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三郎:一個天才卻甘願成為瘋子,只因人間不值得

“心聲淚影女兒香,燕歸何處覓殘塘。紅綃夜盜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這是電影開頭一位街頭藝人在講述南海十三郎時,開頭所用的吟辭。這一段詞道盡了十三郎這繁華痴情荒涼的一生,令人唏噓不已。那麼這南海十三郎究竟是何許人也?

南海十三郎:一個天才卻甘願成為瘋子,只因人間不值得


江譽鏐,別名江楓,又名江譽球,即名粵劇編曲名家南海十三郎。廣東南海縣張槎塱邊村人(今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道)。因在家中排行十三,他的劇本出名後,被人們稱為南海十三郎。

也有人說北有程蝶衣,南有十三郎;《南海十三郎》與《霸王別姬》齊名,都是在將天才與瘋子的故事,不同的是程蝶衣永遠的活在了戲曲之中在現實生活中自刎,而十三郎在才華不被人所接納之後,只得在瘋癲之中度過餘生。

南海十三郎:一個天才卻甘願成為瘋子,只因人間不值得


《南海十三郎》整部影片都是假落魄編劇之口,來講述著十三郎的故事,無疑增強了故事的傳奇性。而這就是我為什麼會認為《南海十三郎》可能是我看過的最好的人物傳記電影。十三郎出生書香世家,飽讀詩書,少年天才,能過目不忘;青年時期關注國家大事,胸懷抱負卻又遭受感情打擊頹靡一時,後因失敗的感情經歷寫出了感人肺腑的粵劇《寒江釣雪》而成為著名的粵劇編劇大師;中年時期因戰事,時局等原因顛沛流離,在愛徒唐滌生早逝之後徹底瘋癲!

南海十三郎:一個天才卻甘願成為瘋子,只因人間不值得


十三郎一生恃才傲物,才華橫溢,做最純粹的藝術不願為金錢而向現實妥協,卻又一生痴愛一人而受盡打擊!在窮困潦倒的時候再遇傾慕之人,終於扛不住現實的打擊而精神失常。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我們常說天才與瘋子有時候就是一念之間,那是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往往不能被世人所理解,常常會成為大眾眼中的異類。功成名就的還好,我們會把他的作品或行為說成“雖然看不懂,但感覺好厲害的樣子。”而那些還在為自己的藝術而雕琢,偏執地為理想而掙扎的人只會被當做是“瘋子”且不可理喻。他們有些人經歷過瘋子的時光,成為了大眾口中的天才,有些人可能永遠都是默默無聞,沒人願意知道他們是誰。

在一個大眾同化嚴重的社會,我們都已經喪失了自我,只是在按照一個標準去模仿自己應該成為的樣子,至於向內求己的能力基本已經消失。於是,我們成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俗人,而那些與我們想法不同的人,卻成為“瘋子”。

在影片中,編劇說了一句話“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天才,因為真正的天才只有兩個結局,一是像唐滌生那樣早死;二是瘋了,悲劇收場,像十三郎那樣!因為天才是從來不與世俗妥協的。”(前者我們可能會想起張國榮,科比,邁克爾傑克遜;後者我們會想起上海的沈大師,冠絕五臺山的藍潔瑛,不可以上的文化狂人李敖)。人本身在成長過程中都有著對於理想和藝術的追求,只是有的人追著追著忘記了自己的終點,有些人在追求的過程中付出了太大的代價而不幸去世,有些人就再也不屑與世人為伍開始特立獨行或者“瘋癲度日”。這也許就是唐伯虎所說的“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十三郎的選擇便是如此,他並非是真的瘋了,而是實在不想與世人為伍。雖然他有著邋遢骯髒的軀體,但卻依舊保持著純潔明淨的心靈;就像影片中十三郎對薛覺先所說的那樣“其實做人用不著看的那麼清楚,過得去就算了。”

南海十三郎:一個天才卻甘願成為瘋子,只因人間不值得


在十三郎偶遇自己的徒弟唐滌生後,他本想繼續裝瘋賣傻,但這位自己曾經的知己,成名的徒弟告訴他,你騙得了別人,你騙不了自己,更騙不了我。於是十三郎開始重生,因為這個世界上懂他的那個人還在,但事與願違,唐滌生的早逝讓十三郎再度發瘋。

南海十三郎:一個天才卻甘願成為瘋子,只因人間不值得


在精神病院五年之後,曾是高材生的他在香港一所廟宇做了英語導遊,過起了閒雲野鶴的生活。但是在家僕帶來,父母遭遇不幸慘死的噩耗之後,再度發瘋,整日流浪在香港的街頭,身上只帶著一幅《雪山白鳳凰》——一張白紙,這張白紙到死都沒離開過他!其實這幅雪山白鳳凰就是十三郎對世人的反擊,你們喜歡的藝術作品根本就是垃圾,一無是處甚至還不如這一張白紙。

在電影的最後,作者把鏡頭對向了街頭的流浪漢。那一刻我恍然明白,其實對於他們有些人來講,流浪何嘗又不是一種生活的狀態!

南海十三郎:一個天才卻甘願成為瘋子,只因人間不值得


在影片的結尾出現了兩行字“謹以此片先給全香港的編劇”。這正是電影想要表達的核心觀點。影片1997年在香港上映,而現在20多年過去了,十三郎的罵聲依然發人深省。

“九一八”事變後,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戲班解散,十三郎參加部隊,並在軍隊編導戲曲來慰軍。他的戲曲多是勸人向善,子弟兵不懼犧牲保家衛國的英雄形象,但傳統戲曲作品在姑娘們的大白腿面前根本不堪一擊。十三郎罵任惜花是蠱惑軍心,有損道德風氣。

南海十三郎:一個天才卻甘願成為瘋子,只因人間不值得


抗戰結束之後,人們不願再活在戰爭的陰影之中。即使是大仁大義,有情有義的正劇也不願接受。市面上充斥著盡是獵奇,無腦,垃圾的劇本。十三郎怒斥劇組無德,臭罵導演亂改劇本,簡直沒有藝術創作的底線。但他們認為現在的觀眾就喜歡這樣的劇情,誰還願意看那些大仁大義,保家衛國,憂國憂民的戲。最終十三郎被所有劇組排斥,沒有事做,窮困潦倒。

南海十三郎:一個天才卻甘願成為瘋子,只因人間不值得

這段歷史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文化在經歷西方文化洗滌之後,已經開始墮落。十三郎出生於書香世家,從小受孔孟之道儒家思想之薰陶,又接受過西方良好的教育,骨子裡依舊是浩然正氣,自然不願與墮落的娛樂文化為伍。良好的成長背景才是創作優秀文化作品的基礎。

對於一部電影來講,講好故事才是他的根本。在電影市場高速發展的今天,中國電影依然還是急功近利,糊弄觀眾,而觀眾的審美水平依然處在較低水平。我想這其中的緣由跟十三郎不幸的遭遇是同樣的。

《南海十三郎》可能是我看過最好的個人傳記電影了。在浩浩蕩蕩的歷史面前,每一個人都是其中波瀾起伏的一朵浪花,當我們想要去了解這段歷史的時候只需要閱讀這一片浪花就好。十三郎就是這樣一朵充滿傳奇的浪花,我被他的故事所吸引,被他的才華所傾倒,被他的浩然正氣所折服,被他鄙視世人瘋癲的勇氣所震撼,也被他不幸的遭遇所嘆息。我相信這是一部你看過之後就一定會愛上的電影,因為它所帶來的觀影體驗是那麼獨具一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