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華教授到創校校長

從清華教授到創校校長

澳門大學校園。

从清华教授到创校校长

周禮杲講述他的澳門歲月。曹慶慶攝

从清华教授到创校校长

澳門科技大學校園。曹慶慶攝

【大家】

學人小傳

周禮杲,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33年7月25日出生於江蘇省嘉定縣,1950年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84年擔任清華大學電機系副主任,之後又任新建的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副所長、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參與創建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1991年到澳門大學任教後,歷任澳門大學副校長、校長,澳門科技大學創始校長、校董會主席。在澳門工作的28年間,耕耘不輟、情深不止,桃李天下、灼灼芳華,一批批優秀本土青年猶如雨後青苗,為澳門迴歸祖國後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他本人也相繼榮獲“專業功績勳章”和澳門前特首何厚鏵頒發的“榮譽獎狀”。

時隔28年,他回來了!

2019年仲秋,剛剛慶祝過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清華園,依然歡慶喜悅,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清華路兩側的銀杏葉掛滿枝頭,風一吹,猶如黃金雨落,被來來往往的自行車壓出一道道金色的車轍。

這是無數次夢中出現的清華園啊!28年風雨兼程,只為履行當年對祖國的承諾,如今得償所願,候鳥遲歸。從清華大學到澳門大學,再到澳門科技大學,他將全部心血投入澳門的高等教育發展,桃李天下,灼灼芳華,一批批優秀青年猶如雨後青苗,為澳門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他也相繼榮獲“專業功績勳章”和澳門前特首何厚鏵頒發的“榮譽獎狀”。

回到當年出發之地,歲月爬上額頭、眼角,頭髮漸染風霜,但他依舊清瘦、文雅,思路清晰,金色拉絲眼鏡後的雙眸清亮堅定。

他就是周禮杲。清華、澳門,兩個地點,二十八載悠悠時光,勾勒出這位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的崢嶸歲月。

出發

1991年秋,一列火車從北京駛向廣州,不到60歲的周禮杲倚窗而坐,遠處搖曳著幾處星星點點,映著他溫和寧靜的臉龐,身旁的箱子裡靜靜地躺著幾本書和幾件日常衣物。

經過一天一夜,火車到達廣州,再從珠海轉乘汽車奔赴澳門。一路上思緒紛飛。周禮杲從未去過澳門,對澳門大學更是一無所知。

只是在臨出發前,周禮杲才瞭解到,澳門大學前身是東亞大學,是由幾位香港人士在1981年創立的私立大學,也是澳門歷史上第一所現代化大學。1987年4月,中葡兩國政府簽訂《中葡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確定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將恢復行使主權,澳門屆時將回到祖國懷抱。與此同時,澳葡政府也開始籌備將東亞大學轉為公立大學。1991年,東亞大學正式改名澳門大學,因急需高水平的教授,便向教育部提請支持,希望從內地知名大學聘請一名搞科技工程的資深教授,而且要有一定的大學管理經驗。教育部首先考慮從清華大學選人。

周禮杲便是那位被選中之人。1933年7月,他出生於江蘇省嘉定縣(現屬上海市),1950年從江蘇省立上海中學(後改名上海市上海中學)高中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1953年7月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電機系副主任等職,在教學和科研上碩果累累,榮獲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授予的“二十世紀成就獎”等。

無論是專業水平,還是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周禮杲都是不二人選。

這不是周禮杲第一次長時間離家遠行。上一次是他20世紀80年代初去德國做訪問教授,因為不習慣西餐,特別想念家鄉的醬油,於是,自己的夫人、同在清華任教的範鳴玉老師特地從國內給他郵寄了固體醬油。還有一次,一位學生從國內帶來一瓶榨菜罐頭,他和幾位同在德國的夥伴分了幾片,就著白粥,美味極了,至今記憶猶新。

“但這次走得太快了,甚至來不及好好與老伴兒、子女告別。”周禮杲心裡不禁感慨。從得知被推薦赴澳門任教,到辦理簽證手續,前後不到一個月。

臨行前,楊家慶、倪維斗兩位副校長為周禮杲送行,期望他到澳門後代表清華把澳門大學規定的任務完成好,同時要注重發展清華與澳門的合作。“當時我只知道要我去澳門大學授課,並擔任澳門大學科技學院副院長。既然國家需要我,顧不得那麼多了!”周禮杲說。

祖國需要,對清華人來說,只有一個答案:全力以赴。“沒有猶豫,說走就走,辦完手續拎著箱子就去了!”原本想再過幾年就按部就班準備退休的周禮杲,58歲再次出發,而這一走就是28年。

耕耘

來到澳門大學任教不久,恰逢春節,時任新華社澳門分社社長郭東坡與在澳門工作的幾位教授吃飯。正是這次推心置腹的談話,周禮杲才真正意識到國家公派他們前來澳門大學協助工作的深層次意義與責任。

澳門離開祖國400多年,政府部門的公務員特別是高層幾乎都是葡萄牙人,華人很少。1999年迴歸祖國後,要想貫徹好澳門基本法的“一國兩制”“澳人治澳”,三大問題是當務之急:公務員本地化、法律本地化、中文官式語言話。而這三大問題的核心是“人才”,特別是澳門本地人才的培養。

澳門大學肩負著這一重要使命。

直到今天,周禮杲仍然記得,時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的王啟人語重心長地說:“從現在起離迴歸還有八年,咱們抗日戰爭也是八年,同志們咬緊牙關,共同努力,用這八年把澳門的人才培養好,等澳門迴歸後,要真正實現‘澳人治澳’,要中國人自己管理自己。”

“好!保證完成任務!”從那時起,周禮杲在心裡向祖國許下莊嚴的承諾。

這項歷史性任務意義非凡,然而要在短短八年,為澳門迴歸培養急需人才,並非易事。

來到澳門的第二年,周禮杲就被任命為澳門大學科技學院院長。那時的科技學院還在建設階段,本科生正進入大三、大四專業課學習的關鍵時期。憑藉在清華多年的任教經驗,他著手聘請教授,建設實驗室,設計專業課程,指導四年級學生進行畢業設計、撰寫畢業論文。這對剛剛走向正軌的澳門大學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

“壓力固然有,但我知道自己的身後還有清華和其他兄弟院校的支持。”為建設好實驗室,清華電機系全力支持,不僅積極幫助落實實驗室設備,更為澳門大學學生“開後門”,由於實驗設備不完善,澳門大學學生設計的實驗部分無法實現,清華學生便在北京幫忙,雖然有時實驗被安排在週日休息時間,但一聽到是給澳門大學做實驗,實驗員二話不說,積極安排。

周禮杲善於審時度勢、謀篇佈局,立意高、看得遠,這是周圍人對他的一致評價。在科技學院期間,他主持制定了澳門大學科技學院發展五年規劃,不久即被澳門特區政府批准。隨後,他將目光從本科教育投向研究生培養,在他的建議下,1993年秋,澳門大學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他同時強調,澳門大學不僅要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更要與澳門本土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

1994年,周禮杲被委任澳門大學副校長,1997年被提任澳門大學校長。從此,這位校長的眼光放得更加長遠,腳步更加務實。

周禮杲積極鼓勵教師開展科研工作,澳門大學獨具特色的“澳門經濟與發展的策略研究”“澳門的海洋和空氣汙染”“計算機翻譯系統”等課題項目都取得可喜成果。此外,他還大力推進教師職稱晉升評審制度,親自抓教師隊伍建設,歷時一年,一批教授、副教授獲得提升,評審制度與國際接軌,為澳門大學的國際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997年,香港《亞洲週刊》首次發佈“亞洲和澳洲五十所最佳大學”排名,澳門大學位列第30。這對於剛剛起步的澳門大學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全校為之振奮。

八年一役。澳門迴歸前夕,澳門大學累計培養出本科畢業生近3000人,碩士生培養也已初具規模,可基本滿足澳門迴歸後各個部門的人才需要,如此成果得到國務院港澳辦的肯定和讚揚。

1998年5月,周禮杲被頒授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任命書,此後,他積極參加籌委會的工作和活動,進一步拓寬視野,為特區籌備出謀劃策。

新篇

澳門迴歸的發展急需大量綜合人才,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和民間企業精英都感受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時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澳門特別行政區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澳門知名企業家廖澤雲以及一些有遠見的精英人士不謀而合,產生了在迴歸後創辦一所完全屬於中國人辦的新大學的設想。不同於公立學校的方式,他們想採用創新形式,利用自己的優勢來辦學。

而對於首任校長,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周禮杲。

“當時,第一個感受是時間太短,只有四個月的時間籌備;第二個感受是很有必要,澳門雖不大,但是在澳門發展多元的高等教育事業具有深遠意義,對於澳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也具有重要價值。”於是,周禮杲再次臨危受命。

1999年,澳門迴歸後特區政府的第一個工作日,廖澤雲便將申請新大學的報告書和相關文件遞交給特區政府,剛剛從澳門大學退休的周禮杲被聘為澳門科技大學首任校長,立即走馬上任。

沒有校園,沒有教授,沒有學生,一切從零開始。

作為創校校長,周禮杲開始思考,對於一所大學而言,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周禮杲立即想到清華老校長梅貽琦的那句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瞬間,思路大開!就這麼辦,找名師!

很快,澳門科技大學校董會確定要首先建立4個學院:資訊科技學院、行政與管理學院、法學院、中醫藥學院。周禮杲也開始繪就自己全國“路演”的地圖。

“每次遇到難題,我總會首先想到清華。”這一次,他順利邀請到時任清華計算機系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唐澤聖教授擔任資訊科技學院院長。在唐澤聖的帶領下,清華計算機系教師王爾乾、施妙根、盧開澄等“應援而來”,紛紛前往澳門任教。

此外,周禮杲又從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聘請多位資深教授擔任院長。那段時間,他往往是剛從內地回到澳門的辦公室,椅子還沒坐熱,就開始醞釀下一次會面的時間和地點。

彼時正值年底,內地好多地方已是寒冬,澳門卻溫暖如春。來回不斷的往返奔波,再加上氣溫差異明顯,在南京機場準備返回澳門候機時,南京中醫藥大學領導前來給周禮杲送行,看到他面色紅潤異常,便關心地問:“您是不是發燒了啊?”“沒有啊!”周禮杲回答得斬釘截鐵。可一走進家門,他便累倒了,一量體溫:39.7℃。周邊的人這才恍然反省,他其實已經是將近70歲的老人了。

2000年3月31日,澳門科技大學舉行成立新聞發佈會,並首次公佈4位學院院長的簡歷。特首何厚鏵任澳門科技大學榮譽校監,4位新成立的學院院長皆為所在行業極具分量的名師大家,一時間報名學生紛紛慕名而來,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

2000年9月,澳門科技大學如期開課。

作為創校校長,周禮杲以一流學者的開闊視野和教育家的遠見卓識,將這所備受矚目的大學定位在“三高”:高教學質量、高科研水平、高速度建校。在他的帶領下,澳門科技大學與時代同行,飛速前進。

2009年,已退居二線的周禮杲被委任為澳門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繼續為學校把握方向和出謀劃策,在學術科研、人才培養、對外合作等方面持續發力。短短不到二十年間,澳門科技大學從僅僅4個學院的學校發展成為擁有9個學院、1個通識教育部在內,涵蓋文、理、法、管、商、醫、藥、旅遊、藝術、傳播、語言等學科門類的澳門規模最大的綜合大學,在校師生逾萬人,並且成立了中藥質量研究、月球與行星科學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多個重大研究院所和研究中心。2019年,澳門科技大學躋身《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三百強。

收穫

在很多人的心中,“周禮杲”,三個字意味深長。在他之後,電機系韓英鐸院士、計算機系唐澤聖教授、環境學院王志石教授等一批清華名師紛紛來到澳門,耕耘不輟,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公共政策研究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

自1995年起,韓英鐸先後任澳門大學訪問教授、澳門電腦與系統工程研究所執行主席、澳門計算機與系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唐澤聖2000年正式出任澳門科技大學資訊科技學院院長,2002年任副校長,並榮獲澳門前特首何厚鏵頒發的“榮譽獎狀”。王志石在助力澳門環境工程領域科學研究的同時,還擔任澳門特區政府環境委員會委員等職,他與周禮杲一樣,榮獲“專業功績勳章”和澳門前特首何厚鏵頒發的“榮譽獎狀”。

此外,周禮杲更是不斷為澳門年輕教師的成長傾注心力。澳門大學博彩研究所所長、澳門特區議員馮家超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1994年澳門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他在校期間正是周禮杲擔任澳門大學校長時期。

“我們校園不大,路上碰到周老師,他總是非常隨和親切。”馮家超留校任教後,周禮杲每次遇見他,總會悉心詢問其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也正有感於周禮杲和校園裡一批清華人共同展現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獨特氣質,馮家超最終選擇報考清華經管學院的博士研究生,真正成為清華大學的一員。

從清華大學到澳門大學,再到澳門科技大學,周禮杲肩負著為澳門培養本土人才的歷史使命,他以清華人始終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使命擔當,不負承諾,以紮實的學術、淵博的知識、創新的精神、豐富的經驗、務實的作風、真誠的態度,為澳門的高等教育事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華美樂章。

2019年教師節、中秋節前夕,清華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陳旭率團赴澳門,專程到周禮杲家中看望,並代表學校感謝他與一批志同道合的清華同人聽從祖國召喚,遠赴澳門,篳路藍縷、銳意開拓,促進澳門高等教育事業的大力發展。

2019年,澳門科技大學的師生為周禮杲舉行了榮休晚宴。晚宴的某一刻,周禮杲的腦海裡突然閃回他第一天來到清華園時的情形——那一年抗美援朝戰爭剛剛開始,他從溫暖溼潤的上海來到清華報到,漫步校園,不知不覺走到西操場附近,發現這裡人潮湧動。他好奇地湊上前去,看到有一名學生站在體育館的講臺上慷慨激昂地發表愛國演講,他聽得如痴如醉、熱血沸騰,後來他得知,那個人便是同在電機系讀書的朱鎔基學長。

也許正是從那一刻起,清華的使命與精神,便與周禮杲的人生選擇不可分割。晚宴結束後,當年對祖國許下的承諾,28年後終於在他的心裡畫上了圓。

“澳門是一個文化、地域都非常有特點的地方,我們在建設澳門的同時,也被澳門人踏實、樂觀的態度感動,這是一個充滿創新力的城市。”周禮杲說,“澳門的高等教育事業在迴歸之後站在全新的起點之上,二十年來成果斐然,特別是一些專業領域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面向未來,澳門的高等教育事業仍然要緊密適應國家的發展形勢,發揮大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回到北京的周禮杲,就像當年無數次夢見清華園一樣,想念澳門的一草一木,特別是他的學生們。首批學生澳門大學科技學院畢業後,每年農曆正月初三,他們都會來周禮杲家中拜年。由於學生們陸續成家,每年拜年的人數也逐年遞增,這也成為周禮杲最為期盼的日子,至今他們仍然保持著親密的師生關係。提起自己的學生,周禮杲可以在紙上全部寫下他們的名字,學生在他心中的分量可見一斑。

“自強不息、鵬程萬里。”周禮杲說,這句話曾經是澳門大學學生會送給他的,他覺得這句話很好:“沒有自強不息,達不到鵬程萬里的目標;有了鵬程萬里的目標,也離不開自強不息的奮鬥。這才是人生最佳的狀態。”

作者:高原,供職於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總編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