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小年紀愛臭美,聰明家長“將計就計”,幫助娃養成良好習慣

三歲的萱萱去上幼兒園開始挑衣服了,半年前還是媽媽讓穿什麼就穿什麼,現在不僅選擇服裝的款式,搭配哪雙鞋都得是自己指定的,要是參加活動,還得學著媽媽的樣子,讓媽媽給噴噴香水,抹抹口紅呢。平時時間來得及,媽媽也願意給她捯飭,可是早晨非要指定某件衣服的時候,媽媽來不及給她換就容易發火,說萱萱兩句“太臭美了!”,媽媽沒有給萱萱穿她想要穿的衣服,萱萱一不高興,早飯都不吃。

其實像萱萱這樣開始對自己的著裝和形象感興趣的孩子不少呢,隔壁的琳琳就是這樣,琳琳非常喜歡穿裙子,冬天也要穿,媽媽怕她感冒沒同意,給她裹上厚厚的羽絨服,琳琳可不幹了,哭哭啼啼的,讓媽媽給熊了一頓:“這麼小就愛臭美,天冷了感冒了怎麼辦?是不是還得去醫院打針!”

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注重自己的形象了,媽媽可不能粗暴的用“愛臭美”這樣的詞說她!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所著的書《捕捉兒童敏感期》裡面,就有關於孩子追求美的論斷:"孩子追求美,說明他的精神世界開始走向豐富和深入。"


孩子小小年紀愛臭美,聰明家長“將計就計”,幫助娃養成良好習慣


孩子為什麼要“愛臭美”?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在18-24個月時,自我意識開始顯現,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了明確的判斷,“自我意識”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對自己的外形,衣著以及鞋子,還有自己能掌控的資源進行自我化的判定,逐漸進入“審美敏感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有謎一樣的審美,但卻樂此不疲,比如要把口紅在嘴巴上畫出明顯的痕跡,還照鏡子感覺很漂亮,或者拿個絲巾頂在頭上走來走去,卻感覺自己是個仙女。

三歲以後,孩子的心理逐漸成熟,審美敏感期時段正式開啟。這個時候的孩子對自己的衣著和形象會十分在意,並且會介意他人的評價。

兒童心理學家阿蘭·斯拉蒂爾有句名言,他說:愛美是人的天性,就算是剛出生的嬰兒也會審美。所以孩子愛臭美是天性,不可扼殺,也不可消除。


孩子小小年紀愛臭美,聰明家長“將計就計”,幫助娃養成良好習慣


利用“愛臭美”的心理,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孩子“愛臭美”,其實是對自己形象開始管理了,媽媽們對孩子愛美不要視如洪水猛獸。何不借用孩子對於形象管理的意識,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呢?

本來佳佳不愛洗臉也不願意梳頭,經常頭髮毛亂亂就要出去滑滑梯,自從上了幼兒園,經常要穿裙子,或者穿喇叭褲,漸漸的媽媽悟出了門道,就用孩子“愛臭美”規範了佳佳早晨的洗漱及梳頭髮的習慣,每天收拾整齊後,小傢伙還在鏡子前照幾下,放心了才出門。

媽媽們可以利用孩子關注自己形象的需求,讓孩子的生活和作息更加有條理,比如個人衛生可以主動去收拾,按時洗臉刷牙,睡前洗腳刷牙,出門前要找一下鏡子看著裝正衣冠等等,這些小的細節做到位了,才會不因為一個小的細節沒做到位,導致整件事情的延誤。


孩子小小年紀愛臭美,聰明家長“將計就計”,幫助娃養成良好習慣


讓孩子養成健康審美觀念

1、 接納孩子“愛美”心理,不粗暴打擊孩子積極性

孩子愛美是天性,其實不僅女孩子愛穿粉紅色的裙子是天性,男孩子非要蝙蝠俠的外套,也是愛美心態的萌芽,面對孩子對於形象的管理需求,不要一棒子消滅了孩子的積極性,其實父母更應該做的是鼓勵孩子勇敢追求美。“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孩子已經發現了生活中的美,這是應該值得表揚的事情,而不是讓父母藉由此而重重打擊的壞習慣。

董卿小的時候,有次照鏡子被父親發現了,“馬鈴薯再照鏡子也還是土豆”,把董卿小的時候剛剛萌芽的關於美的意識,給打擊的“體無完膚”。雖然董卿後來走上了父親希望她走的路,但是每每想到那個尷尬時刻,董卿的心情還是久久不能平靜。

如果那個時候,父親的話語是鼓勵她,或者遞給董卿的是一把梳子,一面小鏡子,再或者是一件裙子,想必董卿的心裡也是暖暖的。如果來自父母對於孩子追求美的反饋是積極的,正向的,鼓勵的,支持的,那麼孩子能得到來自家庭的愛和力量會很足足的,他也會更加勇敢的面對他的工作和生活。


孩子小小年紀愛臭美,聰明家長“將計就計”,幫助娃養成良好習慣


2、 內在外在美兩手都要抓,並且兩手都要硬

黃磊的女兒多多更是一個“別人家”孩子的代表。

3歲在家庭氛圍的影響下,開始學英語。

8歲就可以翻譯《聖誕老人的來信》了。

10歲和國際友人全程英語溝通絲毫無壓力。

6歲時候開始學鋼琴。

14歲一舉囊括關於四手聯彈、鋼琴獨奏、小提琴獨奏比賽的一等獎。

12歲已經與何炅同臺獨立出演話劇了。

小姑娘多才才藝,對自己的形象頗有講究,經常染頭髮塗口紅,甚至各種造型凹起來絲毫無壓力,要麼貴婦型雍容華貴,要麼少女型活力四射,不管多多用哪種前衛的形象示人,絲毫不影響多多在自己喜歡的方向上取得一個又一個成績。

多多就是一個被父母影響,愛美喜歡美勇敢追求美的女孩,並且在美的理解上釋放了自己很多很多的創意。父母要引導孩子尊重事物規律,享受美帶來的愉悅感,並且讓愛美成為激發自己努力的動力。


孩子小小年紀愛臭美,聰明家長“將計就計”,幫助娃養成良好習慣


3、 追求美,更要活的美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成年人的審美觀是在兒童期養成的,這個時期父母教給孩子的審美,以及他所吸收的審美知識奠定了成年後的審美傾向。讓孩子有意識有選擇的追求美,並且教給孩子追求美的技能,比一味壓抑孩子愛美的心理要科學的多。

天天的媽媽一直是單位的“一枝花”,不僅業務能力沒的說,而且著裝得體,舉止高雅,她教育出來的天天,雖然也才十二歲,但是上臺演講,跳舞表演都已經獲得了不少比賽的獎項,尤其是在臺上朗誦的《就是那一隻蟋蟀》,時緩時急的聲音帶著鄉愁,帶著那個時期特殊的對祖國的思念,讓聽眾如身臨其境。媽媽帶領天天學習插花,週末帶天天去看電影,母女倆有時間還喜歡做各種手工,天天的審美水平越來越高,現在已經可以獨立插花了。天天的生活既有對美的追求,也被美滋養著,正是因為媽媽有意識的培養她追求美,更要活的美。


孩子小小年紀愛臭美,聰明家長“將計就計”,幫助娃養成良好習慣


媽媽對孩子關於美的教育,從小抓起肯定沒錯。培養孩子健康的審美觀,提高鑑賞美的水平,不僅要各種技能過關保持內在美,還要健身跑步美容促進外在美。從孩子幼年時期,媽媽發現孩子有注重個人形象的需求時,要善於引導孩子講衛生穿衣整潔,做事情有條理,保持良好的形象。並且孩子良好的個人形象,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也會有更多的朋友,對孩子的成長是個正向激勵的過程。孩子的內在美和外在美都抓起來,在培養內在美和外在美的過程中,各種訓練讓孩子更加自律,然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再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