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舊時,濟南民間有兩句諺語:“三山不見出高官,四門不對出王位”廣泛流傳。所謂“三山不見”,指的是老濟南城內隱藏著三座山,只有走到山近處,才能看到它們的真面目。

這三座山,分別為歷山、灰山和鐵牛山。相傳鐵牛山被埋在府學文廟玉帶河西南的土中,因表面黝黑有光,狀如臥牛而得名。早在1000多年前南朝宋范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志》中,就有“非鐵非石,宛然牛也”的記載,當時民間將其奉為“神物”和“鎮水之寶”。

2001年10月,這座長1.5米、寬約0.6米、重約6噸的“鐵牛山”在文廟院內被髮掘出土,經採樣化驗,其鐵含量99.98%,鎳含量0.01%,不排除隕鐵的可能。而如果是人工冶煉而成,說明當時的冶煉技術非常高超,因此無論是哪一種結論,“鐵牛山”都堪稱世界上罕見的奇蹟。


始建於宋熙宗年間的大成殿,面積約480平米,在國內文廟大成殿中規模位列第三,也是濟南市最大的單體古建築。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原建築破損不堪,施工人員重建時採用“落架抬升”法,將殿宇整體抬升了1.5米,並儘量使用建築原物,使大成殿重現了當年的高峻氣勢。

大成殿內供奉著高2.72米的孔子像,在封建王朝時期,府學文廟一直是濟南的文化、教育中心,民國時期廢除科舉後逐漸敗落。2005年,濟南市正式啟動府學文廟的修復工程,如今這裡已成為社會廣泛認可的儒家文化傳播中心。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裡走走轉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