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區塊鏈行業發展路線的分化正在加劇

中外區塊鏈行業發展路線的分化正在加劇

從種種跡象來看,國內外區塊鏈行業的發展路徑已經呈現出明顯的分化,特別是相比於歐美地區,兩者在發展路線、理念與生態等層面都呈現出不同的特徵,這對於判斷區塊鏈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無疑是重要的視角。

作者/龔荃宇

長期以來,中國與海外的歐美等地區都身處在具有顯著差異的社會環境與發展階段,這些原因曾導致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呈現出不同於歐美互聯網行業的特徵,如今亦導致區塊鏈行業出現類似的境況,且差異化較互聯網行業更加突出。

在國外,由於許多國家都已經以法律法規的形式認可了加密貨幣作為資產的法律地位,在納入主流監管範圍後具有相對友好、寬鬆的政策環境與輿論環境,因此圍繞著加密貨幣形成了極其豐富的生態體系,包括髮行、交易、支付、託管等眾多環節。

具體來看,在加密貨幣發行方面,由於歐美地區多對加密貨幣持開放態度,眾多知名技術人員與金融專家都進入區塊鏈行業並開創加密貨幣項目,如今多數主流的高市值加密貨幣項目大多都由海外歐美國家人士主導開發,例如比特幣、瑞波幣、恆星幣等,對當地金融體系形成較大影響。

在中國國內,由於加密貨幣長期不受主流社會的認可,故而國人創辦的加密貨幣項目在人才儲備、技術質量、營銷宣傳等層面都落後於歐美,乃至於一大批不具有技術實力、強營銷性的「山寨幣」、「空氣幣」盛行。

在加密貨幣交易領域,海外多國已經發放加密貨幣交易所牌照,例如美國紐約州已向Bitstamp、Coinbase、Circle、biFlyer等眾多交易所發放Bitlicence,可以在當地合法經營比特幣相關業務,同時比特幣合約、期權交易都可以出現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等傳統金融交易所,這使得海外多數民眾都有合法合規的渠道投資主流加密貨幣,主流資管公司也在逐步入場,為加密貨幣領域注入更龐大的資金體量。

由於加密貨幣交易規模已經達到每日數百億美元,許多國家都已經對國民加密貨幣投資的收益進行徵稅,考慮到加密貨幣交易額仍在快速增長,對加密貨幣交易所進行監管的國家可以從中獲得更多財政稅收。

而在中國國內,加密貨幣交易行業仍遊離於主流監管體系的灰色地帶,嚴格意義上而言多數交易所都在違規經營,這使得國內主流金融公司與互聯網公司都與加密貨幣交易領域保持較遠距離,普通民眾也需要較高門檻才能進行加密貨幣交易。

在加密貨幣託管領域,由於該行業的監管缺位以及技術維護門檻較高,許多交易所、錢包方、Token Fund 以及抵押借貸平臺都存在需求為其儲備的高淨值加密資產提供第三方安全存儲服務,但由於主流加密資產都具有相當高的價值,託管方只有具備足夠的背書與資質才能取得託管需求方的信任。

在歐美,許多加密貨幣託管公司都與監管方形成合作以取得客戶信任,例如Paxos被紐約州金融服務局獲批為信託公司、BitGo由美國南達科塔州銀行業務部批准為信託公司,Tagomi、Xapo取得紐約州Bitlicence牌照,由此許多加密貨幣項目方都會通過與官方批准的前述信託公司合作、保證客戶資產安全,此外傳統金融巨鱷富達亦推出子公司富達數字資產服務,利用其母公司背書專門為對沖基金、家族理財室和交易公司等金融機構管理加密資產。

在中國,雖然許多加密貨幣錢包推出加密貨幣託管服務,其技術亦頗受業內認可,但由於缺乏官方的背書與清晰的機制,多數大額資產持有方仍會心存憂慮,並傾向於使用海外的加密貨幣託管服務。

在加密貨幣支付領域,歐美地區數以十萬計線上網站與線下實體店都已經支付加密貨幣付款,Bitpay、Wirex等加密貨幣支付公司都取得較大規模,這使得許多歐美民眾在商業轉賬特別是跨境支付場景中獲得更加便捷的體驗,一定程度會提高企業運行效率、降低成本。而在國內,由於監管 對第三方支付的嚴格管控以及對加密貨幣的排斥,除了極少數商戶嘗試性接受加密貨幣支付,幾乎毫無使用場景。

除了前述行業間的差異,如同中國互聯網行業在歐美互聯網界創造的購物、支付等模式上進行改造與創新一般,國內的區塊鏈行業也特別擅長於在海外區塊鏈行業創造的概念基礎上進行改造,例如諸多交易所在海外提出的ICO模式基礎上推出IEO、ILO、IGO等等,又例如諸多公鏈在海外的POS、DPOS共識機制基礎上推出BPOS、POC、YPoS等變種共識機制。

當然,在加密貨幣相關領域的種種現象並不意味著國內區塊鏈行業發展的落後,雖然加密貨幣的使用一定程度上能為社會帶去更多便利,但隨著其未來規模的擴大,加密貨幣對主流金融體系的影響將越來越大,而這種影響更多地屬於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政界與學術界對此仍未取得共識,例如多大程度影響高層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控能力、多大程度干擾政府進行反洗錢與反恐怖主義融資的監管能力等,但以海外多國政府對Facebook發行加密貨幣的態度來看,多數政府對此持消極態度並抗拒加密貨幣影響力的大規模擴散。

同時,國內聯盟鏈的興盛之勢與落地之廣相比海外亦存在領先之處,這種領先主要體現在政府、企事業單位或基於國家戰略驅動或基於技術佈局需求,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實體產業的覆蓋度與推進度。

例如國家外匯管理局推出的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該項目試圖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可信特點解決中小企業跨境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為銀行提供企業質押物信息是否是真實的和質押物是否被重複使用或超額融資這兩項服務,自今年3月啟動以來眾多中小型企業從中獲益,截止18年12月該平臺已完成應收賬款融資放款金額摺合101.69億美元,服務企業共計1859家。

例如螞蟻區塊鏈、百度超級鏈等聯盟鏈已經與北京、杭州等地互聯網法院達成合作,這意味著聯盟鏈存證的信息得到司法體系的認可並應用在舉證等司法流程,幫助版權權益人更好地維護自身權益。

例如螞蟻區塊鏈今年聯合浙江省財政廳打造浙江區塊鏈電子票據平臺,官方數據顯示浙江省在率先應用的醫療場景已有507家醫療機構上鍊,並使得全省74家公立醫院實現省內異地電子票據報銷,幫助醫院患者能夠快速領取醫療報銷款。

而在國外,區塊鏈技術的研發與探索雖然更加深入與前沿,但其應用落地大多還在探索階段、未規模化推廣,諸如高盛、Facebook、Telegram等巨頭的區塊鏈計劃都未落地,或者集中在鏈上DeFi等領域進行應用、專為加密貨幣持有者提供服務,距離普通民眾仍有較遠距離。

當然,國內外區塊鏈生態的分化不僅體現在行業,還體現在對前沿區塊鏈技術的開放態度。在歐美區塊鏈行業,代碼開源是多數區塊鏈項目所倡導與執行的精神,包括公鏈、聯盟鏈在內的多數區塊鏈項目都在Github上開源其底層代碼。

區塊鏈項目開源的必要性在於,它是體現區塊鏈開放透明的最重要特性,外界可以通過開源代碼判斷該項目的技術先進性、可靠性、開放性等,同時第三方開發者可以通過開源代碼更好地參與到項目生態建設,互聯網行業的Linux和安卓系統,以及區塊鏈行業的比特幣、以太坊、Hyperledger等一定程度上都由於開源而取得如今的行業地位。

但在國內,由於專利思維的根深蒂固、公眾對專利的盲目崇拜,以及國家對「自主可控」的強調,多數區塊鏈公司都對申請專利情有獨鍾,如同專利的數量可以決定其技術的可靠性與強大性一般,甚至許多區塊鏈公司都是在海外開源代碼的基礎上進行簡單修改後搖身一變成為自家的「原創技術」,繼而拿去申請專利。

儘管在公鏈層面,許多公鏈已經在Github上開源其底層代碼,但這些公鏈大多缺乏原創性前沿技術並且行業影響力較弱,選擇開源更多地屬於象徵意義而不具有實質意義。對於國內地位越來越高的聯盟鏈,多數都具有較強的專利思維而沒有選擇開源,甚至於都沒有公開過其記賬節點,這使得國內區塊鏈項目在開放透明層面存在明顯劣勢。

19年以來國內雖然已有JD Chain與XuperChain開源部分底層代碼,但相對國內龐大的聯盟鏈生態而言,這些動作並沒有對行業引起整體性質變。考慮到行業的長期發展需要,國內的聯盟鏈或許需要在解決這個問題上下更多功夫。

由於上述種種,中國與歐美的區塊鏈行業正在朝著兩條不同的道路前行,這兩條路徑各有其優劣勢,但總體來看歐美的路徑更具有領先性,但在這個充滿未知的新興產業,探索道路還很漫長。

在經濟發展的探索道路上,「中國道路」在很大程度已經證明其成功,而在區塊鏈、互聯網等更多具體產業的道路探索上,中國由於其特殊國情也很難避免其特殊路徑的出現,雖然還存在種種問題需要客服,但事物發展的道路從來都不是唯一的,只要堅持以應用落地、服務實體為目的,區塊鏈行業的「中國道路」未來或許也會取得不同於歐美、不同形態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