駟馬橋、君平街、洗墨池、萬里橋、雙眼井……探尋成都老街的文人記憶

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晚年十分懷念青年時代在四川的生活,他曾滿懷深情地感嘆:

“文人到了四川,一生無憾!”


的確,天府之國的優渥環境,造就了成都包容豁達、樂觀堅韌的個性,而文翁興教首創地方郡學湧現了司馬相如、揚雄、嚴君平等文學大家,孕育出了陳子昂、李白和蘇軾等文化巨人,更吸引了諸如杜甫、陸游等眾多文豪旅寓蜀中。


人文蔚起,在成都留下許多勝蹟,於是一個個故事,一段段佳話,也開始流傳開來……


司馬相如-駟馬橋


漢賦講究“弘麗溫雅”,一篇好賦,往往集作者辭章、才氣、哲思與數典於一體。許多文人為了一篇好賦,常常搜腸刮肚,冥思苦想耗費十數年功夫。


司馬相如是西漢擅長辭賦的文學家,被稱為“漢大賦第一人”,代表作有《上林賦》、《子虛賦》等,都是漢大賦中的壓卷之作。

司馬相如為人們所熟知,是因為他的一曲“鳳求凰”以及與邛崍卓文君之間發生的浪漫愛情故事。


卓文君17歲時由父母包辦出嫁,不久丈夫病故返回臨邛孃家孀居,在這段苦悶的日子裡,邂逅了一代才子司馬相如,兩人演繹出了一段私定終身的愛情傳奇經典。


當司馬相如初赴長安求名時,通過城北昇仙橋離開成都。當時橋上有廊和門,他瀟灑地在門上寫下了“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兩行字,慷慨立志。後來漢武帝拜他為中郎將開發西南夷,衣錦榮歸,果然實現了這一誓言,傳為千古佳話。從此,昇仙橋就被人稱作“駟馬橋“。


駟馬橋、君平街、洗墨池、萬里橋、雙眼井……探尋成都老街的文人記憶

圖:民國時期的駟馬橋


嚴君平-君平街


嚴遵,字君平,是西漢成都一位隱士,精研《易經》和《老子》,善於卜卦,深受文化界尊重。嚴君平最重要的著作是《老子道德指歸》,這本極為重要的道家著作,使老子的道家思想更加系統化,對中國道教和禪宗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他曾在城西開設一間卜肆,利用占卜決疑,勸人為善,每天收夠一百文錢就下簾歇業,給弟子講授道德原理。由於他號君平,後人便把他卜肆所在的街道命名為“君平街”,再加上他當街卜肆的事蹟廣為流傳,所以後人又有了“易學在蜀”的說法。


最早的君平街出現於西漢成帝之後,是一條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古老街道,舊址在今支磯石街一帶。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成都築滿城後,將君平街改為君平胡同,又名仁裡二條衚衕。民國初年又改名為支磯石街。因為君平街的特殊紀念意義,應該予以保留,故將今址定名君平街。


駟馬橋、君平街、洗墨池、萬里橋、雙眼井……探尋成都老街的文人記憶


揚雄-洗墨池


成都人揚雄是嚴遵的弟子,學術成就與司馬相如媲美。揚雄少年好學,博覽群書,長於辭賦,在而立之年(漢陽朔年間)便已寫成《縣邸銘》《王佴頌》《階闥銘》《成都城四隅銘》,充分顯示了他的高情與逸才。四十餘歲時他去京師長安遊歷,漢成帝時,入奏《甘泉》、《河東》等賦,是繼司馬相如之後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


後來他認為賦無益於諷諫,從此潛心於學術研究,撰寫了《太玄》《法言》《方言》等著作,從而成為了影響深遠的哲學家、思想家和語言學家。在東漢時,對中國古代哲學、語言文學、文字學都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西道孔子”。


駟馬橋、君平街、洗墨池、萬里橋、雙眼井……探尋成都老街的文人記憶


相傳他寫字寫壞的毛筆可以堆成一個墳包,洗筆洗下的墨水可以形成一個水池,名為“洗墨池”,故址在今青龍街。關於洗墨池的由來,頗具傳奇色彩。據說,公元前311年,張儀、張若在築成都城時,取土的遺坑形成了一個龍堤池,這便是洗墨池的前身。揚雄的故宅子云亭正是在龍堤池畔,因揚雄曾在此池洗筆滌墨,因此人們稱之為洗墨池。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大家耳熟能詳的《陋室銘》讚歎道:”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將揚雄的子云亭與諸葛亮的諸葛廬放在一起,表現了詩人對揚雄的讚賞。


從元代開始,洗墨池備受重視,在這裡修建的子云書院與文翁石室、杜甫草堂並列於學宮,對後世的影響深遠;明代時期,這裡成為墨池書院,蜀王在這裡先建堂,後建樓,並置書萬卷藏於樓中;近代,這裡則成為了成都市第十三中學。洗墨池雖然歷經了各朝各代的歷史變遷、戰火硝煙,但以揚雄為象徵的教育和文化的傳統卻讓這一縷文脈,生生不息。


諸葛亮-萬里橋


成都錦江是古代水上交通線,蜀人出川,須從城南萬里橋碼頭上船,航入岷江,再通長江。


位於成都市武侯區漿洗街道的萬里橋,今名老南門大橋,是成都最老的古橋之一,亦是成都著名的南北交通要道。據東晉常璩《華陽國志》記載,李冰在成都二江之上修建了七座橋,萬里橋為其中之一。“萬里橋”這個名稱的來歷,源於三國時期諸葛亮送費禕出使東吳時,費禕曾講過的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萬里之行,始於此矣”。後人遂將此橋稱為萬里橋。


萬里橋於清順治三年(1646年)毀於兵火,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橋上以樓屋遮蓋,橋頭題額“武侯餞費禕處”,知府冀應熊書“萬里橋”三字,刻石於橋旁。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四川總督李世傑修補萬里橋,並改建為七孔拱橋,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馬長卿復加營繕。清末橋頭南立石碑,碑上“萬里橋”三字為四川總督趙爾豐所書。20世紀50年代初,將拱形橋面改建為混凝土平面。1995年,因府南河改造,對清朝時期所建的橋墩進行了完全拆除,並移植到青羊橫街望仙橋處仿建,保留了五洞石拱橋的形式,在原址新修了鋼筋混凝土的現代橋樑。


駟馬橋、君平街、洗墨池、萬里橋、雙眼井……探尋成都老街的文人記憶

圖:弗瑞茲·魏司拍攝於1905年


巴金-雙眼井


巴金,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堯棠,字芾甘,中國當代文學巨匠、20世紀“中國的良心”、人民作家,

代表作為《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巴金的故居位於成都正通順街98號。1904年巴金出生在這裡,並在此度過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時代。巴金故居原為五進三重堂磚木平房建築,有大廳、堂屋、桂堂和院牆,大門在故居中線東側,院牆由青磚砌成,從南到北總長約八十米。20世紀60年代成為成都軍區戰旗歌舞團駐地的一部分,1971年被拆除。


巴金故居沒能保存下來令人遺憾,所幸故居旁邊的雙眼井仍在。該井原在新開寺之內,始建年代不詳,從外形推斷應建於宋代,井北側即為巴金故居——李家大院。1987年10月1日巴金最後一次回成都時曾說:“只要雙眼井還在,我就可以找到舊時代的腳印。”雙眼井因李家大院消失而成為巴金故居的唯一標誌物。


駟馬橋、君平街、洗墨池、萬里橋、雙眼井……探尋成都老街的文人記憶

李劼人-菱窠


菱窠位於錦江區沙河堡,是我國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李劼人的故居。李劼人以成都為背景創作的小說《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三部曲,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1939年春,日軍飛機轟炸成都,李劼人從城內疏散到郊外沙河堡鄉間,後在一菱角堰邊搭建了以黃泥築牆、麥草為頂的棲身之所,他在門楣上還題了“菱窠”匾額。菱是一種生在池沼中,根紮在泥土裡的草本植物;窠即鳥蟲的巢。作家將自己的家以“菱窠”名之,頗有竹籬野舍的逸趣,或許也蘊涵了這位被譽為鄉土小說作家植根民間的文學理想。1959年,李劼人用稿費將故居翻建成今天所見一樓一底帶閣樓的樣子,並在此地一共生活了24年,直至1962年去世。


駟馬橋、君平街、洗墨池、萬里橋、雙眼井……探尋成都老街的文人記憶

現在我們看到的菱窠總佔地面積有3000餘平方米,建築底層4間為客廳、臥房,樓上4間為書房,珍藏有上萬冊線裝書和上千幅名貴字畫,後捐為公藏。庭院中有溪水、曲徑及屋主生前手植果樹花木多株。1991年4月16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10月,巴金重訪“菱窠”,他曾感喟道,要保護好李劼人的故居,因為,“只有他才是成都的歷史家,過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的筆下。要讓今天的旅遊者知道成都有過這樣一位大作家。”


駟馬橋、君平街、洗墨池、萬里橋、雙眼井……探尋成都老街的文人記憶




駟馬橋、君平街、洗墨池、萬里橋、雙眼井、菱窠……這些雕琢著文人痕跡的舊址,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的樣貌可能會發生變化,但其承載的文人精神卻會生生不息。


編審:趙霞

部分圖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