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白》:從心理學 、文學倫理,反駁麥克白悲劇的“宿命論”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在1606年創作的一部戲劇。這部戲劇是根據古英格蘭史學家拉斐爾·霍林獻特纂寫的《蘇格蘭編年史》中古老故事改編而來的。在19世紀的時候,《麥克白》和《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被稱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麥克白》:從心理學 、文學倫理,反駁麥克白悲劇的“宿命論”

《麥克白》這部戲劇主要講述的是一位叫麥克白的將軍在聽到三位女巫的預言後,竟然殺死自己的表兄——鄧肯國王。當他成功繼位後又殺死不少人,落得眾叛親離,最後自己也死於敵方的劍下。很多人說,麥克白的經歷正是“宿命論”印證,從他當上葛萊密斯爵士到考特爵士再當上國王,最後戰死。一切都跟兩場預言裡的內容是一樣的。但是在我看來,麥克白的人生悲劇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並不是宿命安排好的。下面我將從心理學和文學倫理學批評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麥克白是如何一步步“掉入”女巫預言陷阱的

《麥克白》開頭以女巫的“預言”貫穿全文。整篇文章插入以眾多靈元素:黑暗,烏鴉,獻血,鬼魂,凶兆,幻覺等意象,這一切都為《麥克白》蒙上了一層讓人“恐懼“的面紗。但這一切真的都是命運使然嗎?我認為所謂的”宿命論“在《麥克白》中只不過是為已經發生的事加一個”噱頭“,導致他悲劇命運的是他”本我“中慾望的無限擴張。

《麥克白》:從心理學 、文學倫理,反駁麥克白悲劇的“宿命論”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人的完整的人格結構由3部分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就是處於潛意識下自己的思想,代表人最本能的慾望,如飢、性、野心、自私等;自我就是通過後天學習和環境培養出來的自己,用理智和意識處理現實事情,自我的能量大部分用在對本我的控制和壓抑上;超我就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在道德化和良心化驅動下的自己,用良心監督自己,使自我擺脫本我的糾纏。

這三種人格代表不同的心理需求、遵循不同的原則,往往相互矛盾。當三種人格“和睦相處”達到平衡的時候,人才會心理健康發展。任何一方失衡都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麥克白》:從心理學 、文學倫理,反駁麥克白悲劇的“宿命論”

麥克白和麥克白夫人

戲劇開始,從別人描述中我們知道麥克白是個大英雄。他為國出征砍伐決絕,戰功碩碩。甚至國王鄧肯都說:“現在我只能這麼說,一切報酬都不能抵償你的偉大勳績。”這些劇情的出現,暗示著麥克白本我當中的野心能量十分巨大。

1.當麥克白第一次聽到女巫的預言

當麥克白在聽完女巫的預言,被國王封為“考特爵士“後,他是這麼想的:

前兩句話已經證實,就像美妙的開場白,接下去堂皇的帝王戲就要正式演了。這種神奇的啟示不會是凶兆,可是也不是好的兆。假如它是凶兆,為什麼用一句靈驗的預言,保證我未來的成功呢?假如它是好兆,為什麼那句話會在我腦海中引起可怖的印象,使我毛髮森然,使我心全然失去常態,勃勃地跳個不住呢?想象中的恐怖遠勝於實際的恐怖;我的思想中不過偶然浮起殺人的妄念,就已經使我全身震撼,心靈在猜測之中喪失了作用,把虛無的幻影認為是真實。

麥克白的“偶然浮起的殺人妄念,就已經使我全身震撼”,一個在戰場上殺伐果斷的人為何突然覺得內心悚然?因為當三個女巫說完預言以後,麥克白的三個“我”開始動搖了。此刻的麥克白已經萌生弒君的想法。代表慾望的“本我”和代表倫理道德的“超我”之間開始產生衝突。表面上看,他是性格猶豫,優柔寡斷。其實是他不同人格之間的鬥爭。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集體潛意識是古老民族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與大自然進行鬥爭和與同類進行交往的共同經驗和情緒體驗的沉澱,它是能遺傳的。而在人類集體潛意識中,都存在一個象徵權力的原型。”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都有對權力的崇拜。同時佛洛伊人德認為:“在人的無意識本能中,被壓抑得最徹底的是針對親人的性和暴力,也就是亂倫和弒親。”因此當國王鄧肯宣佈讓自己長子馬爾康成為儲王,麥克白人格中的”本我“弒親念頭便尤為強烈。但當時的他還在因為長久以來“超我”而猶豫。最後在妻子的蠱惑下,他終於讓“本我”的權利慾望戰勝“自我”和“超我”,選擇了下手將國王殺死。

2.當麥克白聽到第二次預言

麥克白趁著老國王鄧肯在熟睡中將他殺死,隨後自己也喪失了睡眠。殺的人越多,他的內心越恐懼。因為此刻的他還是有理性和良知的。後來麥克白整日在未完全喪失“自我”和“超我”中與“本我”作鬥爭,甚至由於緊張過度在一次宴會當眾出現幻覺。

日日被“自我”中的理性和“超我”中的良知折磨下的麥克白,決定去尋找女巫問自己的宿命。這次是幽靈給他預言,說“你可以把人類的力量付之一笑,因為沒有一個婦人所生下的人可以傷害麥克白”和“麥克白永遠不會被人打敗,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樹林會像鄧西嫩高山移動”。

這些話讓麥克白在潛意識被輸入“麥克白你是最偉大的王,你將戰無不勝”的觀念,所以之後的他變得更加肆無忌憚。可以說此時的麥克白已經完全釋放“本我”中的權利慾望和野心。最終,毀滅他的也是正是“本我”。

最終麥克白臨死前頓悟了 ,他說:“願這些欺人的魔鬼不要再被人相信,他們用模稜兩可的話愚弄我們,雖然句句應驗,卻完全和我們原來的期望相反。”麥克白在第二次聽取幽靈們的預言後,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結尾。直到最後的最後,他才發現其實主宰他命運的那些預言,而是“本我”人格中的貪婪和慾望,讓他最終走向滅亡。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麥克白》的命運,

我們不難發現人不能自己的野心和慾望所吞噬。當很多聲音圍繞在我們的心頭,充斥在我們身邊,我們要不忘初心,堅持學會用“自我”中的理智和“超我”中的道德守住生而為人的底線,這樣才不會讓自己被“本我”中的原始慾望影響所迷失自我。

從文學倫理角度分析,麥克白悲劇究竟因何

我國著名文學倫理研究學者聶珍釗在《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中寫道:“文學在本質是關於倫理的藝術,倫理的核心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所形成的倫理秩序以及維護此種秩序的道德規範,從倫理的立場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度解讀,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提供經驗和教誨。”他認為:文學倫理學批評是一種文學批評方法,主要用於從倫理的立場解讀、分析和闡釋文學作品、研究作家以及和文學有關的問題。

《麥克白》:從心理學 、文學倫理,反駁麥克白悲劇的“宿命論”


而莎士比亞的《麥克白》看似是一部“宿命論”的悲劇,但從文學倫理的角度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麥克白的悲劇並非是女巫預言的命運,而是由於自身倫理意識淡薄,無視倫理秩序而導致。

在麥克白第一次聽到女巫預言,但猶豫沒有沒有下手殺國王鄧肯。甚至他的夫人都說:

你希望做一個偉大的人物,你不是沒有野心,可是你卻少和那野心相連屬的奸惡;你的慾望很大,卻只希望用正當的手段;一方面不願玩弄機詐,一方面卻又要非分的攫奪。

從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角度來看,麥克白在弒君前的猶豫和矛盾的性格,表面上是性格中的軟弱與野心的衝撞,其實質是麥克白本人內心的面臨倫理選擇。他之所以猶豫,是因為如果麥克白選擇“弒君”,他將要觸犯一系列的倫理禁忌。國王鄧肯還是麥克白的表兄,一旦麥克白選擇了弒君篡位,他就會引發倫理秩序的混亂。

可是最後麥克白還是被自己身上的獸性因子打敗,選擇弒君篡位,破壞倫理道德。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麥克白破壞了三層倫理:麥克白不顧君臣倫理,殺了國王;他自立為王,破壞社會契約;麥克白殺了自己的表哥,並對對侄子們趕盡殺絕,破壞了血緣親情的倫理。深陷權利慾望和殺戮中的他已經不能自拔。

麥克白就算國王也無法長久統治這個國家,因為在君主制國家(就是當時的英國)國王是社會陣營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國王”必須得到整個社會機制的認可,這個頭銜才能成立,才能真正擁有國王的權力和被人民擁戴的信念。但是麥克白通過弒君奪位,本身名不正言不順,他的行為不可能得到社會機制認可,所以王權也不會穩固。但更可怕的,他竟然沒有一絲悔改也沒有想要恢復這混亂的社會秩序,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將整個國家的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的種種罪行,讓他必然遭到內憂外患和眾叛親離的結局。

而在《麥克白》中的出現的女巫的預言,關於“未來國王”的預言推動著戲劇的發展;從敘述結構上來看,“預言”是隻是一個預設,即預設了一個倫理結:麥克白只有通過殺了國王鄧肯才能自己當上國王。

而這個倫理結的預設引出貫穿全文的倫理主線——“弒君纂位”。“弒君”又觸犯一系列的倫理禁忌,因為國王鄧肯還是麥克白的表兄。一旦麥克白選擇了弒君篡位,他就會引發倫理秩序的混亂。

《麥克白》:從心理學 、文學倫理,反駁麥克白悲劇的“宿命論”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當有人想要逾越自身的倫理身份,挑戰本應該被恪守的倫理禁忌,正常的倫理秩序將被面臨嚴重的威脅。一旦這種威脅變成現實,必然給整個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

所以麥克白最終因為破壞了君臣倫理、社會契約和血緣親情倫理,導致人民心生怨念,眾叛親離,最終自己也死在決鬥中。正如希臘有名的悲劇《俄狄浦斯》中的俄狄浦斯本人,在他殺父娶母為後天降瘟疫,這就是倫理犯罪給人類帶來嚴重災難的象徵性說明。

莎士比亞在17世紀初創作了《麥克白》,當時的英國正處於農業經濟逐步向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經濟結構發生很大轉變,從而導致社會階級發生改變,如貴族階級逐漸衰落和小資產階級的興起。在這個新舊社會交替的過渡期,英國既沒有完全建立資本主義社會,也沒有完全擺脫舊時封建社會的影子,所以當時的英國上下處於極度混亂的狀態。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被進一步激化,社會動盪不安。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莎士比亞創作出《麥克白》為了呼籲人們注重倫理秩序,每個人應該要恪守自己的本分,控制住內心的慾望,遵循倫理聯序。

麥克白的人生悲劇充分說明了,社會人不應該背離傳統倫理,更不可破壞倫理秩序。人在慾望面前應該要慎重,不可被利益矇蔽雙眼從而自己書寫人生悲劇。

《麥克白》這部被成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作品,正是莎翁裹著“宿命論”外衣,藉助歷史主人翁麥克白的命運提醒當世乃至後世之人一定要有正確的道德意識,不能破壞內心道德底線;要學會剋制慾望,聽從自己內心良知的聲音;要遵循倫理秩序,恪守本分,不可漠視倫理秩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