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源於生活——讀《地獄變》有感

————車爾尼雪夫斯基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過去不懂,也許是因為太浮躁而不能靜下心來仔細思考,這次疫情給了我靜下來思考的心境。

有些書,第一眼是驚豔,驚豔過後就會覺得平淡無奇了。這是我對《羅生門》這本書的最初印象,作為一本短篇小說集,書名以第一篇文章命名,可見其何其優秀。那時我還在學校,捧著剛買回來的《羅生門》,便迫不及待地看完了第一篇文章,第一感覺好壓抑啊,但是結局又很陽光,長工在搶了老婦人的衣服後消失在黑暗中了。於是後面的文章我看起來便顯得囫圇吞棗,因為始終難以忘懷那篇神作,最後以自創詩一首結尾,那本書就沒有再看過了,彷彿一整書,於我的眼裡只是那一篇文章《羅生門》。

前天我突然想寫點東西,卻缺乏靈感,於是開始重看《地獄變》,至於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是因為書中的一個角色“猴子”。文章仍然延續作者一貫的風格,通過殘忍、諷刺意味十足的描寫歌頌一些偉大。該文優秀之處就是作者通過第一人視角來介紹他侍奉了二十多年的大公何其高尚,以描寫大公誕生前,其母夢見大威德的神靈以及在位時世人稱頌。說真的,我當時完全帶著大公是好人,去看的整篇文章,但是不知道為何感覺哪裡不對,卻又找不到問題所在。

創作源於生活——讀《地獄變》有感

在這篇文章,四個人和一隻猴子,我唯一覺得善良且沒有瑕疵的是那隻猴子,所以我這次以猴子下手,以猴子的善為標準,才想明白大公是假善,可以認為這個人物的高尚存在,只是因為作者的反諷。既然大公是偽善,那很多東西就呼之欲出了。大公嘲笑畫師良秀是因世人皆嘲,還是世人因大公嘲而嘲;那夜,良秀之女差點受辱,賊人是否是大公,所以“我”覺得自己見到不該見到的事;還有良秀之女每每上過殿後,常咬衫袖低聲哭泣,有流言說“畫《地獄變》屏風的事,起因就是女兒不肯順從大公”,“我”對此流言否定得十分絕對。但是,這卻是後續,火燒良秀之女最好的理由了。

創作源於生活——讀《地獄變》有感

如果要細算,這篇文章,我到底看了幾遍是不太可能的,為讀懂這篇故事,我這幾天反覆看,還有做筆記,查資料。我大膽設想如果以良秀和大公為主角,前者,“我”覺得這個人吝嗇、貪心、霸道還有傲慢,其弟子起名“智羅永壽”,後者上文已經介紹過。對於大公,作者是反諷,對於良秀,“我”的描述像在介紹一個十足的惡人,他的一切都令人厭惡,即便畫技超神。那麼良秀之女呢,眾人對其都讚不絕口。

創作源於生活——讀《地獄變》有感

我們先將問題留下,來講講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如引語所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文章中《地獄變》良秀被描寫成一個冷血,對創造達到痴迷的朝中第一畫師。他的畫以傳神出名,但是他需要看見過,才能畫出來。所以他的《地獄變》是如何畫出來的呢,曾夢見過地獄,也曾模擬過地獄,值得一談的是,當他在夢中哭喊時,他的女兒正在哭泣。良秀的畫源於生活,芥川龍之介的作品也源於生活。當良秀開始變得脆弱,時常發呆時,不也是芥川龍之介在感悟自己嗎。大公是封建王朝的至尊,而良秀是該封建王朝下的一位藝術家,良秀之女是良秀心中唯一的美好,是天使也是他的信仰;猴子是良秀愛女兒的分身是虔誠的信徒。聯繫芥川龍之介的背景,不難發現,這篇文章就是他在諷刺資產階級以及自己對於人生悲苦的感悟,未曾真正地見過地獄,何來《地獄變》只怕在他看來,人間便是那煉獄。在文中藝術是孤獨的,很多人為了藝術獻身,雖然結局很壓抑,良秀自殺,良秀之女被焚,猴子救良秀赴火燒的車中,但是我想抱著希望的假想,作者並沒有寫良秀之女以及猴子死亡,而是說向空中飛騰,然後消失不見。畫師良秀死了,但是那個美好的信仰和那個虔誠的信徒還在。

創作源於生活——讀《地獄變》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