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廢物、噪聲也要逐步納入排汙許可管理了


固體廢物、噪聲也要逐步納入排汙許可管理了


1月1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經濟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持續推進排汙許可制改革 提升環境監管效能》

據悉,排汙許可制度是許多發達國家都採用的先進環保制度。對企業而言,排汙許可證的“一證式“管理明確了企業需要履行的所有環保義務,且因為要求的一致性,也確保了企業公平競爭;對政府而言,也方便審批和證後監管。

據瞭解,中國探索建立排汙許可制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各地陸續試點實施排汙許可證制度,至今共有28個省(區、市)出臺了排汙許可管理相關地方法規、規章或規範性文件。

2016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控制汙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標誌著我國排汙許可制度改革正式啟動。

《方案》發佈後,不少關鍵詞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如“固定汙染源環境管理的核心制度”;“整合”現有制度;“一證式”管理,“減輕企業負擔”;企業要建立“排汙臺賬”等等。

《方案》明確,到2020年,完成覆蓋所有固定汙染源的排汙許可證核發工作,基本建立法律體系完備、技術體系科學、管理體系高效的控制汙染物排放許可制,對固定汙染源實施全過程和多汙染物協同控制,實現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信息化的“一證式”管理。


固體廢物、噪聲也要逐步納入排汙許可管理了


2020年1月11日,正值《方案》提出的目標年的開年之際,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經濟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持續推進排汙許可制改革 提升環境監管效能》。

文章提到排汙許可制改革的最新進展,全國生態環境系統積極推動排汙許可制度改革,對固定汙染源實施“一證式”管理。目前全國已核發排汙許可證12萬多張,管控廢氣排放口30多萬個、廢水排放口7萬多個。

文章還提到,生態環境部發布《排汙許可管理辦法(試行)》《固定汙染源排汙許可分類管理名錄》和50多項排汙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範,組織開展8省市24個行業7.7萬個固定汙染源清理整頓試點,對39個重點城市10.7萬家企業排汙許可證發放和治汙設施建設情況進行專項檢查。建成全國統一的排汙許可管理信息平臺,實現“同一平臺申請核發、同一平臺監管執法、同一平臺執行公開”。

據悉,在“一證式”管理模式下,申請、核發、執行、監管等環節全部體現為“一張表”即排汙許可證,並依託於“一個平臺”即全國統一的排汙許可管理信息平臺,打通了固定汙染源管理制度的各個環節,提高了環境管理效能。

《方案》提出的2020年目標完成情況如何?李幹傑的文章中對此也有回應。

文章認為,目前“一證式”管理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排汙許可制度的先進性和生命力正在不斷顯現。但總體來看,排汙許可證尚未覆蓋所有固定汙染源,與其他環境管理制度的銜接仍待加強,法律法規有關責任規定還不健全,按證監管工作機制尚未建立,其管理效能有待進一步發揮。

對於上述問題,文章提到,要持續推進排汙許可制度改革,有效控制汙染物排放,不斷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和水平。具體措施從五個方面提出,察時局摘錄了一些重點。

一是實現固定汙染源全覆蓋。其中提到,依法將固體廢物、噪聲逐步納入排汙許可管理,強化與溫室氣體協同管理。逐步將入河入海排汙口、海洋汙染源等納入排汙許可管理,實現陸域、流域、海域全覆蓋。

二是實施差別化精細化管理。根據排汙單位汙染物產生量、排放量及環境影響程度大小,科學分類管理。以企業實際排放量數據為基礎確定重汙染天氣期間“一廠一策”應急減排要求,納入排汙許可證。

三是深度銜接融合生態環境制度。深入開展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銜接,推動形成環評與排汙許可“一個名錄、一套標準、一張表單、一個平臺、一套數據”。打通有效支撐“環評—許可—執法”的技術規範體系,統一汙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推動固定汙染源排放數據的真實統一。

四是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推動出臺《排汙許可管理條例》,明確排汙許可作為生產運營期間唯一行政許可的核心地位。將排汙許可制執行情況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強化監督定點幫扶、生態環境保護考核等。建立企業環境守法和誠信信息共享機制,強化排汙許可證的信用約束。推動企事業單位建立環境管理臺賬,按規定開展自行監測,定期上報執行報告,定期開展信息公開,自覺接受監督檢查。

五是嚴格依證監管執法。將排汙許可證執法檢查納入年度執法計劃。構建固定汙染源一體化信息平臺,開展許可證和執行報告質量自動檢查,逐步接入執法信息,對接汙染源在線監控數據,推動排汙單位主要排放口二維碼信息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